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声求气 以“义”贯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16-11-08张向群

中学语文 2016年30期
关键词: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师

张向群

因声求气以“义”贯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张向群

【内容解析】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

2.了解秦晋郑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理清烛之武“说”的层次,进而体会其辞令之美。

3.参悟烛之武的言行所体现出的“士”的核心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言语魅力。

3.感受烛之武以国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但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所以课外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则侧重文章内容的分析,创新性的拓展内容则有所压缩。

【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知其文意;通过质疑,扫除文字障碍;通过听读、示范朗读、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因声求气,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智慧。以读带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国际风云变幻。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活跃着一群士人,他们勇赴国难,运用自己的胆识、才智,游走于诸侯之间,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烛之武无疑是这个群体中最杰出的一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

二、初读文本  感知文意

1.读清字音。

2.读准句读。

三、研读感知  析理品人

(一)细读文段知其“义”(重点分析第二段)

A知其“义”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在何种背景下出场的?

晋秦围郑,国势危急。

2.佚之狐为什么要举荐烛之武?

足够的了解,足够的信心。

3.烛之武开始为什么拒绝郑伯的请求?

满腹的牢骚与委屈;烈士暮年的孤愤。

4.烛之武最终为什么答应郑伯的请求?

郑伯勇于自责;烛之武深明大义。

B品其“味”体会人物心理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教师指导。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危”“必”要重读,“矣”,适当延长,以突出形势危急,“师必退”,则应短促,以显示其对烛之武的信任。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也已”适当延长,整句话语调低沉,以显示人物内心委屈和不平。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是”“然”应重读,要读出郑伯的自责和真诚。

3.齐读,领悟人物情感。

(二)品读文章知其“妙”

思考: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如何退秦师?是否退秦师?

为何退秦师?(分析第一段)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链接:公元前637年,重耳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予礼遇接待。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结论:秦出兵,师出无名

1.如何退秦师?(分析第三段)

秦为何出兵?无非是想“获利”,故烛之武巧析利害,以退秦师。

40 多年来, NI致力于开发高性能自动化测试和测量系统,全心全意为帮客户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工程挑战。上海恩艾仪器有限公司的软件定义的开放式平台基于模块化硬件和丰富的生态系统,可帮助客户将各种工程构想转化为真正的工业化解决方案。

(1)理清说辞层次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整段说辞,由四个虚词(既-若-若-且)统领四个层次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重点落实词语:鄙厚薄东道主行李乏困阙

(2)诵读领悟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明确: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平稳低缓)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平稳顿挫)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略显高亢)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慷慨激越)

(3)明确劝说的合理性,领会说辞艺术之高超

第一层:坦言知亡,以退为进

第二层:阐明利害,有害无益

第三层: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层:以史为例,挑拨秦晋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2.是否退秦师?(分析第四段)

(1)不仅退了秦师

说、盟、戍、乃还

(2)还退了晋师

击秦“不仁”“不知”“不武”,亦去之。

小结:

既解了郑之围;又使秦晋埋下了“猜疑”的种子。

(三)深入探究知其“智”

“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利。所以烛之武的“说辞”步步紧扣它来展开。

归纳:烛之武是个“说客”,更是一个“智者”。

四、一字归纳  深化理解

秦晋伐郑,其理可谓()矣;强敌压境,其势可谓()矣;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盟,其变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参考:谬危义妙速智利

五、课后作业  拓展提升

1.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何启示。(提示:可从事情因果关系、盟友与利益、说理艺术等方面考虑)任选一个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阐明你的观点。

2.课外延伸阅读《秦晋崤之战》。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落实到“文句——文章——文化”这三个层面,即要有文言知识的积累,文章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丰厚文化内涵的浸染。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涵的信息量极大,可讲的内容很多,结合本章的要求——“因声求气”,决定采取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但各段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段采用分角色诵读来体会烛之武的“义”,第三段主要采用个体与集体诵读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体会烛之武的“勇”与“智”。在此过程中,穿插重要词语的讲解,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和教师的引导,基本上能准确理解文意。以“烛之武为何退秦师?如何退秦师?是否退秦师?”这三个主干问题为抓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但有些文段是先分析文意,再诵读,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另外,对士之核心内涵之——“勇”,分析得还不够深入透彻。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师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佚之狐能否早荐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