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

2016-11-11张琳陈延斌

中州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认同度家教家风

张琳 陈延斌

摘要: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实证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肯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美德仍是当代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调查中也发现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家风受到世风冲击、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和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要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关键词:家风;家教;家庭建设;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8-0098-07

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生最长久的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教和家风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家庭教育、营造优秀家风对于推进家庭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分重要。客观考察和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和家风的现状,有助于我们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传承和培育优秀家风,提高利用传统家风中所包含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基因的实效性。为此,课题组采用抽样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10省、市进行了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42份,其中城市的有3462人,农村的有2180人,分别占总数的61.36%和38.64%。调查对象涵盖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教育以外事业单位职工、国企负责人、企业员工、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学生、军人等群体。调查对象更多侧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含研究生)各阶段的孩子家长,因此30周岁到50周岁的被调查者居多,占总数的86.35%。在选取调查样本时,我们还尽可能考虑到被调查对象的城乡差别、家庭状况等因素,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调查地域和样本数量大致相当。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我们还辅以电话访谈等方式,以求更为真实地了解我国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状况。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的现状

1.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今天的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应重视家庭建设,将家庭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点”,对这一观点,55.19%的被调查者“充分赞成”,38.89%的被调查者“部分赞成”。家庭是国家、社会中的最小单元,古人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在“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意义”的调查中,30.28%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25.65%的被调查者认为能促进社会风气改善,23.53%的被调查者认为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有利于增强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谐,19.89%的被调查者认为能促进社会道德领域存在问题的解决,仅有0.53%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视家庭建设“没有什么意义”(见图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成员充分肯定家庭建设的重要性,认同注重家庭建设、传承良好家风不仅能够给家庭带来和谐幸福,也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图1家庭建设意义

说明:(1)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2)增进家庭观念及家庭和谐;(3)促进社会道德领域存在问题的解决;(4)促进社会风气改善;(5)没有什么意义;(6)其他

对于“家风建设在促进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问题,调查发现,25.68%的人认为家风建设“对家庭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有导向作用”;24.43%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风建设发挥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20.70%的人认为家风建设发挥着“促进家庭凝聚力的提升”的作用;15.74%的人认为家风建设在促进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发挥着“改进、提高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效果”的作用;12.29%的人认为家风建设在促进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有助于构建新型家庭成员关系”;只有0.97%的人对此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数据表明,99.00%的持积极评价者中,各从不同方面肯定了家风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风,也称“门风”“父风”等,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与处世之道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是其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操、作风。①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优良家风传承对家庭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国家治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家风家规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其蕴含的内在品行规范和伦理教化内容既是一种日常生活道德评价标准和行为伦理准则,又是一种优化社会风气、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的精神助推力,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②调查发现,民众对家风家训作用的认可度较高,被调查者中,有45.23%的人认为有必要明确自己家的家风家训的具体内容,25.5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明确自己家的家风家训的具体内容,27.90%的人说不清楚。重视家庭和谐的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家风家训对人的教育作用很大,良好的家风家训能够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被调查者中,57.96%的人对自己家庭的家风是“满意”的,“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约占总数的31.39%,10.05%的人“说不清”。另外,61.1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组建的小家庭为孩子营造的家风是“满意”的,“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28.71%,“说不清”的约占8.74%。这两项调查数据也表明,通过良好的家教、家庭生活规范,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传承和弘扬祖辈、父辈的好家风。

2.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同

研究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对于创立具有时代精神、时代内涵的优秀家风,发挥其伦理教化与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优良家风汇聚而成的。家风与民风、国风互促并进,是被调查者的共识。在被调查者中,高达85.67%的人认为家风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30.18%)或较大(55.49%);认为家风对社会风气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人,仅占总数的8.29%和0.92%;另外有4.57%的人表示“说不清”。同样,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环境对家风优劣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28.4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风气对家风影响很大,54.75%的人认为社会风气对家风影响较大,两者的人数也达到83.2%。认为社会风气对家风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只占总数的11.88%。这表明,以家庭建设推进社会建设,既要以良好的家风影响和濡染社会风气,又要注意通过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文明风尚来促进优秀家风建设。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只希望从家风入手加以解决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根治的。因此应该世风、家风齐抓共建,而且抓好社会风气是关键。

对于家风与家教的关系,被调查者中,29.81%的人认为“家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效果”;22.54%的人认为“家风建设引领家庭教育方向”;19.1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是家风建设的具体体现”;22.9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家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仅有1.61%的人认为“家风建设与家庭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由此看来,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教育与家风培育相辅相成,应该以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家风培育,以优良家风提升家教效果。

一个文明进步、健康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必定依赖民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而家风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被调查者中,31.46%的人认为家风在“奠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基础”方面影响较大,21.80%的人认为家风在“为人处世的基本依据”方面影响较大,20.11%的人认为家风在“家庭的和谐幸福”方面影响较大;25.80%的人认为家风在“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培养”方面影响较大(见图2)。考虑到选项的分散因素,这一数据说明,家长普遍认为,优良家风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塑造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2优良家风对人的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说明:(1)奠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基础;(2)为人处世的基本依据;(3)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4)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培育;(5)没有影响;(6)其他

3.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家庭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目前我国的家庭规模正在逐渐变小,被调查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占56.15%,非独生子女占38.85%。随着“单独二孩”和“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这种状况应该会得到一定改变。我们调查的40岁以下育龄阶段的人群中,打算要二孩的为49.2%。就家庭结构类型来看,核心家庭(两代同住)较多,约占总数的57.14%,主干家庭(三世同堂)约占27.53%。

调查显示,“父母共同承担”孩子平时教育任务的为38.36%,由“母亲”承担孩子教育任务的占32.43%,“父亲”承担孩子教育任务占16.56%,“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担孩子教育任务占11.24%。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否参与孩子的教养”的调查中,“参与”的约占总数的17.26%,“不参与”的占总数的38.23%,“部分参与”的占总数的41.65%,“不适用(家中没有健在老人)”占总数的2.22%。这两组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孩子的教育任务是由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承担的。父母的价值观念、言行举止、教育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品质,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与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知识靠家族传承相比,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获取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知识来源也更加多元化。调查数据依高低顺序排列如下:咨询专业人士(专家、家庭教育导师等)(16.62%),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16.27%),家族经验(14.49%),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信息(10.04%),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信息(8.80%),家长之间的交流(9.59%),自我成长感悟(5.89%)(见图3)。尽管如此,调查也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长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培训。

图3知识和方法来源

说明:(1)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信息;(2)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信息;(3)自我成长感悟;(4)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5)家族经验;(6)家长之间的交流;(7)咨询专业人士(专家、家庭教育导师等);(8)其他

4.肯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美德仍是当代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

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不可割断的文化血脉,我们的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家庭家风建设,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了解和关注家训文化。数据显示,近95%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接触和了解到家训文化。其中,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了解的占36.33%;通过“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了解的占26.19%;通过“听身边人讲”了解的占15.71%;通过“家谱中的家规族训”了解的占9.65%;通过“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了解的占6.94%;完全“没了解过”的占5.19%。

谱牒是家教、家训的重要载体,谱牒文化是家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家族、家庭优良家风的培育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谱牒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但这次调查的结果令人欣慰。对于近年来是否新修家谱、族谱的问题,回答“以前有,近年来重新修订了”的约占21.45%,“以前没有,近年来新修了”的约占总数的9.22%,“以前没有,打算今后修订”的约占总数的29.16%,这些加起来近60%。这个数据反映出民众对传承家族、家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作为家庭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的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了了解民众对优良家风的内涵的理解,我们设计了“现代优良家风的内涵”问题,依照选项的高低,被调查者认为优良家风的内涵包括孝亲敬长(18.13%)、家庭和睦(17.02%)、诚实守信(14.53%)、勤劳节俭(12.69%)、自强自立(11.91%)及夫妻恩爱(6.96%)、爱国爱家(6.75%)、邻里友善(5.53%)、科学教子(3.18%)、乐善好施(2.69%)、民主平等(0.58%)等内容。可见,民众认为孝亲敬长、家庭和睦、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仍然是当代优秀家风的主要内涵。

二、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

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不断增长、父母外出谋生或离异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流动人口(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占到被调查总数的13.72%。“长期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中,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仅占22.39%,和“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生活的分别占20.46%和25.77%,而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也占到四分之一多,此外还有5.73%的与“保姆”“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见图4)。在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孩子中,农村比城市超过一倍。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看,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利于健康成长,可以受到更健全的教育。而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的孩子,很难受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农村。

图4长期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成年人

说明:(1)父亲;(2)母亲;(3)父母;(4)爷爷奶奶;(5)外公外婆;(6)保姆;(7)兄弟姐妹;(8)其他

不仅如此,调查数据还显示,“父母共同承担”平时教育任务的仅为38.36%,而由“母亲”承担孩子教育任务的占32.43%,“父亲”承担孩子教育任务的仅占16.56%。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由父母共同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形成、智慧和能力培养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影响孩子的成长,需要引起家长注意。据我们分析,导致父教缺失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二是男性家长尤其是农村的男性家长,离家外出工作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无论哪种原因造成的父教缺位都不利于孩子教育成长。另外,有些全职太太承担了孩子的全部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在家教中的作用。

2.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是家教和家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然是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虽然选择为了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幸福”的比例占了接近三分之一(32.34%),但选择“将来成为优秀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考上好大学”“为父母增光”的人数加起来则达到了63.69%。过度关注孩子“成才”而非“成人”的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生理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对于“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的回答也佐证了这一点。调查显示这些问题主要有:“家长与孩子沟通少”(15.05%),“过度保护”(14.42%),“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培养”(13.55%),“重智轻德”(12.07%),“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9.6%),“家长忽视自身学习与发展”(8.23%),“家庭教育以辅导课程为主”(7.15%),“重视言教忽视身教”(6.62%),“过度严厉”(5.95%),“忽视家风建设”(5.09%),“重视营养忽视保健”(2.7%)(见图5)。导致重生理轻心理、重智轻德、重成才轻成人的原因固然应试教育难辞其咎,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竞争压力加大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图5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说明:(1)过度保护;(2)过度严厉;(3)家庭教育以辅导课程为主;(4)重智轻德;(5)家长与孩子沟通少;(6)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培养;(7)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8)重视营养忽视保健;(9)忽视家风建设;(10)家长忽视自身学习和发展;(11)重视言教忽视身教

3.家风受到世风冲击,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

对“当前中国的家风状况评价”的统计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家风状况“很好”(4.22%)和“比较好”(26.94%)的不足三分之一;而评价当前中国家风状况“不太好”(45.52%)和“很不好”(7.59%)的则为53.11%。调查表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会影响家风。在对评价当前中国家风状况“不太好”或者“很不好”的被调查者询问原因时发现,“社会道德风气不良严重影响优良家风培育”居于首位,占26.75%。其次是“传统孝道衰落,亲子矛盾凸显”,占20.68%。第三位的原因是“家庭观念弱化破坏了家风传承的纽带”,占16.04%。此外,还有一些原因被选择,依次是“传统家风难以适应时代要求”(13.12%)、“大家庭成员分居各地影响家风传承”(11.33%)、“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11.60%)。家风家训作为每个家庭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约束,从小处讲,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行;从大处讲,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在社会道德问题凸显、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培育优良家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4.家风与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

虽然被调查者普遍认同家风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优秀家风需要家庭、家族几代人的积淀才能形成。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变快,家庭结构和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父母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有些家长在外地经商、打工,把孩子留给父母,故而家风、家规的传承也面临衰落甚至中断的危险。对于“您家有传承下来的家规、家训吗”这一问题,认为“有,且有文字记载”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5.49%,“有,但无文字记载”的也只占26.76%,而“没有”和“不知道”的则占54.43%和12.57%。在被问及是否与孩子“讨论过”家风家训的相关问题时,谈论过的家长只占34.12%,而“没讨论过”相关问题的接近一半(49.49%);另有13.91%的人表示“说不清楚”。在与孩子“讨论过”家风家训的相关问题的家长中,39.6%的城市孩子的家长表示讨论过,而农村只有27.7%。从家长文化水平看,与孩子讨论过家风家规的家长,学历越高,比例越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反映了家长素质对家风家训教育意识的影响。

三、提高家庭家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人生的学校,对个人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只有对我国家庭教育、家风传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认真思考,努力探究应对策略,家德培育、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取得更好实效。

1.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教效果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家庭建设出现了新问题,家庭教育和现代家风的营造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不少家长的家教观念却未跟上时代变化。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与孩子沟通少”“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培养”“重智轻德”“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仍然在家长中占有不少的比例。另外,父母绝对权威,对待孩子简单、粗暴等教育方式在一些家长身上依然存在。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教育行为的失当,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调查中家长对“您认为哪些办法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回答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多和孩子沟通(20.32%)、多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16.45%)、通过培育良好家风促进家庭教育(14.24%)、与学校积极配合与合作(12.80%)、家长互相交流家教经验(10.66%)等更加平等、互动的办法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关于“您认为培养形成优秀家风的措施有哪些”的问题,选择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的占24.29%,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的占24.43%,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占18.67%,改变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占10.47%。这说明,父母作为教育孩子的最好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得到提升,家庭建设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

2.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

家风虽小,但事关重大,因为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优良的家风是在日常的生活、点滴的家事中培育的,是在父母、亲人的交流沟通中形成的,是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的。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庭与自己组建的家庭在家风家规上是“完全一致”(6.88%)和“比较一致”(57.28%)的达到了64.16%,另外20.28%的人认为“比较不一致”,仅有5.74%的人认为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庭与自己组建的家庭在家风家规上是“完全不一致”,还有8.90%的人“说不清”。此外,74.9%的被调查者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观点表示非常赞同。这些数据表明,在家风传承、家庭建设和家教活动中,日常生活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这昭示我们,长辈要蒙以养正,注重在言传身教中对孩子传播正能量。在家庭教育、家德培育和家风建设中,要重视家风家规的德育功能,制定和传承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家风家规。

3.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

上述调查数据中虽然有57.9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长大的家庭的家风持“满意”态度,61.1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组建的小家庭的家风持“满意”态度,但对“当前中国的家风状况”评价的统计数据却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家风状况“很好”和“比较好”的不足三分之一;而评价当前中国的家风状况“不太好”和“很不好”的为53.11%,超过半数。这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下中国存在着的家德家风困境,以及营造优良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外在条件。家风是世风的组成单元,世风是家风的整合与放大。调查中发现,37.2%的被调查者对“社会风气不良,家风难正”观点非常赞同,肯定营造和改善民风世风是促进优良家风培育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面临着巨大冲击,不良世风会消解良好家风的正能量。生活中,家长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可市场上却充斥假冒伪劣商品,媒体上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这都提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当下不良世风对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冲击和侵蚀,既不能因为不良社会风尚就放弃对孩子正确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努力培育自家的优良家风以推进社会风尚改善。正如清代刑部尚书魏象枢所说:“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此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③

4.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家教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教育学研究表明,榜样示范对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行为的社会化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由于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家长、教师、亲友的教化、影响作用更为关键。对于“您认为孩子家风意识的形成主要受下面哪些因素的影响”问题,排前三位的是家长(32.40%)、老师(18.60)、同学朋友(16.59%)。另外,在“您认为形成良好家风起关键作用的有哪些因素”的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父母影响(31.36%)、学校老师教育(23.85%)、祖辈影响(18.58%)。古代家庭教育大家颜子推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④人们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祖辈、师长、同学等,因此他们的言行更能获得孩子认同,言传身教、相互仿效更易于入耳入心,收到其他教育不能比拟的效果。

5.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家风虽是无形的,但对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良好的家风传承既然是营造和优化世风民风的基础和前提,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就应形成“四位一体”的工作合力。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高达79.33%的人认为应将一些优秀的家风家训教育内容融入学校德育之中。在“您认为传承优良家风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哪些”的调查者中,“长辈言传身教”占31.43%、“家庭、学校与社会配合”占27.64%。家庭、学校与社会也要相互配合,共同打造优秀家风文化教育平台,共同传播优秀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启蒙、品性养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了解优秀家风文化蕴含的美德,在优秀家风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调查中,对国家有无必要吸取传统家训精华编写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家训问题,63.63%的人持肯定态度。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众媒体应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优汰劣、承故拓新的原则,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家训文化,充分利用传统家训名篇和当地家风文化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编写和传播优秀家训、家风文化的教材或读物,让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为今天的家教和家风培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注意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建设优秀家风文化,还要注重宣传部门和社会媒介、新闻媒体主阵地的作用,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故事,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能够传播优秀家风文化的节目和网站。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将倡导、培育优秀家风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指导。总之,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应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以家风文化滋养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丰富家风文化的长效机制,提高家庭建设的实效性,促进家风聚为民风、民风汇成国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注释

①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探索》2016年第1期。②田旭明:《家正国清: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探索》,《武陵学刊》2014年第5期。③魏象枢:《寒松堂集·奏疏》,中华书局,1985年。④颜子推:《颜氏家训·序致第一》,《颜氏家训全译》,程小铭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责任编辑:思齐

猜你喜欢

认同度家教家风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