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光:铮铮铁骨拳拳赤心

2016-11-03叶力

当代贵州 2016年29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党和人民战士

叶力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遵义会议旧址旁,一栋不起眼的青砖瓦房里住着一位96岁高龄的黔籍老红军李光,他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

1920年8月,李光出生在遵义四面山的一户农家。后来,双亲去世,4岁的李光成了孤儿。8岁那年,李光流浪到团溪附近,为地主家放牛谋生。

1934年隆冬,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驻遵义城。14岁的放牛娃李光听说红军是替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就跟着红军队伍要求入伍。红军战士说他年纪小,李光说自己是孤儿,就要跟着红军走。最终,他如愿成了红一方面军五军团的一名战士。

李光入伍后的第一仗就是青杠坡战役。李光回忆,当时侦查青杠坡的情况有误,情报称国民党只有一个旅。“当时我们红军有三万人,国民党一个旅三千人,毛主席说我军三个打一个,没得问题。没想到,战斗开始后,敌军从温水那边又来了两个旅,敌人越打越多。”忆及战斗的激烈,李光控制不住地轻轻摇头,“那一仗打得惨,红军的血顺着山坡往下流,我们失利了。”

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但是没能达到歼灭追敌的目的,红军3000多人伤亡。当时已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毛主席当机立断,指挥红军撤退,四渡赤水河,最终成功突围。

1935年5月,红军大部队横渡金沙江。为强渡大渡河,战士们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连续急行军,李光最后连走路都忍不住打瞌睡。李光说:“金沙江到大渡河泸定桥那里,我们走了五天五夜,只吃了一顿饭,饭都没煮熟,就打起仗来了,我就拿帽子装着饭,边跑边吃。”

李光回忆,1936年,经历了千难万阻,他所在部队才到达延安。此后,李光担任过红军前方总司令部勤务员和通信营营部班长,随部队在华北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1年,李光回到了家乡遵义,先后在劳动局、建设局等部门工作。当时的遵义地委书记李苏波交给李光一个绿化荒山的任务。李光受命后,每天早晨5点就带队上山,松土、挖坑,将树苗一棵棵栽进土里,在山上吃饭,吃完后又继续栽树。

退休后,李光开始担任红花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年老多病的他跋山涉水,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农村学校和适龄儿童就读情况。

李光生活朴素,一件衣服穿了十多年舍不得换,但他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却很慷慨。“每年,我至少要拿10000块钱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30年来,李光先后资助1100多名孩子,总额达30多万元。

“我经常想起炮火中流血牺牲的战友,过雪山草地时倒下就再没有站起来的战士。为防止同志乱吃有毒的草根树皮,党员总是会冒风险先吃;有食物时,党员却是排在最后吃。所以,我就想多做点工作,尽自己的力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贡献。”李光经常对周边的人这样说。

如今,年逾九旬的李光满身伤痛,步履蹒跚,但每年给贫困学生捐款却从未间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在党旗下的誓言,“这辈子,我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责任编辑/徐海星)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党和人民战士
简谈贫困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
聪明药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于对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慷慨解囊
国际主义战士
刍议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