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别离》背后的乡愁和隐忧

2016-11-14邢明旭

出版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乡愁孩子教育

邢明旭

一部《小别离》,自8月15日登陆荧屏以来,热度不减,被视作2016“话题剧王”。无论是黄磊、海清、TFBOYS的全明星阵容,饱满的当下生活信息量,还是剧中对“中国式教育”的犀利剖析,都令该剧一亮相就引来众多目光。

剧集火爆的背后,原著同名小说及其作者鲁引弓也逐渐跃入人们的视野。如今,乘着电视剧热播的东风,图书新作《小别离2》,把当代人从未面对的“教育乡愁”再次摆在了读者眼前,讨论的正是“回,还是不回”这一落点问题。

跟着笔下的人物,一路奔跑

当我们身边千万个普通家庭在经历“走,还是不走”的纠结之后,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出国留学了,但问题又随之而来。

有一天孩子可能会告诉你:我不开心。父母自然心疼得不得了。“宝贝,那么回来吧!”可孩子们却说,我感觉越来越回不来了……

这是作家鲁引弓《小别离2》的最新语境。它承接《小别离》原先备受关注的话题——应试教育、成长环境、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等等一系列社会痛点。它又对这话题进行了推进——中国父母对“教育”的纠结并未随着机场出关口的别离而终结。

“这类似鲁迅先生所说的,娜拉出走之后又如何?”初见鲁引弓,他刚一落座就这样发问。据他介绍,最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别离2》把当代人从未面对的“教育乡愁”摆在了眼前,要讨论的正是“回,还是不回”这一落点问题。从三个城市家庭,辐射到大洋两岸、中国城乡的宽广时代画卷;从小人物日常悲欢,提升到“教育乡愁”这一当下中国面对的崭新命题。

《小别离2》一经推出,与《小别离》构成了一个互为因果、追根究底的语义系统,一个个小人物纠结其间,爱与哀愁,栩栩如生。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当下感、话题性和犀利度,《小别离2》将接捧《小别离》,进入影视剧开发环节。“在现实题材严重匮缺的当下,这样击中痛点的作品,体现了文学吸聚现实之后所能具有的感染力。”出版人袁敏如是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喜爱。

作者鲁引弓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其近年爆发式的写作状态引人注目,去年他连推的11部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均被一抢而空。“小别离”系列,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写作特色:聚焦社会热点,描写小人物人生,视角犀利,情感饱满,富有暖心质感。

“可能因为我是媒体人,所以我会敏感于作品与受众间的意义生成,它们会推进我沿着人物、理念的逻辑,继续向前追。” 鲁引弓说。而随着《小别离2》的出版,围绕当下留学潮中普通人的各种选择,大量声音、信息、观念蜂拥而至,由此故事、情感继续酝酿和发酵。

飞越一万公里,去看“小降落伞”

《小别离2》的爱与哀愁,一样建立在对中国教育的深刻思考之上,也因此,今年春季,鲁引弓买了飞机票,飞越太平洋,沿北美西海岸一路采访,接触到了众多中国家庭放去留洋的“小船儿”——这些每家每户视作“宝贝”的孩子,像一顶顶小小降落伞,飘落在他乡,独自生长——“小降落伞”是当地媒体用来形容这些孩子们的专有词汇。

“在大街上、站台上、超市里、公交车里,中国学生随处可见,耳畔不时掠过普通话,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交织着独立和懵懂,让人印象深刻,那懵懂背后明显支撑着一个个小小的坚强支架。每一个小小的身影都隐藏着成长的心事,以及远方那个家的沉重挂念。而在他们头上,似乎都回响着同一段旋律,那就是《回家》。”鲁引弓告诉《出版人》,小说里关于留学生活的人物,70%到80%都有真实的原型。

生活的纠结显然不是非此即彼,除了学习的自由度、眼界的开阔、蓝天绿地之外,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生存困境也横在面前,比如,很多孩子住homestay(寄宿当地人家中),那些接收留学生的美国家庭往往不富裕,他们的家庭文化与这些离家万里的孩子常有隔膜,并且许多人家对孩子的心理、饮食等并不上心……

除此之外,还有更致命的对亲情的思念,无法摆脱的文化基因,它们以种种或细微或剧烈的日常冲突,将当代中国人前所未遇的“教育乡愁”摆在面前。

正因为小说离现实如此之近,《小别离》系列小说才能像锥子一样,戳个小洞,却痛彻心扉,切口很小,却小中见大。

10多万字的《小别离2》,鲁引弓写了三个多星期,看似轻松,但他却感慨:我真的是把“洪荒之力”都使出来了!

将“众生”化成“内心”

就像“小别离”中的“小”,鲁引弓的小说,往往有“小”的切口,但它折射的面,则有广阔的时代背景。这是他的取材风格,他善于从寻常人生百态,提取这个时代的痛点和形而上的哲思,并以强烈的情感串联小人物的悲欢经历。

鲁引弓说,无论是“小别离”,还是自己另外几部将被改名为“小夜曲”、“小确幸”的影视作品,它们都具有这样微观的切口,但内核则有较大信息量和格局。

鲁引弓的同事朋友都知道,多年记者职业生涯的锻炼,使得他擅长于对人心的揣摩,从而把握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内心的种种喜怒哀乐。

“这类似于魂穿,我必须把自己代入到笔下人物,去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鲁引弓说,“只有将众生化作你自己的内心,它才能成为你的写作源泉,否则,它还只是新闻素材。当然,这样的写作对情绪是一种煎熬,因为不写到自己心痛,就直觉它无法动人。”

《小别离》的笔法简洁、硬朗,叙事明快,他说,这不是故意追求一种腔调,“写得利落,是因为人心太苦”,这就像海明威,为何要站着写,以他自己的感觉是,当那种对人物的痛感无比强烈时,如果太缓慢,细微得像雕刻,它可能会拖垮你的节奏和耐心,让你疲惫,从而无法托起一个完整的构想世界。

他说,《小别离2》中,也体现了这种叙事风格:以“利落”靠近人性的“羸弱”。

例如,方园海萍朵儿一家继续作为主角登场,在大洋两岸串联起各种人生悲欢:方园前往美国,帮女儿处理校园、homestay文化冲突,这是一段情感汹涌的旅途,他将遇见价值观西化了的妹妹方芳、想回国发展的外甥女米娜、当年“洋插队”的初恋情人叶书瑶、朵儿同学“小辣妹”奇葩一家、强势住妈莫莉……在这样的相遇中,“homestay早餐风波”、“校园冷暴力”、“专业之争”、“悲喜龙虾汤”等等故事轮番登场。在这些故事中,有对故土的依恋,有对旧情的裂变,有对亲情的反思,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恍悟,有对传统价值观被颠覆的凌乱,有对成长之痛的叹息,有对人生困境的少年机智应对。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近年来,文学IP多为玄幻、古装的天下,现实题材对创作的引力似乎不大。而《小别离》,从小说到影视到小说续作,再到影视延续开发,成一个难得的现实题材IP样本。

鲁引弓说,它与网络IP生成不同,它来自于实打实的社会信息收集,实打实的采访,实打实的与民生话题互动,它的生成体现了对小民生存、尊严状况的重视。

现实题材如何成为文学IP?对于近年来“一窝蜂”追逐虚幻风格的内容生产而言,文学供给侧的精确判断来自哪里?“面对现实,才能摆脱闭门造车,才能避免同质化,才可能具有题材的多样化。”鲁引弓说。

猜你喜欢

乡愁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