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前瞻

2016-11-07郭晓合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

郭晓合

【摘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自贸区建设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引下,极大地推动了双边的互利共赢。然而,自2015年开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本文对双边贸易下滑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贸区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异大、经济相互需求度大于依存度、民族经济主权意识强等特点探讨双边应如何进行产业竞争与合作,提出大力发展投资型贸易、积极推广境外经贸合作区产能合作方式、促进“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的政策建议,以此来推动双边全方位的互利共赢合作。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优势互补型分工 产业竞争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 F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4

导言

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25周年。25年来,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日益提升,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和2015年自贸区升级谈判完成后,自贸区建设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引下,充分满足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内在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双边的互利共赢。但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乏力,中国、东盟经济持续下行,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多,中美南海冲突持续发酵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也受到负面影响。在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804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后,2015年双边贸易额减少82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35.7亿美元,同比下降7.1%。面对这种下滑现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对症下药,促进双边合作互利共赢。

中国—东盟自贸区双边贸易投资现状

201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超过4800亿美元,同比增长8.3%,比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和东盟双方贸易总额达到4721.6亿美元,比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加近60倍,年均增长18.5%。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5.9%上升到2015年的11.9%。目前,中国和东盟互为彼此的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分国别来看,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6国对华贸易额占到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95.35%。从中马贸易来看,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一直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中国在全球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国。据中国海关数据,2015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973.6亿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中国对马出口440.6亿美元,自马进口533亿美元。中国依旧保持着马来西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国的地位。中马贸易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20.6%,一直以来,马来西亚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从贸易结构来看,2015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为机电产品、矿物燃料、机械设备、动植物油和橡胶及制品。马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品类繁多,主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钢材及钢铁制品、塑料制品、铝及制品。在马来西亚的十大类进口商品中,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金属制品、运输设备、纺织品和家具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中国出口的化工品、塑料制品、光学仪器和食品等面临着来自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周边国家的竞争。

近年来,中越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越双边贸易总额达9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中方对越方出口663.81亿美元,增长3.8%;自越方进口251.28亿美元,增长49.1%。中国连续十二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从2012年中国在东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一跃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越对华贸易逆差412.53亿美元,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中国还是越南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出口至越南的商品中85%为机电设备,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

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额为806.9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56亿美元。新加坡原本作为中国在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被越南所取代。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2015年,中泰两国双边贸易额已达755.3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9.11亿美元。泰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在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在全球的第十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泰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塑料橡胶、机电产品、植物产品是泰国对中国出口的前三大类商品,泰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在这些产品中,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据中国海关数据,2015年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总额为541.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4%,占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贸易总额的11.5%,印尼成为中国在东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自印尼进口198.15亿美元,同比下降19%;对印尼出口343.75亿美元,同比下降12%。2015年,中国对印尼贸易呈现顺差,顺差额为145.04亿美元。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统计,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15年中国继续为印尼非油气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贸易结构来看,矿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印尼对中国出口的前三大类商品,印尼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国与菲律宾双边贸易总额达457.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国对菲律宾出口额26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3.7%,机电产品出口104亿美元,占比39%,同比增长16.8%;中国自菲律宾进口额190.20亿美元,同比下降9.57%,中国对菲律宾贸易顺差76.7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24.89亿美元的顺差额。从贸易结构来看,机电产品是双边贸易的主打产品。

中国与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的贸易额很小,2015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147.3亿美元、44.36亿美元、25.28亿美元、2.38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2011~2014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分别为78.6亿美元、57.18亿美元、67.78亿美元、88.69亿美元。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建筑业、承包工程逐步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领域转移。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与东盟双边投资总计170.92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中国投资总额76.44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总额94.48亿美元。分国别看,2015年中国对东盟10国直接投资的排序为新加坡49.6亿美元、老挝13.6亿美元、印尼13.3亿美元、泰国4.4亿美元、马来西亚4.08亿美元、柬埔寨3.9亿美元、越南3.2亿美元、缅甸2.06亿美元、菲律宾0.24亿美元、文莱0.1亿美元。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排序为新加坡69亿美元、马来西亚4.8亿美元、印尼1.08亿美元、文莱0.73亿美元、泰国0.44亿美元、菲律宾0.39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双边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总体来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跨国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从而弱化边界效应,促进贸易的开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特点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这种贸易投资发展现状,与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经济相互需求度大于相互依存度、民族经济主权意识强烈等特点息息相关。认清这些特点,是促进双边互利共赢合作的基础。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优势互补型分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经济角度分析,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经济发展水平相等、产品内容相互竞争的国家间水平型紧密分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西欧各国之间、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中南美各国之间、阿拉伯诸国之间和非洲诸国之间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实际上是相互竞争国家之间建立紧密型国际分工的一体化形式,经济相互依存度较大,强调通过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建设,消除各国之间的边界屏蔽效应。而中国—东盟自贸区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品内容相互补充的国家之间建立的一体化组织,经济相互需求度较大、依存度较小,发展的诉求大于一体化制度建设的需求,更强调发挥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功能,把被贸易保护主义分割得极为分散孤立的市场统一起来,通过扩大市场、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理毗邻,资源、经济互补性强,自贸区的组建有益于区内各成员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中国和东盟10国开展专业化分工,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中国与东盟10国在产品生命周期传递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东亚经济一体化等世界经济一体化最新浪潮的推动下,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应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唱”。经贸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与东盟对话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巨大。中国—东盟自贸区内成员国包括中国和东盟10国,涵盖19亿人口和14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形成了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6万亿美元GDP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贸易集团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一国之内各地区之间也很不平衡(例如中国)。据世界经济信息网统计,2014年,以人均GDP的数据为例,新加坡为52049.92美元,文莱为37759.72美元,世界排名分别为第11、25位;马来西亚为12243.28美元,世界排名第59位(2013年,中国江苏为12061.51美元,浙江为11075.57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为7261.58美元,泰国为6703.99美元,世界排名分别是第79、84位(2013年,中国广东、山东、辽宁、福建等6省的人均GDP都在9000美元以上,吉林、陕西、湖北在6710美元以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印度尼西亚为4723.69美元(2013年,中国宁夏、广西等11个省区的人均GDP在6486.74美元与4958.52美元之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贵州为3710.78,排在全国最末位);菲律宾为2737.46美元,越南为1782.81美元,老挝为1709.01美元,世界排名分别是第120、131、134位(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柬埔寨为1111.23美元,缅甸为964.14美元,世界排名分别是第146、150位(处于工业化萌芽阶段)。

这种落差极大的工业化程度,导致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诉求差别巨大,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并且相互依赖程度在各国间极不平衡。由于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自贸区大多数成员国所追求的不仅是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依赖,而且是和自贸区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因此,各国从经济依赖性中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相互依赖经常变成单方面的权力依赖。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组织运作方式,是以市场为动力的松散性、灵活性的运作方式,民族经济主权观念远高于世界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使得中国—东盟自贸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远远不及以契约来维持的一体化组织,如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中,经济主权仍然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概念。在欧洲联盟,经济主权的概念已经很淡薄,各国之间的海关关卡、道路通行收费站等边界壁垒几乎全部取消,多年来形成的、以专业化分工合作为主的“竞合”观,使得国家之间的差异比较容易解决。而在中国、东盟10国之间,各种边界屏蔽障碍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集体和平意识远低于其他地区,没有任何制度化机构来促进集体和平观念的形成;二是许多国家由于长期处于被外国侵略或面临侵略威胁的状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极高(包括中国),特别是新东盟四国,他们比老东盟六国晚了许多年才实现民族独立,长期以来倡导的民族独立精神根深蒂固,民族经济主权意识更为强烈;三是贸易的透明度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及与自贸区以外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之一。即使政府提倡贸易自由化,国内既得利益者反对的呼声依然此起彼伏。虽然东盟成立40多年来,已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建立起了一系列合作机制,但其发挥的作用仍旧有限,而且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范围内,不存在制度化的机构来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并不必然有利于减少国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的集体安全感极为脆弱,开放性与歧视性、排他性共存。多数成员国在同一地区存在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多年来中国南海沿岸国家的南海争端。这表明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不足以克服国家间的排他性,也就无法避免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像中国抵制菲律宾货、越南抵制中国货等狭隘的民族主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健康发展。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本质上是变相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观的折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实际上,贸易是件双赢的事,如果没有利益,交易的双方不会乐此不疲,单方面封杀对方也是毁灭自己的行为;经济一体化一旦形成,一个产品完全有可能品牌是中国的,技术是新加坡的,而制造是越南的,抵制行为在实践中根本无从操作。从根本上说,竞争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没有国际竞争,国内企业就没有竞争压力,产品粗制滥造,最终受害的还是抵制国自己。

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的产业竞争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多数成员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各成员国之间最大的产业竞争是对南海能源资源的争夺。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初步估计油气总储量达63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美誉。其中,在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区,油气储量可达350亿吨,开采条件十分理想(我国海疆线内盆地面积约有25万平方千米,油气储量约225亿吨,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储量的8倍)。随着油气资源相继被发现,周边国家陆续提出所谓的“主权诉求”,自贸区成员国之间摩擦不断。出于能源利益需求,南海许多岛礁相继被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非法侵占。南海最终形成“六国七方”介入、“四国五方”军事占领的武装割据格局,并出现各国均声称拥有主权的复杂情况。

石油工业是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文莱等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30年来,这4国纷纷加强对南海的开发和利用,开发步伐也逐步从近海大陆架向深海持续推进。印尼在南海开发出世界特大气田,马来西亚在南海的油气井数量最多,越南则是南海争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贫油国家菲律宾近年来加快开发步伐,2001年,菲律宾在巴拉望岛东部南海海域的马兰帕亚天然气田投产。仅2011年一年,菲律宾政府获得的收益就高达11亿美元。据估计,如果该气田二期、三期项目进展顺利的话,菲律宾政府最终收益将能达到100亿至120亿美元。2012年4月,菲律宾菲莱克斯石油公司在争议海域礼乐滩勘探时发现,“茉莉花”天然气田可能蕴藏2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比原先的估计储量高出5倍!这是迄今为止菲律宾在南海勘探发现油气资源最多的一个区块。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报告显示,上述五国已经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大庆油田最辉煌时期的年开采量。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洋能源安全。新华社的数据显示,失去南海资源,相当于失去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

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至今还未从南海获取真正的利益。从2012年黄岩岛对峙开始,中国在南海以维稳为主的政策被以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开发为主的政策所替代。这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不适,美国认为中国正挑战其在南海的地位。多方争端的背后不仅是周边国家能源利益的博弈,更是大国全球利益角逐的巨大磁场。2016年7月的南海仲裁正是老牌海洋帝国和新崛起海洋国家之间海洋意识对冲的结果,是波诡云谲的南海局势的真实写照。

面对南中国海沿岸周边国家的“主权诉求”,特别是经济主权引致的对抗和冲突,我们非常需要审时度势,研究如何发挥国力与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海上开采技术装备,与相关国家商讨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促进产业错位竞争的可行方案,力求主权与利益同步,实现中国与南中国海沿岸国家以经贸合作为主、错位竞争为辅的良性互动。

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产业合作,推进多边互利共赢

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经济相互需求度大于依存度、产业互补性强的特点以及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转型期,产能转型升级提速,东盟大多数国家正在推进工业化,迫切需要引进社会技术、资金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必须符合双边的发展需求,才能有合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加强中国—东盟双边产能合作,将成为推进多边互利共赢和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此,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近期重点应该放在完善双边、多边产能合作机制上。

首先,加强中国对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发展投资型贸易。投资是一种将来贸易,在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的现状下,投资是一种卖出将来商品、拉动消费、克服萧条、为未来的贸易打基础的行为。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未来20年,东盟地区需要2.5万亿美元投入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国家企业在融资方面十分匮乏,迫切需要中资支持”。2015年,中国企业与东盟的新签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比上年增长41.2%。2016年1月份至5月份,新签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达到10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双方合作实施了电力、桥梁、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一大批项目,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也相继启动,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

对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符合东盟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发挥了中国钢铁、工程机械产业的优势,使企业赢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中国一冶于2016年5月中标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350万吨的钢铁项目。项目达产后,不仅可以利用中国的冶炼技术及经验优势,填补东盟地区H型钢的生产空白,还可以利用区位优势辐射东盟市场。据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工程机械每一类细分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几乎都有东盟国家,其中又以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新加坡等五国最为突出,东盟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初现端倪。同时,未来中方应积极推动本国企业到东盟国家去投资,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项目;产能合作应选择条件好的行业入手,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电力工程、基建、建材、通信、纺织、港口建设、造船、化工、汽车等领域的产能合作。

其次,大力发展投资型贸易,应积极推广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能合作方式,鼓励国内优势产能以市场经济方式转移到东盟国家,并向后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优质装备。这种投资型境外经贸合作的方式,既不违背各成员国民族经济主权的要求,也能够根据东盟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要求建立不同国家需要的产业经贸合作区,而且这种合作方式在促进中国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移过剩产能、降低生产成本、规避贸易壁垒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多数东盟国家,特别是东盟新四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他们亟须扶持和大力发展的产业,这为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

从2012年到2016年1月,中国企业在东盟8国(不包括新加坡、菲律宾)设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性质的投资项目从5个发展到23个,累计吸引了421家中资企业进入园区,总产值达213.9亿美元。不同的合作区涉及的主导产业各异,既有纺织轻工、钢铁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信息通信、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分布除了体现出投资国的产业发展状况和投资目标外,也兼具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未来中国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成员方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加深双边经贸合作的新途径,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新模式,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拓展东盟市场,抢占发展良机。

再次,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投资型贸易,应积极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贸易便利化措施,接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期间,向东盟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议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打造海上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平台联系发展。习近平主席的提议表明,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兼顾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促进双边互利共赢发挥各自优势,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新思路、搭建新平台。

要实现上述目标,应积极探讨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接轨中美BIT谈判的有效路径以及TPP倡导的国际投资、资本流动新规则的最新成果,在海关便利化、税收便利化、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做好对接,为双方企业开展合作清碍搭台。在融资方面,双方企业应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跨境投融资等方面的金融创新成果;充分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基金,为优质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国应携手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衔接“一带一路”的海运水运网、高速公路铁路网、航空网和通信观览网,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对接,积极推进相关领域务实项目的开展,为实现全方位互利共赢合作而努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自贸区扩容接轨国家自贸区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BGJ026)

责 编∕戴雨洁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与泰国贸易发展的浅议
TPP对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中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