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友周辅龙的“石头记”

2016-11-10秀明

新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石头记石料奇石

秀明

爱石——让老友重逢

今年夏天,我与20余年未见的好友周辅龙重逢。当年我们一起在工厂当锻工,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后来我俩先后调动离厂,没有互留通讯地址,失去了联系。今年我回青海探亲,有人告诉我要找周辅龙并不困难,因为他已经从一个下岗工人变成了青海藏石名家,只要找到一家奇石市场,稍微一打听就行。

那天上午,我试着找到奇石收藏市场,向摊主一打听,果然人尽皆知,我拨通他的电话后自报家门。他又惊又喜,急忙和我约定下午见面。

来到见面地点,我还是想着,与周辅龙阔别多年,怕一时认不出他来了吧?想起来,他这个人,心地善良,又十分好强,敢说敢讲,大大咧咧的,现在不知是否还是这样。

正想着,迎面走来一位男士,只见他大步流星、身体十分结实,面庞略有风霜、鬓角花白,我猜想他和年轻时的周辅龙有七分相像。果然,他看看我,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什么。我在此时细细看了看他的眼睛,不错,这就是周辅龙,虽然气质变化很大,但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没有变。

我开口说:“周辅龙,我终于找到你了!”

其实我也变了许多,他认出了我,但一时也不敢确认,所以都还要端详一番。

他说,你调到哪里去了,我几次托人联系你呢。我忙说:“记不清了,好像是有这些事。你的变化不很大,只是壮了许多,讲话样子还是老样子。”

唉,时光太无情了,磨掉了许多宝贵记忆!但是,老同事能够见到面,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辨石——慧眼识宝贝

其实,早在当工人之前,周辅龙就在地质队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地矿知识。虽然为了照顾家庭,他进了工厂工作,但是他一直难以忘怀辽阔的高山草原、戈壁沙漠。那时奇石收藏还没有兴起,周辅龙业余时间欣赏各种石头,成了那些年最大的快乐。“那时工作繁忙,没多余的时间收集收藏石头,也就是小打小闹地四处看看。”

后来,工厂破产,赋闲在家的周辅龙索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奇石收藏中去。为了收集奇石,周辅龙跑遍了西北的山山水水。寻找奇石的过程,让周辅龙回味无穷。“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亲自寻找的过程也很享受。”周辅龙说,他曾为了一块奇特的风砺石,专门开车到戈壁滩,有一块“绝版”木化石,是他千辛万苦从草原深处找到的。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李家峡水电站水库截流,黄河中曾被河水淹没的石头,第一次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黄河两岸的许多村民纷纷从河床中捡出大小不等的黄河石,堆放在马路边供路人选购。

周辅龙对石头的感情一下迸发出来,他携带平生积蓄,赶到李家峡,奔走于庄廓、河滩、山谷、沟壑,精心挑选采集了好几车石头,成为青海的奇石收藏大户。

黄河奇石原来在收藏界并不出名,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历经200万年风拍沙打、浪雕雨琢的青海奇石,色泽鲜艳,图案清晰,造型奇特,大气浑朴而不失微雕般的精巧。周辅龙按照石材本身的特色,遵循大自然的特点制作出的观赏奇石,浑厚而灵气,曲折而多变,山水呼应,意境悠远。他说:“黄河石代表了西北的风格与文化。”

赏石——成为收藏行家

长年累月到深山河谷采集奇石,是一件艰辛而又危险的事情。20多年来,他和石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从山上、水边背回十几斤、几十斤、上百斤的大小石头,走到车旁回回累得气喘吁吁。

石头是死的,只有经过精巧而复杂的加工,配上专门定做的木托,才能变成一幅幅有意境、有内容、有思想的艺术品。

白天采集石头,晚上反复加工,设计、修改,周辅龙的日子是废寝忘食的。

石料底面要切割平整,小石料可以用小锯人工完成,那种几十斤、上百斤的大石料则要送到大理石加工厂去用机械切割。为了保证切割石料的造型,棱角、孔洞不受损坏,每次切石,他都像爱护孩子一样,把石料用柔软的棉布包裹好,才开始小心翼翼地操作。

为了制作一件艺术品,他在石头前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睡着觉突然琢磨出了一个新思路,马上翻身下床跑到石头前……旁人怎么看无关紧要,他陶醉在其中,享受在其中。

宋人米芾曾有“石痴”的说法。周辅龙说,他对江河源奇石的执著,并不逊色于古人。如今,他一天到晚擦擦这块石头,摸摸那块石头,在奇石有限的立体面上,展开无限的遐想。比如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第一回中,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经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到一块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石头,便与它展开对话。空空道人称石头为“石兄”,这一称呼有无来历?有的。《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在无为见一块儿奇丑巨石,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并“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对《红楼梦》的这一称呼,脂砚斋曾批注:“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

在周辅龙的心目中,石头无价。“因为世界上没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石头,奇石艺术是一门发现的艺术,收藏奇石就是在收藏大自然。古人今人爱石赏石,石头的不可复制性和天然性,让它浑身充满灵性和能量。因为收藏时吃了不少苦,每一块石头出手都像嫁女儿一样心疼。”他说。

分别时,老周送我一块鬼斧神工的风砺石,我开玩笑说:“你的‘女儿跟我走了。”

老周哈哈一笑:“‘闺女跟着大伯,我放心。”

古人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可在我看来,老周送我的这块奇石不但“能言”,并且“善言”,它洞悉我们人生的喜怒哀乐,默默诉说着这段难忘的友谊。

(责编:孙展)

猜你喜欢

石头记石料奇石
《重读〈石头记〉》书评
石头记
石头记
奇石欣赏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
胶凝砂砾石料动力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