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复兴的思潮与路径比较

2016-11-10鲁倩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

鲁倩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我国共产党始终将社会实际与国情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工作开展,坚持中国实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复兴道路。自十八大以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复兴这一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因此,本文对民族复兴的思潮与路径比较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以期促进民族复兴向中国化、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民主复兴 思潮 路径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13-02

一、近代民族复兴思想的提出

(一)民族复兴思想的提出

1.维新派“保国”:对国人素质的强调

首先,是严复思想。严复思想主要是以“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为主,将中西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西方世界在发展,而我国在倒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民族意识,因此主张人的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鼓励人民将力量投入到社会财富的建设之中。其次,是“新民”思想。这种思想是由梁启超提出的,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

2.革命派实现“振兴中华”的方法

首先,是蔡锷的“军国民”思想。这种思想满足了当时特殊背景下的民族要求,不仅唤醒了民族责任感,而且还凝聚了民族力量,对于外来侵略者的侵略与剥削具有积极的反抗作用;其次,是孙中山的“恢复民族地位”的思想。主张将民族、民权以及民生有效集合起,反对帝国主义,恢复我国的民族地位。最后,是新生活运动。这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还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外来侵略的抵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民族复兴思想的进步

1.民族至上,国家至上

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民族复兴”一直是时代主题。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复兴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知识分子充分发挥文字的力量,不断对“民族复兴”进行宣传,并创办了《再生》杂志,以期统一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

2.战国策派“国命整合”的思路

战国策派“国命整合”的思想主要是由雷海宗、林同济、陈锉等为代表提出,他们大多数都在德国学习过,因此受到德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认为民族复兴不仅仅只是我国政治领域中的主张,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因此应该将国家与人民团结起来,使得民族复兴更加自主化和政治化。

3.优生救国

优生救国主要是指对基因和人口结构进行控制,实现优化生育,从而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优生救国的思想虽然不断遭到批评,但是他们的民族优化主张依然被很多人当作实现民族复兴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这种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因此很快被主流思潮而取代。

(三)近代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近代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从“制度改革”转变为“文化创新”。在辛亥革命以后,虽然我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其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等并没有随着体制改变而改变,从而出现了封建制度与民主共和制度并存的现象。再加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得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民族衰落的原因,提出了利用文化变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二、当代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发展

1.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进程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在近代以前,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支勇敢、勤劳、伟大、智慧的民族,只是在近代开始衰落。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近代衰落的原因,并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根本任务。

2.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力量和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指导。历史实践证明,“五四运动”以后,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华民族中失去了领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动力以及领导力量。

3.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在近代前几十年中,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而坚毅不屈地进行了多次斗争,这些斗争虽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失败的教训、经验,才能创造性地提出站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开创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发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详细地指出了官僚主义、层次重叠、结构臃肿以及效率低等各种现象的危害,并且对政治系统中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在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进行了重新确定,指出了“两个凡是”方针中的错误,并且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先进性,从而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背景下,市场经济也可以随之发展,并用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从而避免了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随着邓小平思想的确定,我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3.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在1980年的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做了重要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现有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产生的原因,并且着重探讨了如何进行改革的重大问题。同时邓小平还强调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改革并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纪律。只有党善于领导、改善领导,从而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对于党和国家各种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国家坚持不懈努力。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发展

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首先,坚持毫不动摇地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尽力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人民共同富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便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党的十四大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分配制度,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其进行了补充,坚持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允许个人的生产要素,例如资本等纳入收益分配的范围中。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五大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将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有效结合起来,将技术、生产等要融入到收益分配中。

3.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进行配置,从而发挥出基础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面临着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公共物品缺乏、能源环境紧张等问题,从而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十八大后民族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方面

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解放思想,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二)经济方面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改革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好市场与相关政府机关的关系,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的作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想要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科技创新。首先,坚持走具有特色的创新道路,不断推动创新,提高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等能力,合理改革科学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其次,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的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因此需要对供求结构进行改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将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作为重点,着重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促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地区的工业基地,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并且以东部经济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首先,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加快农村的发展脚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其次,坚持农业促进工业,工业支持农业,加强各种惠农富农的政策。最后,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收益分配权等,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创新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

5.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为了满足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制定更加主动积极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首先,转变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并且对开放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沿海城市与大陆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最后,充分利用外资的效益和优势,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国公司。

(三)文化方面

1.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当前我国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而且还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就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提炼和阐释,并且利用各种手段拓宽对外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融入国际的传播和交流之中。

2.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灿烂文化,为了能够使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就需要以人们感兴趣、能够促进人们参与进来的方式进行推广,从而将超越国度、穿越时空、具有无法阻挡的魅力和价值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国际上予以发扬。

3.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想要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主要手段就是需要充分展示我国历史的深厚底蕴、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元化、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为其他国家留下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政治清明、山清水秀、人民团结的美好印象。

4.提高国际话语权

想要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就需要提高国家传播的能力,科学合理地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出现代先进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创造力以及感召力,讲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解释中国好特色。

四、结束语

我国民族复兴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千万不能让民族复兴意识与正确的轨道发展产生偏离,这主要是由于不正确的民族复兴将会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虽然我国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但是在制度和体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国应该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从而推动民族共同富强、共同繁荣,为民族的复兴和发展贡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毓团.近代以降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文化省思[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6):58-62.

[2]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论与国民性改造思潮[J].近代史研究,2014(04):38-42.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