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度探究 效果突出——数学探究活动的本质演绎

2016-11-11江苏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222232王余宽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9期
关键词:学情内容探究

江苏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222232) 王余宽

适度探究效果突出——数学探究活动的本质演绎

江苏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222232)王余宽

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唯有深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实现师、生、教材、编者的多边和谐互动;唯有选材有度、拓展学法、学情有效,探究活动方能适度;唯有把握学情,让外因、活动、技能有效,效果方能突出。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有度有法有效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合作探究则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个体独立的观察、阅读、思考、检验,经历发现问题、形成解释、统一认识的综合学习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可见,教师应关注情境创设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可行性,给学生提供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探究条件,因为只有基于学情的探究,才是学习活动的最佳演绎。

一、选材有度

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特殊性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精选“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大幅度地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活动等内容:有的内容便于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找规律、各种运算律及运算的基本性质等,教师可以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运算能力及基本的思维方式;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探究,如“统计与概率”单元的一些名词及空间观念培养中的方位名称等,需要教师直接告知即可;有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但应适可而止。例如,二年级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有的教师上课时要么直接告知学生,导致学生的探究活动如蜻蜓点水般不能深入;有的教师要么让学生无休止地探究下去,以至学生无所适从,最后导致探究活动失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而蔡宏胜老师对此内容的教学颇能给我们以启发。

案例:特级教师蔡宏胜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片断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同加数的加法后,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六一节表演,我们班每个女生头扎两个蝴蝶结,12个女生,共需要多少个蝴蝶结呢?”学生在列式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环节异彩纷呈:环节一,学生边数边写,并时不时地停下回过头来再数,即使这样还是有多写或少写的情况出现,学生感受到了加法连写的麻烦;环节二,蔡老师提示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算式写得简单些”,于是学生调动相关经验,写了3个、4个2相加,然后在算式后面加上了“……”等符号或文字;环节三,蔡老师问“新写法虽然简单了,但看不出有12个2相加,怎么办”,学生经过思考,把“……”等符号或文字擦去,有的直接把算式圈了起来并在外面标上“12个”,有的在算式下画了一个“{”(横着写),学生经过比较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挺好;环节四,蔡老师要求学生思辨,并提出问题:“能不能把新写法中的12个写成10个、15个?能不能把2写成5或者其他数?”……至此,乘法意义的教学水到渠成。最后,蔡老师让学生看书认识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学生的探究活动到此结束。上述教学中,学生在加法计算书写麻烦的基础上创造出乘法这一新的运算,这并不是逻辑演绎的结果,而是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事理自然衍生的结果。其实,这种由客观需要而进行创新的思想既是一种策略,又是学生成长中必须掌握的智慧。

二、拓展有法

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时,应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达成度,从而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探性。如教学“周期性规律”后,教师安排变式周期现象的思考题:“一只手从大拇指开始,依次去数数,至小拇指再回头,但不重复,数到30是哪个手指头?”这样的题目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挑战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找规律”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拓展题:“1、3、5、0组成一个四位数,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这样设计题目,将搭配规律进一步延展,既把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数学思想渗透其中,又为后面有序列举内容的教学打下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拓展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摆设,虽然可以增辉,但不一定能发挥其功能,因为拓展题的设置超越了学生本节课掌握的知识基础,而将拓展题延伸至课外,则失去了拓展题的功能,这是拓展失度的表现。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教学,拓展有法,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学情有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读懂学生,组织的数学探究活动才会有效。而读懂学生,就要研究、了解学生,准确定位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1.研究学生,让外因有效

学情除需要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内因)外,更需要揣摩、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征(外因),即非智力因素的相关情况。

(1)小学生听的特点与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且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认真听讲有以下策略:①建立听的教学常规,如有节奏的拍手等,使开小差的学生迅速集中精神,认真听课;②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如“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把你听到的说一遍”等;③运用教学技巧调动学生听的注意,如读课本时让学生接着读、交流资料或让不同的学生接着说等;④巧用评价,促进学生听,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让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又鼓励了发言的学生。

(2)小学生看的特点与策略。

小学生有喜欢看鲜艳的图片、动态的游戏画面等特点,教师可采取恰当的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可多提供色彩丰富、富有动态感的画面(但数学元素要多于非数学元素),板书要用彩笔勾出重点等;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则要引导学生看网络图或给予图解引导等。

(3)小学生说的特点与策略。

小学生因思维不连贯或词汇量少等原因,说话断断续续,但有很强的语境性,如具有自言自语、抢话等表征。因此,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完整话,使之有条理,或让学生配合肢体语言练习演说,或让学生在倾听后说出自己的思考等。

学生的学情可谓丰富、复杂,教师需要建立学生的学情档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扬长避短,张扬个性,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2.严密组织,让活动有效

探究活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会有深度、广度,才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活动小组有组织。

指组内成员有中心并独立,各司其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派相关的活动任务。一个阶段后,交叉角色,让角色锻炼每位成员的不同能力,实现能力互补。

(2)组内活动有层次。

指让学生个体先独立思考,再两人交流,若有难度可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直到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使每一个参与者的发言都需要经历自己的思考方可。

(3)组织交流有中心。

指以发言者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学会辨析,架起新知与旧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形成新的思辨点,实现更高一级的交流层次。

(4)活动交流有总结。

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当下的活动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下一个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3.勤于操练,让技能有效

研究学生的发展潜力,要研究学生已达到什么程度、学习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多少的提升空间等,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探究内容。此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培养至关重要,能为学生探究的方向、效率、结果等方面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1)加强画的技能操练。

如多边形、平移与旋转等平面几何的画法练习,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

(2)加强手工的技能操练。

如在探究六个同样的正方形面如何能合成正方体的活动中,若让学生一一去“画”,则会耽搁许多时间,教师若提供方格纸,让学生“撕”出各种形状并拼接一下,看是否成正方体,效果会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将会给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提供最直接的观察点。这样教学,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探究效果会好得多。

(3)加强记的技能操练。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探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其中如何记很重要。如在运算律、运算的基本性质、找规律、统计等内容的教学中,学生规范的记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成有度

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唯有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对生成性问题迅速做出判断,进行智慧取舍,才能使生成成就精彩。

1.凸显生成

课堂中互动质量高,能更好地发现没有预见到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生成的质量越高,越能激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提升、情感的沟通,使学生“撑”生成之篙,向更深处探究。

案例:平行四边形面积

师: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长方形,这两个答案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为什么?(生答略)

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怎样计算?

……

2.屏蔽生成

教师要分析教学生成中的非数学内容和数学内容,应突出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必要时对其屏蔽。同时,教学进程中的生成要与当前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若出现不够深刻的思考或者过早的出现结论,教师应立即以智慧的方式将其屏蔽,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唯有深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实现师、生、教材、编者的多边和谐互动;唯有选材有度、拓展学法、学情有效,探究活动方能适度;唯有把握学情,让外因、活动、技能有效,效果方能突出。

(责编蓝天)

G623.5

A

1007-9068(2016)29-033

猜你喜欢

学情内容探究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