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当中的“奏鸣曲式”研究——第十首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

2016-11-12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部奏鸣曲式大调

刘 燕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当中的“奏鸣曲式”研究
——第十首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

刘燕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将钢琴艺术推向古典音乐的顶峰,享有“新约圣经”的美誉。以第十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分析对象,从结构和演奏上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作品的创作规律和音乐内涵。

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结构研究;演奏处理

“乐圣”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新乐圣经”的32首钢琴奏鸣曲贯穿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创作阶段,清楚地记录了贝多芬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的变化,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本文所分析的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作品之一,充满了许多丰富的表现方法,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式”的音乐性格,第一乐章尤为出色。

一、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

第一乐章是一个2/4拍的快板乐章,运用典型的奏鸣曲式写作而成,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结构图式如下:

二、《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第1-63小节)

这是一个建立在G大调上的呈示部,曲风亲切明朗,包含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

1.主部(1-8)主部为一个建立在G大调上的平行二句式乐段结构,谱例如下:

第一小节为主部的核心材料,由三个动机构成。如谱例所示:动机一是从弱起小节、弱力度开始,先上行八度大跳加下行四度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动机二是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下行四度加上行二度构成的环绕音调,与动机一形成倒影关系;动机三是第一小节左手伴奏声部的一级主和弦构成。核心材料在第二小节进行了重复巩固,至第三小节时将核心材料进行上行二度模进并随后再次进行重复。伴随着C3音的出现,整个主部音乐于3/4处迎来短暂高潮,后用连续的下行级进方式回落。此后的五小节运用了动机二先下后上的形状进行至第八小节前一拍,从而在G大调上以收拢终止结束主部音乐。从节拍上看,主部音乐整体上采用了左右手错位的节奏组合,旋律与伴奏声部重音产生后移,音乐形象幽默大方。

2.连接部(9-25)运用了新材料,分新材料的初次呈示、巩固、转化与启下三个阶段。

(1)新材料的初次呈示(9-12)。新材料的“新”主要体现在:从第九小节末拍开始至第十小节,以D音作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加下行二度;第十一至十二小节虽然保持D音的同音反复,但改为使用十六分音符从而增加了音符的密度。这个阶段的和声主要是围绕主调G大调主、导和弦进行,未出现转调。

(2)新材料的巩固阶段(13-20)。 巩固阶段通过第十三小节的骨干音D开始,加入辅助音和二度级进使旋律进行上下折转,第十四小节则将主部第六小节的小切分节奏进行了拉宽变成两拍大切分,和声上以#C音为中介和弦转至主调的属调D大调。第十五至十八小节在节奏时值上与第十四小节等同,同时加了装饰音予以点缀,在旋律的运动方向上稍有变化。整个阶段的伴奏声部依然采用了琶音式的分解和弦,从第十九小节出现D大调的属音a1音,且每一组的十六分音符la音作属持续音运动。转调的设计仿佛是在描写人们也在内心开始了歌唱。

(3)新材料的转化与启下(21-25)。主要体现在右手旋律声部、快速的六连音音流;而伴奏声部继续保持之前的节奏型。在和声上这几个小节始终是围绕着属功能和弦来暗示D大调,为进入副部及其调性作了极其自然的过渡。

3.副部(26-47)在D大调上进行,按照副部主题的发展脉络可分为副部本体、突变发展、结束句三个阶段。在音乐的材料、和声、结构上与主部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比。

(1)副部主题本体(26-32),谱例如下:

如谱例所示,副部的本体阶段从第二十六小节开始,旋律以下行级进为主,内声部采用三度的和声音程,左手伴奏声部则用主音分解八度给予点缀。第二十九小节由主部的动机二派生而来,随后的第三十至三十一小节在旋律上主要进行了二度下行模进。整个副部音乐相对于主部音乐更显亲切和歌唱性。

(2)副部主题的突变发展(33-40)。此阶段的旋律声部材料主要来自于动机一。第三十五至三十六小节的旋律半音上行给人以激动感,随后的两小节是移位重复,第三十九至第四十小节旋律声部由连接部材料派生而来。整个阶段的伴奏声部在材料上主要运用了单和双音的和弦分解。

(3)副部的结束句(41-47)。结束句旋律声部的材料主要为连续四个三十二分音符以二度音程关系进行环绕,至第四十五小节处以一串音阶进入到第四十六小节柱式和弦。伴奏声部以柱式和弦加休止为主。最后收拢终止在副调D大调上。

4.结束部(48-63)结束部以叠入的方式进入,声部增厚为三层。旋律声部的材料为双音的环绕音型,来自于动机一,以二小节为单位序进至第五十七小节;第五十八至六十三小节的旋律声部主要是片断化的材料。中间声部从第四十七至五十一小节主要运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小节主要材料由动机三派生而来,随后的小节主要在进行和弦的分解。整个低音声部先是以环绕音型进行呈示,从第五十八小节后出现了个小调的属持续音,暗示了展开部开始的调性。整个结束部体现出了综合的性质,三个声部最后完满终止在副调D大调上。

三、《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第64-124小节)

这是一个运用了旧材料的展开部,分引入、中心、准备三个阶段。

1.引入(64-124)引入阶段在主调的同主音g小调上开始,材料主要来源于主部,持续六小节后至第六十九小节处用一个中介和弦巧妙地转到关系大调bB大调上。

2.中心(74-98)可分两层:

(1)第一展开中心第74至第80小节主要运用了副部材料,在bB大调上进行。

(2)第二展开中心第81至第98小节,旋律声部先是移至左手声部,运用了主部材料。第八十四至八十五小节运用了连接部的材料。此后,旋律以一种规律模式进行变化发展,最后落于主音。整个伴奏声部伴奏音型来源于主部第五至七小节,运用了倒影的手法作了略微的变化。

3.回头准备(99-124)可分三层:假再现——华彩——属准备。

(1)假再现(99-106)始于第九十八小节后半拍,在bE大调上进行。第九十九至一百零二小节运用了主部核心材料,而接下来的四小节则在旋律声部运用了副部核心材料。

整个伴奏声部运用了主部五至八小节的伴奏音型,是对呈示部的假再现。

(2)带华彩的连接(107-115)。第二层的旋律声部材料主要是环绕型的音阶,而伴奏声部 一系列变化音的出现表明在调性上已由之前的bE大调转向了g和声小调。

(3)属准备(116-124)旋律声部采用了主部核心材料,伴奏声部的属音持续暗示真正的再现部即将开始。

四、《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再现部(第125-186小节)和尾声

整个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变化不大,同样包含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其中主部在G大调上呈示,连接部主要运用了音调移位重复的手法,乐节有所拉长;副部调性仍在G大调上,体现副部调性回归的特点,这一点也是奏鸣曲式写作手法最重要的地方。尾声(187-200)篇幅不大,运用了主部的核心材料,将乐思再次呈现,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最后在主调G大调上终止。

通过对本乐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了贝多芬的奏鸣曲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节奏永远充满生命力,和声丰富多彩,曲式严谨又不墨守成规,既有古典的音乐形式,又有浪漫的真切情感。此外,贝多芬对这首奏鸣曲的动机与旋律的安排是采取了对话似的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海顿的对话特点,在音乐中表达了两种互相对立因素的争吵言论,富有逻辑思维的想象,具有清澈、朴素、率直等特点,在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占据重要位置。

总之,在了解贝多芬作品时,应该对作品的背景进行深入剖析,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和性格特质,从而更好掌握他的作品。

责任编辑张吉兵

J657

A

1003-8078(2016)05-0046-02

2016-05-04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13

刘燕(1983-),女,湖北黄石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黄冈师范学院2015年度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018603。

猜你喜欢

主部奏鸣曲式大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G大调随想曲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