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黔南展新貌城镇建设谱新篇

2016-11-03覃波

当代贵州 2016年29期
关键词:名胜区黔南黔南州

覃波

黔南建州60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建步伐,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乡建设取得重大发展成就。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年来,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乡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南州紧扣全省主基调和主战略,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不动摇,以规划指导建设和管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建步伐,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全州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建设取得重大发展成就。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建州初期,黔南州城镇规模小、设施缺、不配套、功能弱。1956年,全州城镇化率仅为7.2%,建成区面积仅有15.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全州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新建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城市规模和容量。1998年,都匀市率先运用“资本置换”运作方式,拉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序幕,迎来全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2012年,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 “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以“大都匀”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州城市建设迎来又一次高潮。

“十二五”时期,黔南州按照“做强都匀、做大县城、做精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以州府所在地都匀市为龙头,11个县(市)中心城镇为支撑,建制镇为骨架,乡所在地和人口聚集村为补充的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7.82%,比1956年增长了40.62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比1956年增加164.8平方公里,小巷变大街,平房成高楼,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道路更加宽阔,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及品质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1950年10月,都匀人民大会堂建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黔南州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1956年,全州市政道路仅有32.5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0.8平方米,自来水还没有开始普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

改革开放后,全州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一条条城市快速干道、环城大道、城区道路相继建成,互联互通;一大批高楼拔地而起,形成新的城市地标;一座座城市广场、绿地公园、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扮靓了城市,提升了品质;一大批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路灯、燃气、公交、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一大批金融、电信、文化、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建成,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仅“十二五”期间,全州就完成城建投资1000亿元。截至2015年底,全州城市道路达597.91公里,比1956年增加56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8.45平方米;建设城市公园27个,面积65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平方米,比1956年增加10.1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9.5%,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76%,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07%。

住房条件极大改善

1956年,黔南州人均住房面积仅有5.8平方米,大多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居住环境脏乱差,水电等设施不配套。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全州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并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全州完成房地产投资61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360万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1.02平方米,比1956年增长了25.22平方米,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黔南州开始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推进,保障性住房从最初单一的廉租住房发展为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适合各个层次保障对象的住房建设模式,保障对象也从最初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逐步覆盖到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建设量和覆盖面逐年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3.53万套(户)。2013年,黔南州委、州政府下大力启动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力争5年改造城镇棚户区10万户。目前,全州已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4.85万户,3.1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小城镇建设取得成效

建州初期,黔南州小城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场,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发展十分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黔南州积极响应,在省定12个示范小城镇的基础上,增加8个镇(乡)组成20个全州重点示范小城镇进行重点打造,通过加强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点带面,推动全州小城镇快速建设和发展。2013年以来,全州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1220个,总投资约488亿元,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了大量发展项目,转移和吸收农村人口近5万人。截至今年,黔南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数量增至17个,成为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州以来,黔南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6.5亿元,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和风景名胜区周边的385个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14年起,全州开始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小康进程。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实施小康房建设6708户,福泉江边寨、惠水好花红等一批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相继建成。

为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2008年开始,全州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截至2013年底,提前1年完成了第一轮摸底在册的12.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近40万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预计实施122413户,目前已完成改造65028户。

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

黔南州建筑业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建筑市场开放后,才迎来发展和生机。进入新世纪,全州建筑业发展迅猛,各地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政策,各类房屋和市政工程建设相继开工,为建筑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同时,狠抓建筑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加强检查力度,有效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促进全州建筑市场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截至2015年,全州拥有建筑企业193家,建筑业产值达174.51亿元、增加值达80.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9%,成为全州支柱产业和重要支柱税源。

风景名胜区快速发展

建州初期,黔南境内没有一处风景名胜景区。20世纪90年代,风景名胜区建设得到加强和发展。1994年,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全州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入21世纪,全州大力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加强对景区景点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风景名胜区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近年来,黔南州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贵定音寨、惠水好花红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目前,全州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加大,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将是黔南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站在新的起点,全州将紧紧围绕“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立足黔南实际,因地制宜,彰显“山地”和“民族”两个特色,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山水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作者单位:黔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名胜区黔南黔南州
春日花田映红颜
绿色贵州引客来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黔南州各县认真贯彻落实州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
黔南: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扎实推进
大交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