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16-11-02尹律航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哈萨克制作方法哈萨克族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影响下,促使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不但历史悠久、族源种类丰富,而且拥有鲜明的草原文化。根据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来看,近些年来新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加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研究组织及高校的研究工作都逐渐加强了传承、发展与交流传统文化的力度,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重视力度。其中花毡便是新疆哈萨克族民间手艺制作的代表之一,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新疆哈萨克族花毡的历史由来作出简单的阐述,对花毡的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对花毡的图案、色彩及文化意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新疆哈萨克族祖居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含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县南山的哈萨克族牧民等,基本上都分布在北疆。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定居后经营农业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照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通常以一个家庭为单元。独立生活在某一片地方。家庭与家庭之间相隔比较远,基本是男人放牧,女人做家务,花毡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新疆哈萨克族对于花毡称之为“斯尔马克”,其与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具有密切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族逐渐受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定影响,体现在族民的生活习惯及生活行为方式方面,但花毡作为哈萨克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已逐渐呈现出衰落与弱化的趋势。故对新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展开研究与分析,对于新疆人民及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的历史由来

在我国西汉时期的史书中便详细记载了西域的“旃”,旃其实也是毡子的另一种说法,这种背景也从侧面角度反映出新疆哈萨克族的花毡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此同时,随着花毡文物在社会市场上的大量出土,也充分验证了哈萨克族花毡的历史非常悠久。哈萨克族的花毡经过不断的加工与再创造后,品种种类众多,图样花纹也日益丰富,制作工艺与制作方法不断精细与走俏,花毡的用途也逐渐增多,可见花毡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的位置与影响愈来愈重要。花毡是传统新疆哈萨克民族的手工制作品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在实用基础上的基本生活用品,各式各样的花毡制作方法能够凸显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及民族风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的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

花毡的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且图案众多,制作时需要经过大量的程序,要想制作一张美丽且有吸引力的花毡必须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花毡上的各种图案与花纹都由哈萨克族妇女一针一线缝制,也是传统的女红工艺,倾注了其大量的心血,也是女性艺术创作的色彩组成版块之一,能够充分展现民间妇女在艺术造型与色彩方面的技能水平与修养。花毡的制作材料有:羊毛、羔羊毛、驼羊毛、羊毛线及细毛线等,因羊毛具有耐寒、防潮、耐灰尘及实用等特点,也极易清理与上色。花毡的制作方法如下:

1.擀毡

在制作花毡前,首先要擀好毡子,在已经擀好的毡子上再开展花毡的具体制作,因花毡主要是以原色底毡为基础。擀制毛毡作为新疆哈萨克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项家务活动,因牧区没有从事擀毡的专门人员,而家家户户都有花毡的制作材料,即养羊毛,其技术简单,程序单一,故擀毡可以亲自操作,如果需要制作擀制尺寸较大或者厚度较大的毛毡时,可以邀请亲朋好友来协助。

擀毡子时,首先要将所有的羊毛弹成絮状,用芨芨草编成一个巨大的草帘,将羊毛平铺在草帘上,其次再用开水浇透羊毛,将所有的草帘用绳子捆扎好,由一个人施加力度不停地往前拉,几个人在后面用脚踢,当草帘往前面滚动2-3个小时后,原色底毡便制作完毕。

2.花毡的制作方法

当原色底毡制作完后,便要把图案与花纹绣好花毡上。因花毡上各式各样的颜色与图案都是事先利用土质染料染出来的,当哈萨克族妇女在绣花毡时,没有详细的样本与图案,全都靠她们的记忆。花毡的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毡贴,即事先将毡子染成多种颜色,将不同颜色的毡块裁剪下来,利用羊毛线缝制在一块整体的毡子上。第二,布贴,即用彩色布裁剪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利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打底的毡子上,其中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红色布。第三,彩布与毛毡并用,即将毛毡与彩布拼凑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图案,再利用羊毛线将其缝制。第四,针绣,即利用彩色的羊毛线直接在白色打底的毛毡上绣出花纹与图案。针绣法,基本采用的平绣法与套针绣法,用锁针法将花毡的周围进行锁边,再利用1-3种彩色的毛线,套针可以绣成辫子花,起到装饰花毡周边的作用。

花毡的图案、色彩与文化意义

1.图案

因新疆哈萨克民族对于花毡上的图案要求具有形象与生动性,图案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两种:自然形与几何形。在现代社会的哈萨克花毡图案中,羊纹图案是主要图案之一,其具有抽象与变形的形式特点,能够制作出写实型的图案。与此同时,因哈萨克民族长期居住草原上,故在制作花毡时,除了可以增加植物、鲜花之类的图形外,还可添设人形与动物图案。这样的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对于偶像崇拜的反对,并不能有效制止与消除几千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得以形成的民间艺术思想意识与艺术形态。

2.色彩

因新疆哈萨克民族长期居住在高原、草场及山区地带中,这些地区常年四季分明、光照丰富,促使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民极其喜爱浓烈且鲜明的色彩,因其觉得只有色彩足够鲜明,才能与美丽的大自然相互融合,故哈萨克族人民钟爱红色、白色、蓝色、绿色与黄色,这几种纯净色彩构成了花毡的制作基调,能够起到丰富整个毡子色彩艳丽的作用,也能够充分体现民族风格与文化特色。制作花毡时常见的色彩有:黑底白花、黑底红花、白底红花、绿边黄花、黄边绿叶等五颜六色,其中具有明显对比度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及绿色,红色、黄色与绿色比较柔和,不但不会给观赏者产生一张混杂错乱的视觉效果,而且会使毛毡的整体效果极其丰富与艳丽。

在哈萨克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中,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黑色代表严肃、庄重,也表示着古老的土地;红色代表太阳与喜庆;黄色代表富丽堂皇、阳光与丰收等;绿色代表希望、春天与生命等,故哈萨克族的妇女极其喜爱用红色、黄色、黑色、绿色与蓝色作为花毡的基本色彩,尤其是喜欢用黑色作为打底色,在表面热衷用大红色、宝蓝色、白色及橘红色作为搭配,以暖色调为整体效果。这样的方法下搭配出来的毛毡显得十分艳丽,能够真实表现新疆哈萨克族人民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及向往,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展示出哈萨克族人民热爱生活及热爱草原的态度。

3.花毡图案代表的文化意义

新疆哈萨克族花毡上的图案,不仅是哈萨克族展示悠久历史的工具,也是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能够揭示新疆哈萨克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情感沉积与宗教崇拜。从文化生态学方面来看,新疆地区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质主要来源于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哈萨克族人民非常豪迈与开朗的性格,在其作品中也能充分展现其淳朴、直爽的情感与性格特征。花毡上的图案具有豪迈、大方、气势磅礴等特点,给予观赏者的第一感觉为张力、厚重与质朴,与其他游牧民族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哈萨克族的花毡上很少较少出现人工栽培类的植物图样与品种,更为常见的是野生类的花卉植物、果实及各种变形图案,这些都与哈萨克族人民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花毡的具体运用

花毡,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如长方形的花毡,可铺设在毡房地上,方便客人就坐;扇形的花毡,可用来睡觉。花毡,一方面可以展现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够直接反应哈萨克民族的工艺美术与民间习俗等,对其展开研究与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花毡制作手法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后,加上现代工艺方法下制作出来的地毯及化纤地毯在社会市场中的层出不穷,同时因为花毡的价格十分低廉,造成了现在愿意学习花毡制作方法的哈萨克族年轻女性越来越少,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哈萨克族的花毡工艺,如在新疆乡镇地区开展刺绣合作社、大力组织哈萨克族女性学习花毡的制作方法、加强推广工艺品等,这样一来,能够起到传播与继承新疆哈萨克民族传统工艺的正面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哈萨克族民间手工艺,不管是手工艺制作方面,还是装饰内容方面,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无一不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同时又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借鉴、文化交流与文化吸收,故对新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具有十分长久与深远的意义。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的历史由来进行分析,对花毡的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展开研究,最后再对花毡的图案、色彩、文化意义及具体运用进行剖析。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美术系)

作者简介:尹律航(1988—),男,湖南岳阳人,昌吉学院美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哈萨克制作方法哈萨克族
油画《哈萨克牧羊女》
初中生物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以《输血与血型》为例
青贮饲料的优点及制作方法
石岩里9号墓出土金制带扣的制作方法考察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能量矿物的选择及强磁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