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构成原理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2016-11-09陈丹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茶席茶道色彩

陈丹妮

(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南平 354300)

三大构成原理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陈丹妮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南平354300)

“茶席设计”一词直到2002年才第一次出现在童启庆教授编写的《影像中国茶道》一书当中.因此,关于茶席设计的美学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引进三大构成之后,该课程至今一直作为各类设计院校室内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对茶席案例进行分析,浅析三大构成设计原理在茶席设计中的实际运用,以期为日后将三大构成原理引入茶席设计教材提供理论参考.

茶席设计;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1 背景

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首创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设计教育体系“三大构成”课程,指平面构成(The plane constitution)、色彩构成(The color constitution)以及立体构成(Three-dimensional constitutes).中国在1977年由广州美术学院开始引进并且教授“三大构成”[1],随后各大设计类院校先后将该课程纳入设计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中,在对学生培养抽象形态的创作思维起到有效作用.“茶席设计”一词,从2002年第一次被童启庆教授在《影像中国茶道》一书中提出并做解释“茶席,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的操作场所、客人的坐席以及所需气氛的环境布置”[2].;在2003年,周文棠先生编写的《茶道》一书中,对“茶席(案)设计与布置”进行如下阐述:根据特定茶道所选择的场所与空间,须布置与茶道类型相宜的茶席、茶座、表演台、奉茶处所等.茶席是沏茶、饮茶的场所,包括沏茶者的操作场所与空间,茶道活动必需空间、奉茶处所、宾客的坐席、修饰与雅化环境氛围的设计与布置等,是茶道中文人雅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茶席设计与布置包括茶席茶室内的茶座,室外茶会的活动茶席、表演型的沏茶台(案)等”[3].经过三年发展和研究,最终出现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茶席设计”概念即为:“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是为茶席”[4].此概念为乔木森先生于2005年编著的《茶席设计》一书中提出.该概念有别于童启庆教授和周文棠先生的观点之处在于,将茶席设计的概念从设计学角度出发,提出“茶道艺术组合”观点.因此笔者试图将设计学的经典三大构成基础理论,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初探,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2 三大构成原理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

2.1构成

将乔木森先生所提的茶席设计概念“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和“茶道艺术组合”两点,结合三大构成可理解为:“茶席设计”其实是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利用三大构成设计原理,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构成.在设计领域,“构成”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5].而设计者将茶杯、茶壶、茶巾、茶桶、茶盘、茶点、插花、配饰等器物先抽象地理解为点、线、面等元素,进而运用三大构成设计原理,对元素在形状、色彩和质感上探索;而后将元素结合不同茶道设计主题,进行有序合理构成,完成茶席设计的过程.而这一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思维转化过程训练,正是三大构成原理在茶席设计运用的第一步.

2.2平面构成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构成是将既有的形态:点、线、面在两度空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预想形态和有意味的形式[6].

第一,设计者需要将单个茶杯、三才杯、盖置等器物,抽象地理解为平面构成基础元素中的“点”;将一枝花、茶匙、茶夹等抽象为“线”.将茶巾、桌布、茶盘等理解为“面”.第二,由于平面构成研究的是二维视觉法.先将三维空间,根据设计的实际需求拆分成几个二维面:背景部分、茶台部分和地面部分等.第三,把“点线面”元素结合平面构成中八种主要构成形式: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和特异进行有设计的排列组合.图一中,把每颗茶点抽象为点,在以瓷盘为面的构图中运用特异构成形式,在较为有规律的茶点形态中进行小部分变异摆放,以突破原本规范的单调的摆放形式,形成灵动的构图.图二中,该茶席构成同时使用了重复和特异构成手法.首先,在客人品茶席的布置上,使用同样元素重复排列,这样的重复排列,达到了品茶席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其次,主泡席采用特异手法,使得观众在视觉上能轻松区别出主泡席和客人品茶席位置,让参与茶会的主宾们一目了然对号入座.图三中的圆形台布,通过等比例放大,进行有规律的循序迁移变动,到达具有稳定韵律感的布局.这种利用近似构成的手法,可以在茶席设计中达到:寓变化于统一之中,在统一中,不失灵动,变化中不会凌乱的整体规划效果.

2.3色彩构成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7].但色彩构成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平面构成后,通过色彩对比、色彩推移、色调变化、色彩混合、美化法和色彩感情等来表现茶席主题.

图四的茶席采用色彩对比中无彩色的对比手法,即黑与白、黑与灰以及白与灰的构成,这组韩式茶席利用无彩色对比营造出宋式质朴美学的特点,庄重而高雅,质朴而宁静.图二的圆形近似台布构成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色彩上从最外圈冷色调客人品茶台布,逐渐推移到暖色调最内圈的主泡台布.这样冷暖有序的渐变构成增加茶席的丰富性和幻觉空间感,体现色彩推移手法.在色彩构成中,其中美化法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了色彩平衡、色彩比例、色彩节奏、色彩呼应和色彩重点.图二的总体色彩布局便是以主泡席为中轴线的色彩对此构成形式,此茶席主题是中国风,因此选择黑色为底,红色点睛的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黑色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红色则为民族喜庆之色.反之,这样的中规中矩色彩布局方式,需要根据主题进行选用,选用不当可能造成呆板不灵动.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色彩呼应和色彩平衡是色彩构成手法难点和重点之一,难在运用不当可能造成茶席零乱、累赘和喧宾夺主.运用得巧妙则可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感.图五中,主题为《梅花三弄》的茶席曾获得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茶席比赛一等奖.茶席以浅黄色的竹制净手盛水器皿为中心,运用放射状骨骼方式和客人茶席垫上印制的浅黄花卉图案遥相呼应,使得不同空间位置的色彩有了联系,不仅避免画面散乱,同时相互照应和依存的色彩让原本重复构成和分散的黄色有了统一协调之感和突破反复的节奏韵律之美感.

图五

在色彩感情当中,同时存在视觉心理和色彩性格两个要素.在人类经过漫长文明之后,不同地域和民族在看到相同色时,既可能产生相同的联想,也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心理感受.比如,以白色服装为例:在阿拉伯地区男子日常都穿白色长袍,而中国只有家中有丧事,其亲属才会身着白色长袍,并且披麻戴孝.因此,对待同样白色,中国人看到白身着白色衣服人,会产生一种哀伤情绪.反之中东人却习以为常,没有很大心理波动和感受.而尚白色的朝鲜族则颇为喜爱.由此可见,在不同民族由于长时间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同样色彩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也使得色彩具备其独特个性,我们称之为“色性”.色性和人的生理与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的色彩具备了主观的性格.在茶席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主题的茶道,赋予“点线面”元素以合适的色彩,从而更好地表达茶席主题.尤其注意,在以民族和宗教为主题的茶席中,应事先了解该该民族和相关宗教的色彩避讳,避免出现忌讳的色彩.

2.4立体构成在茶席设计中的运用

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具有美好形式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立体构成[8].如何通过视觉整合,把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和色彩构成中的色彩元素,通过形式美法则融合到立体构成中,最终运用到茶席设计;不仅要达到为茶席主题造景,而且要达到创造意境的目的是三大构成在茶席设计中运用的最难之处.在立体构成中,材料作为基础元素,它决定了形态、色彩和肌理等方面;材料主要分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如图五中,《梅花三弄》茶席的桌布、茶杯、茶壶均选用无色系中的白色人工材料,代表苦寒白雪之色;茶巾选用枯木色的手工织物粗麻在肌理上同自然材料枯木和天然竹子遥相呼应,这些自然的枯枝无论从质感还是色彩上,无不使人体会到一种寒冬里没有生机之感.为搭配这自然的植物色彩,设计者特意将杯垫色彩也选用枯木色进行呼应.最后,在枯枝上点缀几朵人造暖色寒梅,一下让原本毫无生机的茶席,有了生命的绽放.让人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意,同时通过面的白色铺垫,体现出梅花的洁白芬芳和傲骨之气,达到渲染《梅花三弄》的意境.

3 总结

日后将三大构成原理引入茶席设计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基础理论与专业需紧密结合.授课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茶席设计实例分析,其所运用的三大构成原理,化枯燥抽象的理论为生动丰富的案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构成理论和茶席设计实践联系起来;第二、教师教学方式要不断与时俱进.改变以往三大构成在设计类专业基础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茶席设计课程的特殊性,有选择地使用探讨式、发散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和学习气氛,提高授课效率[9];第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模式.避免采用传统的手绘和制作来完成作业.而是结合茶席设计课程,教师指定茶席主题,以主题形式,进行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构成运用练习.摆脱以往的麻木低效的练习模式,转化成有的放矢的开发思维训练.本文通过三大构成原理在茶席设计中的实例分析,力图将三大构成课程有机融合到茶席设计知识体系中,充实现有的茶席设计课程内容.

〔1〕田君.“三大构成”的引进[J].装饰,2008(3).

〔2〕童启庆.影像中国茶道[M].杭州: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周文棠.茶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3.

〔4〕乔木森.茶席设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5〕互动百科.构成[EB/OL].http://baike.baidu.com/ subview/702562/12365948.htm,2014-07-14.

〔6〕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7〕叶经文,王志成,等.色彩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9〕袁新生.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与室内设计专业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心得,2012(24).

J506

A

1673-260X(2016)10-0051-03

2016-06-14

猜你喜欢

茶席茶道色彩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茶道人生
神奇的色彩(上)
《茶道六百年》
茶席:一种可以玩的艺术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