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室文化环境

2016-11-15杨洁

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任危机

杨洁

[摘要]教室氛围的好坏,或者说教室环境的优劣与学生课堂安全感的建立息息相关。不仅要有适宜的物质环境,还要有和谐的心理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室,感到安全踏实,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生活。要让学生在教室里身心愉悦,产生温馨感、安全感,可以从教室的第一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和教室的第二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在有安全感的教室里学习生活,学生才会觉得学习、上课其乐无穷,而不是件苦差事。

[关键词]课堂安全感;教室的第一文化环境;教室的第二文化环境;信任危机

良好的教室文化环境对于增加学生的教室安全感至关重要,具体包含着3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文化是社会特有的产物,教室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学生在学校的绝大多数学习和生活都是在教室里进行和完成的。教室里的温度、湿度、光线、通风、色调和噪声等物质环境,以及学风、班风、座位和人际关系等人文性的环境,都属于教室文化范畴,而教室文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创建一个给学生安全感,像家一样温馨、温暖的教室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1]。教室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物质环境(或物理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1教室的第一文化环境—物质环境

教室的物质环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环境,也就说学生迈入教室的那一刻,教室环境便让人对这个班级有了一个大致的第一印象。这种可见不仅指的是教室环境的布置,桌椅的摆放等等,还包括感官上的“可见”,即可感,如教室里的光线、气温等等。构成教室物理环境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金字塔里是处于最低层的生理需求,只有底座夯实了,上层的其他需求才能屹立不倒。除去应注意良好的教室通风,适当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线强度等以外,教室物理环境的人文环境因素也是很值得探讨的。

1.1会说话的墙

教室里最有可能呈现空白状态的就是四面墙了,如果墙上除了深沉的黑板以及窗户外,别无他物,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室是多么的无趣和单调。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能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成为告知每次考试排名、最近因违规违纪上了校报的恐怖区域,或是粘贴一些关于学校最近工作安排的白纸黑字的无聊地带[2]。要让教室里的墙能和学生“说得上话”,首先就必须走入学生的世界,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是首选。低年级的教室可以展示学生自已创作的画等手工作品,高年级的教室可以展示学生在生活中记录的美好时光,像是出游时的美丽风景,顺便附上必要的文字,记录成长的美好一瞬。当然,人们通常会认为幼儿园教室的墙壁需要明亮的色彩,活泼生动。其实高年级也需要如此,如果在高中教室尤其是高三毕业班的教室做些适当的装扮,即使是一棵小树,些许小花儿,对于减轻学习的压力、备考的焦虑都是很有用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室的主色调便是墙壁的白,所以装饰中色彩的搭配不得不考虑。可能的话,窗帘的颜色、图案最好也能纳入考虑范围,窗帘除了能控制室内的光线,在窗户比较低的教室里窗帘也是排除外界干扰,创设班级共同的私密空间的一种手段,窗帘的点缀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1.2让课桌动起来

课桌的摆放可以说是教室环境的一大重头戏。有效的课桌摆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上注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降低失当行为的发生频率。比如同心圆型,方便所有学生与教室的中心点进行交流,像汇报、表演这类的活动就比较适合这种摆放形式;田字型的课桌摆放则比较适合合作学习,方便学生交流沟通;杜郎口中学“三怪”中的一怪便是课桌摆放——工字型的课桌摆放,这是一种拥挤但却不乏温馨的小组型学习园地;U字型的课桌摆放则可以创造更多的空间,巧妙地运用一些隔离物,学生便有了私人的活动天地了。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教室里的课桌动起来,让学生对每堂课充满兴趣和期待。当然,有些学校的桌椅可能在移动时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这是对桌椅脚进行适当的包装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否认这也是教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者,课桌摆放必须和座位编排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或定期交换座位,座位滚动化,尽量优化学生的生态位,以促进其成为学习主体。比如把所谓的“问题生”全部排在教室的后排,让他们团成团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有研究表明,排座位的时候注意应有性别意识,比如,女生倾向合作学习,男生倾向竞争性、自主性学习,大多班主任注意的是成绩互补的座位编排,其实性别互补也是值得考虑的[3]。

1.3讲台去中心化

讲台对于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教室里教师的讲台是独立于学生的课桌,往往被摆放在中心的位置。虽然这样方便学生注意到教师,但在很多教学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教师固定在讲台的时间远远多于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有些教师甚至整堂课都坐在讲台上,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便大打折扣。有研究指出,当讲台摆放在教室边缘的时候,教师将更多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效果便好很多。教室无讲台也是杜郎口中学的“三怪”之一。当讲台不再处于中心位置,师生之间、学伴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差不多,便可产生等距离效应,减少学生在教室里的孤独感。

1.4教室资源利用合理化

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室配置相对比较齐全,所以教学设备、网络等亦可以充分利用,而不是只局限在上课播放幻灯片。可以根据最近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适合的活动,比如,集体看一部电影、学一首歌或观看一场辩论赛等等,都是其乐无穷的,教室不再似从前单调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就地取材,运用到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又方便了教学,一举两得。

2教室的第二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认为,应该把教室打造成一座为孩子们躲避风雨的天堂。在他的《56号教室的奇迹》中,开篇第一部分便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那里没有害怕,用信任取代恐惧[4]。家之所以温暖,最重要的就是它能给我们温馨感和安全感,在家里面的我们是幸福的。学生在温馨的教室里亦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心理状况如何。”教室的第二文化环境不同于教室的第一文化环境,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学生在教室里的表现体现出来。这种无形的环境可以产生有形的效应。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室第二文化环境失衡现象,即课堂冲突,具体表现为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显性冲突导致课堂摩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和效果,隐性冲突造成信任危机,信任感一旦缺失,伴随而来的就是学生学习焦虑与不安。冲突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理上的不和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室社会心理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班级规模小班化

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小班教学是一种很理想的授课模式。在教师有限的精力下,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关注,并得到尽快和更好的发展。“知之深而爱之切”,对学生了解了,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大班教学中,教室的后排文化常常被贴上差生区域的标签,这也是经常让高个的学生家长很头疼的地方。所有不良行为产生者都聚集在教室的后排,往往适得其反,有可能产生“滚雪球效应”。这样的班级的学风就可想而知了。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和凝聚力呈负相关,所以班级规模小班化,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才更易于形成。合理的班级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的小班为宜),能给学生以舒适感、安全感和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乐学状态[5]。值得一提的是在控制人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性别平衡。性别失衡对于教学中的角色分工,文理学科的学习以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氛围等等都是不利的。

2.2亦师亦友的心理场

亦师亦友的心理场(心理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驾驭课堂的高手,他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提早做出预防措施,使学生免受干扰。要成为一位知心的朋友似乎比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难得多。首先,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做到客观地表现自己的情绪,人是感情动物,所以会和某些学生产生共鸣,而和另一些学生却没有共同语言,但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做到移情。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很多时候是受教师态度的影响。有的时候仅仅只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这对减轻学习焦虑和学生的自我怀疑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这种亦师亦友的心理场不仅仅指师生之间的,同样也适用于生生间的交流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全面成长同样是必要的。“境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6]。所以亦师亦友的心理场对于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

2.3知识与乐趣并存的第二课堂

很多人认为教室仅仅只是上课的场所,但是学生时代处在教室的时间是最多的。其实,在教室里也可以做到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无限的知识,尤其是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立“小书房”,全体学生包括教师在内把自己认为值得一看的书拿来资源共享;再比如设置一些“英语角”等学科兴趣角。这些地方可以成为开展室内课外活动时的一个交流中心,或将成为学生、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一个交流站。除了这些软文化外,一些硬文化实体也是可以纳入考虑范围内,例如一盆绿色植物,除了美化教室的环境外,还给教室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灵动。学生在照料植物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趣味;一缸金鱼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跟大自然有更进一步的交流,给他们观察自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视角。这样属于学生自己的“小花园”就建立起来了。这样一来,第二课堂便得以形成、激活了。在如此有趣味的教室里学习,学生真正地从心理上产生课堂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愿学、好学、乐学,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艾斯奎斯·雷夫.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M].卞娜娜,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2339.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771.

[3] 罗伯特·J·马扎诺,芭芭拉·B·该迪,玛利亚·C·弗斯德等.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M] .贺红,曾百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1169.

[4] 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 .中国教育学刊,2013(4):6164.

[5] 王爱玲.班级规模:一种不容忽视的课堂环境因素[J] .当代教育科学,2011(21):1922.

[6] 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J] .课程·教材·教法,1993(10):2934.Creating a classroom filled with culture to make students have security

Yang Jie

(Gan County Middle School,Ganzhou,Jiangxi341100, China)

AbstractClassroom atmosphere is whether good or not,in other words, the quality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classroom security.Not only in an appropriate physical environment,but also in a harmonious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students will have belief in the classroom and feel safe, thus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life.To make the students in classroom have a warm feeling and a sense of security, two aspects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irst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s to say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cond cultural environment, name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Learning in a sense of security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will feel that learning in class is an endless enjoyment rather than a chore.

Key wordsclassroom security;first cultural environment;second cultural environment;trust crisis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是真的吗?
家族式企业信任危机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