APP下载

两种复苏方法对犬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CBC与ABG指标变化的比较

2016-11-15金艺鹏林德贵

中国兽医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右旋糖酐回输失血性

施 尧,金艺鹏,林德贵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海淀 100193)

两种复苏方法对犬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CBC与ABG指标变化的比较

施尧,金艺鹏,林德贵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海淀 100193)

为了研究全血和右旋糖酐40用于小动物临床急性失血性休克治疗的效果,通过犬急性失血性休克再复苏模型中血常规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二者的治疗效果。将16只健康比格犬分两组,一组为全血回输组,另一组为右旋糖酐40组。通过暴露犬股动脉方法进行放血,维持30 min后,分别回输自家全血和右旋糖酐40,输液量与放血量相同。在试验前,放血后,输液后等共10个时间点对犬采血进行血液常规和动脉血气的检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右旋糖酐40在治疗中起效较慢且不太稳定,全血回输在各方面都有更好的疗效;根据输液后第7天的血液学指标,除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右旋糖酐40的各项指标均与全血回输相比无显著性的差异外,表明右旋糖酐40对犬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右旋糖酐;全血;失血性休克再复苏模型;血常规;动脉血气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指大量失血而引起休克,是一种危急的,需要快速救治的急重症[1-2],其在兽医临床非常普遍,常见于外伤、车祸、外科手术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3]。

本试验通过建立犬急性失血性休克再复苏模型,将复苏液体分为全血回输组和右旋糖酐40组,分时间点采集实验动物的静脉血和动脉血,通过血液常规检查和动脉血气此两项血液学指标变化的比较分析,讨论其二者对于犬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其应用于小动物临床治疗急性失血性休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试验材料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2 实验动物

选购16只比格犬(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雌雄各半,年龄1~2岁,已免疫和驱虫。各实验犬被饲养于独立的实验笼中,每日饲喂1次,饮用清洁水。

3 试验方法

将16只犬分为两组,雌雄各半,a组为全血回输组,在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失血量40 mL/kg)[4],等量静脉输入自家全血;b组为右旋糖酐组,在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失血量40 mL/kg),等量静脉输入右旋糖酐40。

实验动物在术前静脉采血做血液常规检查,股动脉采血测动脉血气,以此作为动物基础值。常规麻醉消毒,顺肌纤维方向钝性剥离股动脉,使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建立一个放血/动脉通路[5],放血速度为2 mL/kg·min,试验放血量根据全血量占犬体重的8%来计算。当放血至预定的量时,维持30 min,采取血液样本进行相关的检测(放血后)。

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后,对犬进行静脉输液复苏治疗,输液量均与放血量相同,输液速度均为30 mL/kg·h。全部液体输完后,进行静脉和股动脉采血,作为输液后值。在输液后的4、8、24、48、72 h和5、7 d这7个时间点采血检测。

使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差异性检验,差异性水平P<0.05。

4 试验结果

4.1动物存活率b组1只犬在休克模型建立后40 min,即开始输液后10 min时因大量失血急救无效而死亡;a组犬在休克模型建立中及其之后的液体复苏等过程中无死亡。

4.2血常规主要指标

4.2.1红细胞计数在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后,输入同样的液体量,a组的红细胞数目多,且能较长时间的维持在正常水平(5.5×1012/L-8.5× 1012/L);b组的红细胞数量少,其在输液后直至输液后7 d的8个采样时间点里,与a组相比,红细胞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图1 红细胞计数的变化

4.2.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基本与红细胞数量变化一致。

图2 红细胞压积的变化

4.2.3白细胞计数a组的白细胞数量在输血后有所回升,基本稳定在正常水平范围内(6×109/L-17×109/L);b组白细胞数量在输注右旋糖酐后开始增高,到输液后8 h高于正常范围,与a组相比差异性显著,随后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至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

图3 白细胞的变化

4.2.4血小板a组的血小板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均处于正常范围(200×109/L-900×109/L)内;b组的血小板在输入右旋糖酐后,下降至最低水平,随后至输液后8 h,回升达到正常水平。

图4 血小板的变化

4.3动脉血气分析

4.3.1血液酸碱度(pH值)a组输血后血液pH值便逐渐上升维持在一定水平;b组的血液pH值在输入右旋糖酐后回升,之后又开始下降,到输液后24 h与a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图5 血液酸碱度的变化

4.3.2血液二氧化碳分压(PCO2)a组的PCO2在放血后升高并超出机体正常范围,输血后其PCO2开始下降;右旋糖酐组在输液后,其PCO2反而开始上升,至输液后24 h达最高后开始下降。

图6 血液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

4.3.3血液氧分压(PO2)a组的PO2在基础值和放血后都很高,超出正常水平(75~100 mmHg),输液后明显的回落至正常水平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b组的PO2在输液后也下降但仍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

图7 血氧分压的变化

4.3.4碳酸氢根(HCO3-)a组HCO3-输血后上升,并维持在一定水平;b组HCO3-输液后有所上升,但仍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

图8 血液碳酸氢根含量的变化

4.3.5血氧饱和度(SO2)a组的血氧饱和度并无明显变化;而b组的血氧饱和度在输液后8 h有明显的下降,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到输液后48 h回升至正常水平。

5 讨论

5.1复苏存活率在本试验中,b组1只犬在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后至输注右旋糖酐40的过程中,出现体温低、呼吸困难、抽搐、心律不齐、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临床症状,开始输注右旋糖酐40后,症状并没有特别的缓解,抢救无效而死亡。右旋糖酐40是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常用的血浆扩容剂,对于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反映良好[6-9],犬的个体差异大,死亡犬在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的手术后的30 min内,其临床症状就比其他犬要严重,故此犬可能是死于严重的急性的失血性休克。

5.2全血和右旋糖酐40复苏犬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血液学变化在失血性休克及其复苏治疗中,最重要的血液学指标即是红细胞计数[8]。红细胞携氧供机体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和代谢,一旦发生大失血,红细胞数量急剧下降,机体供氧不足,无法正常代谢,且失血的同时也失去了大量的体液,长时间不进行补液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即会休克,甚至死亡[9]。全血是一种含有全部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液体,将其用于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可以快速逆转急性失血性休克中因缺失红细胞携氧能力和血容量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反应,效果确实并且红细胞数量可以一直相对稳定在正常水平上[10]。相较于较难获得的动物全血,右旋糖酐40是一种多聚葡萄糖的胶体液,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而使组织间隙中的液体成分进入血管而扩充血容量,保证微循环[9-10]。由于输入右旋糖酐40只是扩容而并未直接提高红细胞数量,因此,其红细胞计数与全血回输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这期间,由于机体在不断的产生新的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在逐步的上升,但在输液后8 h后又开始下降,可能是右旋糖酐40的半衰期约为3 h,在第24小时已排出约70%[11],因此,其扩充血容量的作用开始下降后,机体又处于血容量低,微循环受阻,并且产生的一些自由基和代谢物,从而破坏红细胞并阻碍其新的生成。全血的输入对于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在本试验中,应用的全血是犬自家的,因此输液后白细胞的变化并不明显,而在实际临床上,并不可能应用自家全血急救,一般都需要找到血源并进行配型,而异体血液的输入对于动物机体来说是一种异体蛋白,可能会引发一些免疫反应如溶血,发热等;供体血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细菌等病原也会引发非免疫的反应,这些都会使白细胞有一定的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右旋糖酐40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可能引起过敏和机体白细胞活动加强[9],在本试验中,白细胞在放血后的降低多是由于血液的流失,而输入右旋糖酐40 8 h,其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和全血回输组,表明机体炎症的发生,而引起炎症的原因可能是右旋糖酐40的抗原性,或是由于手术后伤口的感染(为了不干扰试验结果,并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

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中,如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全血的输入可以及时补充血小板和扩充血容量,既防止了血液黏稠,血小板黏集,又在稀释血液的同时补充了血小板数量,使机体凝血功能不受影响。而对于右旋糖酐40来说,其是很好的血浆扩容剂,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微循环。但相对的,右旋糖酐40的输入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相对数量过少和凝血不良[9],但从本试验上来看,血小板得到了很好的稀释,证明右旋糖酐40治疗失血性休克中,能有效的扩充血容量、防止血栓形成,且不影响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在失血发生酸中毒后,机体各组织均处于异常的环境中,动物机体的代偿能力有限,需要及时的补液以缓解微循环障碍,调节酸碱度[11]。输入全血和右旋糖酐40后,机体的pH值均有所上升,PCO2下降,HCO3-上升,酸中毒有所缓解,且右旋糖酐40组与全血回输组相比并无显著性的差异,右旋糖酐40的效果与回输全血相近。然而,相较于全血回输组,右旋糖酐40对血液酸碱度的维持方面不十分理想,随着右旋糖酐40的代谢排出,机体血容量也随之减少,产酸增多使血液酸碱度又逐渐的有所降低,在临床上,应根据右旋糖酐40的半衰期进行二次输液治疗,其维持酸碱度的稳定性会有所提高。

动物放血后血氧分压的降低多是由于失血所致,而输液后血氧分压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血液的稀释作用。全血回输组对于恢复和维持急性失血性休克犬的血氧饱和度效果明显,而相对于全血回输,右旋糖酐40静脉输入后8 h到24 h的血氧饱和度较低,出现缺氧的状况,这可能与右旋糖酐40的代谢有关,随着右旋糖酐40的排出,机体循环血量减少,肺的血液循环量减少且变慢,与氧气结合不足,造成血氧饱和度的降低。由于右旋糖酐40代谢而造成的血氧饱和度的下降的问题,可以通过二次输注液体来解决。

[1]王瑜.不同浓度高渗盐水在急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9):119.

[2]赵德明.兽医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33-38.

[3]陈景标.急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4):27-28.

[4]管向东.失血性休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2):916-919.

[5]张健.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犬部分脏器的组织学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6]Choi P T L,Yip G,Quinonez L G.Crystalloids vs.colloids in fluid resusc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Crit Care Med,1999,27(1):200-210.

[7]Hoyt D.Fluid resuscitation:the target from an analysis of trauma systems and patient survival[J].J Trauma,2003,(5 suppl):3l-35.

[8]Schierhout G,Roberts I.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colloid or crystalloid solu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BMJ,1998,316(7153):961-964.

[9]张义熙,王远贵.失血性休克的输血与输液[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9-21.

[10]Mattox K L,Maningas P A,Moore E E,et al.Prehospital hypertonic saline/dextran infusion for post-traumatic hypotension:The U.S.A.Multicenter Trial[J].Ann Surg,1991,213(5):482-491.

[11]陆萍.复方右旋糖酐40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24):3401-3402.

Assessment of CBC and ABG 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fluids in resuscitation of caninehemorrhagic shock

SHI Yao,JIN Yi-peng,LIN De-gui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CBC and ABG changes of the dogs who

different fluid in resuscitation of hemorrhagic shock.Sixteen dogs that were made into the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hole blood and dextran40.Dogs in two groups

whole blood and dextran40 respectively for resuscitation after hemorrhagic shock.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CBC and Arterial Blood Gas in ten different time poi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ole blood was more effective in resuscitating after hemorrhagic shock when compared with dextran40.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last time point(7 days after resuscitation),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xcept for RBC and HCT,indicating that dextran40 was also effective for resuscitation after hemorrhagic shock.

Dextran40;Whole blood;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CBC;ABG;

25 March 2015

LIN De-gui

S858.292

A

0529-6005(2016)04-0080-04

2015-03-25

施尧(1986-),女,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小动物外科学及真菌性皮肤病,E-mail:vz1245@163.com

林德贵,E-mail:csama@sina.com

猜你喜欢

右旋糖酐回输失血性
三通接头在辅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中的应用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对仔猪增重影响试验
右旋糖酐的分子量检测手段及应用
右旋糖酐酶酶学性质研究
胆汁回输再利用研究进展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大型脊柱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复合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