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挪穷窝拔穷根生态之州奏凯歌

2016-11-03莫永言高禄峰袁绍阳

当代贵州 2016年29期
关键词:产业园移民规划

莫永言?高禄峰?袁绍阳

黔南州在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发展。

“挪穷窝、拔穷根”,扶贫生态移民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12年以来,黔南州在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施策、特色安置、稳定就业多措并举,将“拔穷根”与“护生态、兴产业、扩城镇”有机结合,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发展。

截至2015年底,黔南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建设安置点85个18448户83108人,项目覆盖全州12个县(市)。

科学规划精心部署

依山傍势建设新区

州、县(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置点规划工作,结合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委托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贵定盘江“金海雪山千户布依寨安置点、三都水族文化风情谷、荔波瑶山分别委托上海上承规划设计院、中科煤集团重庆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等行业龙头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州城规委还邀请规划、设计及民俗等方面专家学者对州级示范点进行专题审查,为移民安置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以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山”(麻山、瑶山、月亮山)地区及人口较少民族等为重点,科学编制全州搬迁规划,将7万户30.3万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纳入搬迁范围。同时,积极开展“多规”融合工作,将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旅游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融为一体,通过“多规”融合,实现项目资源整合。

重点围绕“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产业园区发展,按照“差异化发展、非均衡推进”的理念,沿高铁、高速等交通要道,着力打造旅游结合型、集镇商贸型、产业园区型安置点,特别是对南部县市的安置点突出民族风情独特、规划布局合理、旅游氛围浓郁的特点。如三都县围绕水族文化,打造水族风情安置点,独山县对县域六个镇的建筑风格分别进行定位。

抓好致富产业引领

按照地域特色安置

在移民工作中,黔南一直注重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小城镇建设、产业园区、旅游服务相结合,努力打造城镇建设带动型、产业园区支撑型、旅游服务结合型等多种特色产业支撑形式,为搬迁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按照“大配套”理念,依托现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资源,统筹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同步配置图书室、文化室、社区活动中心等,促进移民与迁入地群众融合发展,实现“留得住”目标。

在建设形式上,有在集镇按一户一宅进行安置的三都九阡等53个安置点,有靠近工业园区采用小高层安置的瓮安银盏等12个安置点,有与旅游地产结合的惠水好花红等10个安置点,以及与其他类型的10个安置点。

在建房机制方面,采取政府统一代建、联户委托代建和分户自建等,形成特色产业加民族文化型、产业园区加小城镇建设型、民族文化加特色产业型、商贸物流加产业园区型、特色旅游助民发展型等安置方式,呈现出“特色安置、百花齐放”的较好势头。

整合各种扶贫资源

推进移民工程建设

为充分发挥移民的发展内生动力,黔南在移民对象的选择上均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先行搬迁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技之长、有一定文化基础、能发展一定产业的农户,发挥先搬迁农户的带动作用,以此引导未搬迁农户尽早走出深山,从而实现整体搬迁目标。

多方整合资源助搬迁,各县(市)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用于安置点道路、供水、供电、活动广场及绿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国家及省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如荔波县瓮昂安置点就整合了一事一议、林业、交通、水利等10个部门的项目资金2646.8万元,占总投资的54.1%。

用活土地政策促搬迁,瓮安县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台《农民市民化实施意见》,对移民进行宅基地复垦补助,每个平方补助200元,极大地激发了移民复垦宅基地的积极性,并按“521”奖励机制对进城、进镇、进中心村居住的群众分别奖励每户50000元、20000元、10000元,缓解群众购房资金困难,促进移民搬迁进城。

同时,以贫困人口不因搬迁负债和影响脱贫为底线,严格做到“四个控制”,即控制面积、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联合审计、住建、财政、移民等多部门参与核算,盯牢基础土方工程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依法依规招标或邀标,杜绝转包,切实降低建房造价。通过组建政府性公司、移民建筑施工队和就近建立建筑原料供应厂等举措,让搬迁群众参与安置房建设,监督建房质量,降低建房成本,确保群众“搬得放心”。

促进移民稳定就业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要求产业园区企业在用工上优先使用移民户,保证一户移民至少有一个岗位。瓮安县银盏安置点移民通过在园区企业就业,实现户均2人就业;贵定县云雾安置点依靠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实现户均1.5人就业。

同时,在商贸较发达地区为农户统一免费建设市场,为一户移民提供一个固定摊位或要求商铺业主用工优先选择移民。罗甸县木引乡安置点修建了一个商贸中心,给移民户安排了40个市场摊位及门面商铺;组织移民进行种养殖、特色餐饮、茶艺等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移民自主创业。

此外,联合多个部门整合资源,引导搬迁户利用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后宅基地参与“三变”(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移民生计有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和一时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通过与迁入地社区党员、干部“结亲戚”“打伙计”,解决医保、子女入学等问题,帮助移民尽快融入迁入地,适应新环境,解决“搬后怎么办”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黔南移民工作将围绕“搬迁谁、搬到哪、怎么建、搬后怎么办”四个核心问题,按照“五注重、五突出”(注重“零盲区”识别,突出边远贫困地区和整体搬迁;注重“零误区”搬迁,突出以就业容量定安置去向和规模;注重“零负担”建房,突出建房成本和住房面积控制;注重“零距离”服务,突出解决情感、就医、入学等人文关怀;注重“零容忍”推进,突出目标督查考核和奖惩问责)的工作思路和“345”搬迁目标(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体搬迁村人口占全州搬迁总人口40%,搬迁“三山”地区人口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50%)开展移民工作。

同时,以有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空间的县城、产业园区和中心集镇为重点,大力推进搬迁户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就业,指导县(市)按照“631”(引导60%以上的群众搬迁到县城及产业园区安置,30%左右的群众搬迁到重点集镇安置,20%左右的群众以其他方式零星搬迁安置)的安置机制对移民进行安置。

此外,坚持“工业化增加就业、城镇化减少农民、产业化致富农民”的理念,落实好“三个一保障”(户均一人以上转移就业、一系列服务保障、一套退出机制),进一步系统谋划采取就业拉动、龙头带动、产业联动、创新驱动“四带动”解决好就业问题,同步落实好政策兜底保障、人文关怀等服务,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

下一步,黔南州移民搬迁工作将按照州委常委会提出的“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将安置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档次高、品位高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的要求,围绕州内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结合旅游、城镇等发展类型,用3至4年时间,打造出一批精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安置点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点,让更多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产业园移民规划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