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情境的性质及其教育意义

2016-11-12谭景凤于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目标

谭景凤+++于波

将问题寓于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核心要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将默会知识外显化的重要途径,同时问题情境的指向是教学目标,所以问题情境成为了沟通默会知识、问题和教学目标的纽带。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价值,需要对问题情境的性质即情境性、指向性、交互性和内在逻辑性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创设具有指向性和全息性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内隐性和体系性的情境问题。

问题情境 性质 教育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研究问题情境的特点及其教育意义成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情境与问题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1],这些具体条件不仅包括社会物质条件,还包括引发行为的社会心理氛围。推及于教学中,“情境”之“境”是意境和境界,除了有形、直观的实物和实景,还有无形的浸透在知识和原理背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情感因素。

教学情境是包含情境基本意义的一种特殊情境,这种情境与普通情境的区别在于教学情境具有学科教学价值和产生学科行为的条件,不仅包含师生从事学科活动、进行学科教学行为的物质环境,还包含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行为中形成的心理氛围。

有人认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需要克服障碍的一种刺激情境[2],马丘斯金将其定义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揭示或掌握)新的、主体前所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问题情境中,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3]。在本文的体系里,问题情境包含了三方面内容:第一,目标状态,情境都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当前状态或情境状态,情境中提供的达成目标所需要的物质、心理条件;第三,情境问题,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

问题情境是教学实践中最深刻和最值得加以关注的情境。一方面是由于问题情境的每一个方面都对学生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一是两种状态之间的信息差鼓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揭示未知的东西,其中包括应掌握的未知关系、活动方式等,锻炼高级认知思维;二是在学生掌握(发现)新知识时,反映其创造能力及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平[4],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教学价值[5]。

二、问题情境的教学要素及意义

问题情境因其教学实践价值而成为教学意义最深刻的情境,也成为一种采用率极高的教学形式或方法,笔者认为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价值集中体现在情境的教学要素上。

1.问题是教学情境反映的核心要素

教学情境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情境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认知矛盾,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提供的信息进行联想、想象和反思等思维加工活动以解决认知矛盾,进而发现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得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和发展自己对学科及知识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看出该机制和所有教学形式的作用机制有同样的目标体系——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教学目标。从情境认知角度而言就是在情境基础上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或任务就在于解决情境问题[6]。从信息的角度而言,在利用情境进行教学的各种教学模式中,情境就成为引出、展现、利用、解决问题的舞台;也就是说情境中呈现给学生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刺激性信息的目的都是为了经由学生的认知矛盾、质疑和猜想指向包含或体现教学目标的问题(问题集)。情境脱离了问题也就失去了情境的指向和课堂教学目标,抽离了指向的情境也就是无用的物质信息和心理氛围的堆砌。因而,情境必须包含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

2.问题情境是默会知识的外化途径

从学生建构知识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联系已掌握的知识,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对人类已掌握知识的分析上,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并且将前者称为显性知识的话,后者称为默会知识[7]。默会知识依托特定情境存在,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8];同时也是人们的所有认知得以区分的“背景幕布(backdrop)”,缄默的和外显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默会知识是目标(focal)知识的先决条件[9]。默会知识借用情境得以显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发挥情境的背景幕布功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默会知识的某一个方面在情境中得以显性,就会引起情境因素向体现该部分知识的方向发生变化,变化的情境和默会知识相互促进,并最终使默会知识与问题、教学目标能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从幕后显性到前台,得到充分的外化。因而,问题情境是默会知识的外化途径。

3.教学目标是问题情境的目标指向

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任何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其中包括创设情境。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维度的教学目标都是在布鲁姆的认知目标维度上的一个层次,也就是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即教学目标的取向是知识性的,是个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情境是一种学习环境要素,采用情境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在内容上可以视为物质因素和包含认知矛盾的心理因素的问题指向结合体,如果将问题及其前提的认知矛盾从情境中抽离,情境就将失去凸显包含默会知识和生成新的默会知识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作用,也就失去了实现课堂的认知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是问题情境的指向,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一定要有明确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在情境教学中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基本结构。默会知识在初级阶段表现为需要解决的情境问题;随着对包含默会知识的情境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默会知识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问题情境是沟通问题、默会知识和教学目标的桥梁,成为情境教学关注的中心。

三、问题情境的基本特点

由于情境问题在情境相关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情境问题的性质也就十分有必要。

1.问题性

问题是情境的核心。情境的问题性是指问题本身及其相关的出现及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和连锁问题等都来源于情境,都是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反思、联想等思维加工的产物。从问题的存在来看,问题源于情境,情境产生问题,没有情境就没有问题[10];问题是依存于一定的情境出现的,问题的呈现应包含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整个情境[11];情境的类型、特征及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会制约问题实现的功效,影响情境问题和连锁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式,如“A的情境”对于提出和解决“B的问题”会显得无能为力。而情境的类型、特征等的改变会引起问题在出现、利用、解决方式和连锁问题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反映了情境教学尤其要注意问题情境与学生的距离——源于学生现实学习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12]。

2.指向性

一般意义上,指向即目标。在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课堂教学活的灵魂和关键要求,还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是问题情境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问题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6],情境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利用情境分解问题及其相关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问题而言,只有指向和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方向,生成课堂教学动力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目标是情境问题设置的指南,情境问题的设置必须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是情境问题筛选的依据,它从问题对自身的指向程度或暴露程度来筛选合格的情境问题。因而问题情境可以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它的创设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向,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托平台。

3.交互性

交互起源于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人—机互动”过程[13]。随后各学科不断借用该词,形成了交互是指某种情境中环境、个人、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反应出交互的本质是多个主体之间信息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问题情境的交互性则是指问题情境中某一因素的变化能引起情境中的各类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并且相互作用形成互动,其中主要强调的是能引起学生与其他主体的互动。一方面,情境问题能引起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将学习者和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动体系[11];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互形成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体现教学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和教与学在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14]。

4.内在逻辑性

问题情境是从当前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具有差距的情境,问题解决就是消除两种状态间差距的过程。在教育学中,问题就是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差距,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在问题解决中体现的问题的纵向深入、横向辐射和树状等不同的问题结构也就是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过程必须体现的内在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最终体现在情境信息与情境问题、默会知识、教学目标等的逻辑联系上,主要是:第一,体现在情境背景的默会知识与情境信息之间的逻辑通道上;第二,体现在情境信息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通道上;第三,体现在情境信息内部的层次性上。问题情境的内在逻辑性要求情境创设及情境问题的设置都要遵循问题本身的内在逻辑,按照问题本身逻辑来提出和展开情境问题。

四、情境问题性质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

1.情境问题创设以教学目标为指向

教学目标是情境问题的最终指向,问题是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情境的核心要素,又是教学情境创设的逻辑起点,因而情境创设必须以问题和教学目标为指南。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被采用的教学手段——情境,只有最大化地实现其教学功能,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认知目标,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也集中在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知识及其重、难点的突破及有关学科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上,使情境设置走出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喧宾夺主而导致的低效现状[15]。

2.情境问题全息体现问题要素

现代科技论证的全息性是指某物体整体的全部信息特征都能贮存于组成该物体的一部分物质或分子、原子团中,利用一定的技术可以由物体的一部分得出整体特征的全部信息。情境问题的全息性则是指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反映个体情境的问题能反映出该问题的整体特征。如羊吃草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映了圆的面积的所有数学特征,具有圆的面积问题的全息性;该情境在小学语文中反映了“羊把草吃了”和“草被羊吃了”两个句子组成的“把”字句、“被”字句的所有情境的语文特征,因而也具有“把”字句、“被”字句问题的全息性。具有全息性的情境问题有助于学生发生知识迁移,利用该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举一反三地解决同类或相似的问题。

3.情境问题适度内隐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差距概念指出用来做决定和控制选择的知识(外显知识)和实际运用的知识(默会知识)之间存在差距。实际所用的知识与这些知识的能力之间也存在差距,人们看似按照外显的、受意识控制的因素行事,实际上是受默会知识系统支配的[9]。将情境问题适度内隐的实质是控制解决情境问题需要的外显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认知差距,将外显知识部分内隐于情境中,促进外显知识与情境默会知识同质化,提高外显知识的自觉利用率,从而促进问题解决和知识的掌握。情境问题内隐的根本要求是要创设能包含内隐状态的所有知识与外显知识的逻辑联系的情境。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是默会知识与教学认知体系中显性知识得以连接、沟通的前提。在具体的情境创设中,就是让当前状态的情境因素尽可能多地包含默会知识和隐藏的逻辑关系,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高情境及其因素的有效性。

4.情境问题构成体系

情境问题体系化设计是指情境创设还要包括逻辑联系及逻辑系统的设计。因为情境中的某个因素的变化,除了会引起心理氛围的可能变化,一定会引起情境提供的学科知识信息的变化,进而影响情境中的认知矛盾——情境问题。变化了的认知矛盾与原有认知矛盾的关系,即原有情境问题与新的情境问题的关系,就构成了问题系统,该问题系统就能集中表现情境创设的思维性和交互性。问题的体系化设计还是构建学生认知体系的需要,情境问题只能保证学科知识能够内化于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学生认知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则需要体系化的情境问题提供构建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技术。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方莉.数学问题的情境特征对初一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高文.教育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高文.问题教学——苏联当代教学论流派研究之一(上篇)[J].外国教育资料,1988(2).

[5] 罗祖兵.教育学问题教学:内涵、价值和操作[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 朱德全.论教学设计的逻辑生长点[J].教育研究,2008(8).

[7] 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

[8] 方燕.默会知识的教育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林颖.内隐学习机制及其个体差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0] 吕传汉,汪秉彝,等.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2006.

[11] 蔡亚萍.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J].课程与教学,2011(6).

[12] 马占凯.情境问题教学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 蔡宪.论教学的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1).

[14]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15] 张辉蓉.对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J].西南大学学报,2007(9).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目标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