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游

2016-11-09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轩辕扫墓春游

○郗文倩

春游

○郗文倩

中国古代的行旅生活

中国人对于春游有着特殊情感,迎面的风刚有点暖意,柳枝儿还没现绿,人们就按捺不住地嚷嚷了,哪里可以看桃花,哪里可以看樱花,哪里的油菜花也快开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把各种图片以及各种好心情传递,放大,没两天就扩散传染得人心里痒痒的。插个空儿出门转转,哪怕在当街树下站一会儿。留心脚下,果然,枯草间有嫩芽冒出来,心情就好了许多。若真能在野外山间走一走,捎带着再挖两棵野菜回来,甭管吃不吃得到嘴里,整个人似乎就翻新了。

这种对春天的渴慕来自于人的本能,但也受地域文化影响,北方尤甚。因为北方春天太短,慌里慌张的,只能说是冬的尾,或夏的头。因此,和南方相比,北方的春天不从容,缺少些水气,似乎也不那么丰腴,可正因如此,北方人才对春天依稀透出的各种征兆敏感得很。有位在北京生活的南方作家就写文章感叹,说,一到春天,突然哪天迎面的风暖起来,于是,北京人就解开棉袄扣,倾巢出动,急慌慌的。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整个冬天冰天雪地,一旦风和日暖,自然就像打开了囚室门,灵魂都要出来散散步的。

然而,中国文化里,历来对于漫无目的的出游,或者没有正当理由的出行,都不太支持,觉得不务正业,所以,春游最好有些堂皇的理由。因此,传统节日中有些安排在春天的,虽原本都有各自的名目功能,但发展来发展去,明里暗里也就变成外出游赏的日子了。

比如三月三,最早只是为祭祀先祖。“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轩辕就是黄帝。后来三月三又加了拔擢去秽的功能,再往后,就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三月三。不过,文中所描述的群贤毕至,流觞曲水,终究还是一件文人雅事,一般人是玩不来的。民间更多是观风景、开眼界,甚至观美人。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清明节亦如此。原为扫墓祭祖,也主要成了踏春。丰子恺在《清明》中讲述了幼年在老家桐乡过清明,三天时间,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杨庄坟,第二天,上大家坟,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第三天上私房坟。可日后回忆起来,清明那几日心情却和上坟无关:“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把这种踏青称作“借墓游春”。周作人也称扫墓是“片刻的优游”。他在《山头的花木》中写道: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孩子同样,盼着出笼野跑:“灯笼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儿童杂事诗》)

人们喜欢出游,不论时间长短、距离远近,都是为摆脱常规生活,找到超越尘俗、进入他界的感受。游者暂时摆脱了原有的社会关系,角色暂时变化,经由游览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借此释放心理压力、亲近自然,获得新的生命感悟。所以,有个姑娘才写了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撩拨的人心都沸腾了。

超越常规,出离凡俗,其实是所有人内心的冲动。

猜你喜欢

轩辕扫墓春游
我们去扫墓
春游
春游曲(其一)
望星空之
——狮子座
轩辕颂
王者之星——轩辕十四的神话传说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春游
轩辕轼轲的诗
我们来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