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扶贫攻坚 勇担发展使命

2016-11-03云卫东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农牧业农牧民示范区

云卫东

奋力扶贫攻坚 勇担发展使命

云卫东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于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贫困旗。五年来,在市、旗两级共同努力之下,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9453人降至2015年的10714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4566元,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旗、镇、村三级党组织对精准脱贫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严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二是坚持发展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谋划精准脱贫、以科学的发展手段实施精准脱贫、以丰富的发展成果保障精准脱贫,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8%和10.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0.43亿元,为全旗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弘扬“解放思想、不甘落后、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穿沙精神,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解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内生动力。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立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构建精准识别、精准管理机制,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实行台账管理,提高脱贫针对性;构建政府主导、合力攻坚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构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帮扶路径,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基础建设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措施,提升脱贫攻坚实效。

目前,杭锦旗剩余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我们将围绕2016年摘掉区贫旗帽子、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心和勇气,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持续推进脱贫攻坚。

一要构建带动精准脱贫的产业体系。以地区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将脱贫工作纳入全旗发展大局,构筑引领脱贫致富的产业体系,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脱贫格局。一是把新型工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循环发展之路,构建产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独贵塔拉工业园区、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塔然高勒煤电园区、库布其沙漠经济创新实验区,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新能源发电以及沙基新材料、建陶等产业。围绕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和农牧业精深加工发展配套、补链产业。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21亿元。二是把现代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产业做大做优。以沿黄现代农牧业示范带建设为载体,围绕肉牛肉羊、生猪家禽、优质牧草、果蔬食用菌、水禽水产五大产业,实施“一带五区”工程。建设100万只肉羊产业示范区;10万只肉羊、2万头肉牛、1000万棒食用菌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00万只绒山羊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区;10万口生猪养殖产业示范区;1000万羽肉鸡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农牧业增加值突破25亿元。三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性产业做活做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大漠风情、草原民俗、河套文化主题,结合交通布局,建设大漠风光旅游带、黄河风情旅游带、草原民俗文化旅游带,重点发展沙漠探险、沙漠越野等项目,打造库布其沙漠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围绕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基地,启动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物流格局。改造提升餐饮酒店、家政保洁、物业管理、交通运输、物资供销等传统服务业,引导转移农牧民、城镇低收入群体创业就业。

二要优化承载精准脱贫的区域环境。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产业吸纳的统筹效应,在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把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镇体系。锡尼镇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聚集效应,打造成为经济文化核心城镇;独贵塔拉镇依托产业基础,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镇;巴拉贡镇结合区位优势,打造成为鄂尔多斯西部窗口靓镇。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围绕“十个全覆盖”工程,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衔接,提升城乡功能,实现互补发展。三是夯实城乡基础。以基础设施的配套改善,激发脱贫致富的潜力,结合产业布局和城乡建设,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满足发展的水利、电力、交通和生态系统,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三要创新支撑精准脱贫的保障机制。织密织牢脱贫攻坚的保障网,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一是构建兜底机制。加大财政对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贡献,建立高标准、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确保无发展能力群体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二是强化金融保障。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接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解决贫困农牧民贷款难题。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为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济组织协调融资。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精准脱贫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确权颁证系统、林地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信息资源,对贫困户资产负债、产业增收情况实行数据分析、精细管理,实现贫困人口动态化精准管理。

四要拓宽促进精准脱贫的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农牧民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一是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支持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牧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和农牧民土地资源的优势,建立“贫困户+项目公司+项目+资本”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以单户农牧业家庭公司制、合作社股份制、村集体资源股权制、龙头企业复合股权制为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二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加大电商扶贫力度,加强农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

(作者系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旗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农牧业农牧民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