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消费文化下的产品设计

2016-11-02侯婕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消费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资料也越来越丰富,整个社会的经济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态势。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消费社会和一种消费文化。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21世纪将是消费“文化”的世纪。消费文化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主调,那么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作为服务于人们生活的产品,其设计就不得不遵循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将根据自身专业结合所见所学,浅谈自己对消费文化下的产品设计和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一种全新现象,本文将根据自身的专业并结合今年来的所见所学,浅谈自己对消费文化下的产品设计和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一些认识。

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定义

想要探讨消费文化下的产品设计,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定义。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的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需要的过程。消费又被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另种不同的形式。其中,生产消费指的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人工劳动的使用及消耗;而生活消费则指的是人们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将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这中间也包含对劳务的使用和消耗,并且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尽管这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但是却存在了密切的联系。本文所提到的消费,更多指的是生活消费——人们消费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或者劳务)并在此过程中享有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情感体验,例如愉悦、失望、满足等。

消费社会的文化就是所谓的消费文化。它伴随消费活动而来,是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消费品,消费品的选择使用,消费方式或者传统的消费习俗都可以算作是这种符号。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和功能性消费行为不同,其更多地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

消费文化与产品设计的互动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都是在低层次需要在获得相对满足以后,才会产生相对更上一级的需要,并针对这一需求再要求得到满足,因此,这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这一需求层次论也很好地解释了消费文化的形成。仔细思考消费文化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可以把它的循环简化为:设计、生产、消费、使用等四各不同的环节。设计和消费在循环内相互影响,不过它们之间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和功能性的影响之外,还附加了某种含义、价值或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产品作为商品,只有被消费者所购买才能最终实现其设计的价值。而设计如果不能被消费者所消费,那么就无法实现其应具有的经济价值,更不用提在被使用过程中,实现其他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了。

消费文化下产品设计的趋势

在此前的工业社会中,大批量、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构成了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设计的性质也因此更加趋于功能主义原则,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满足当时人们的普遍需要。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机械化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因此,消费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漫无节制的“消费欲望”或“消费癖好”取代了特定而明确的“需求”,将产品的象征价值转换为了产品价值的重心,这也就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让自身脱颖而出。

现代消费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快速,在其影响下产品设计的一个趋势是更偏向于外观设计。产品的内在功能、性能都需要消费者通过使用来获得,但其外在的造型、构成感觉却不需要,因为消费者可以对它们一目了然。产品包括外观等在内的多种外在因素带来的直觉感受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或者说绝大部分的消费冲动都是由外形等诸多外在因素所决定,这也正印证了网络上的流行用语“这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不同厂家的产品之间也基本不存在较大和明显的差距,这就使得消费者对能满足他们独特条件的产品有了愈加强烈需求,这也就使得外观设计成为一种向生产方创造不存在差别的差别工具,使消费者能通过商品外形得到商品的独特性而获得某种心理、情感的满足,从而影响消费购买和使用产品的心理。

虽然外观设计是消费文化下产品设计的一个大的趋势,但是外观设计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因为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呈现出了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件成功的产品,出了要有出众的外观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质量和品质,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于消费所代表的象征符号的基本追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设计的服务对象只是单一的,设计发展中总是有一个领导性的风格,如古典风格、罗马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等。然而消费时代的来临使这种情况不在存续。在这个时代,人们消费的是“梦想、形象和快感”,追求的是消费的激情和体验,在这一形式下,设计风格的单一性地位动摇了,感性欲望很快成为设计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消费者多样的感性需求毫不意外地引起了设计风格的多元化。更多的消费者希望自己能拥有独一无二的产品,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已然不仅强调商品的功能性,往往更要求视觉上的新颖性及其社会标记特征,这也逐渐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文也提到了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快速的社会,在不断加速的城市生活中,时间成为了一项新型的重要消费要求。可口可乐公司前首席营销官彼得·西利说:“现在的大多数营销手段强调将你的生活简单化。”那么产品设计的一个趋势就是进行时间的设计,如何通过产品的使用设计让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成为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追求“快”这一要素。过分的强调“快”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严重的环境破坏等社会现象,同时还会让我们的一些传统在“快”消费过程中丧失。这又给设计者提出了一个更难的问题——如何使 “快”与“慢”达到有效的平衡。所谓的“慢”并不是指磨蹭,懒散,而是希望能让消费者在如今高频高效的社会中依然能得到深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而实现更优质地“快”。“快”与“慢”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性,促使消费者逐渐开始正视产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并逐渐开始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而在这种消费观的带动下,产品的设计不但要保证方便快捷,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加入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等理念,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外形功能设计之余更关注产品内在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去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的目标。

消费文化下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趋势

日用陶瓷是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产品,常见的有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属于日用陶瓷产品的范畴。它的设计趋势也与产品设计的趋势相类似。目前国内日用陶瓷产品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原因和设计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放眼国内市场,一些日用陶瓷产品与十几年,几十年前祖辈们使用的东西一样,欠缺创新变化。日用陶瓷产品与艺术品的界限将日渐模糊,即产品设计艺术化,不同的设计理念、方法将促使日用陶瓷设计向多元侧重、互融共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需求会愈发旺盛。

日用陶瓷通过造型获得自身终极形态和外观,而造型本身是产品视觉语言的媒介物,它以特有的语言形态传达出产品的精神内涵。造型的艺术表现力是人们获得认知和审美效应的依据。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刺激下,造型设计形式日趋丰富多样,日用陶瓷造型的异形美就在这种需要与要求下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造型为马,装饰为鞍,日用陶瓷的装饰设计基于造型基础之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改变产品形象。论及陶瓷装饰,手法多样,例如釉彩装饰,图案纹样,浮雕贴塑等,如何应用这些手法使最后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爱好就是设计者需要研究把握的问题。而好的品质感和趣味性一直对消费者具有诱惑力,这也是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趋势之一。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介于工业设计和纯艺术形式之间,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属性,涵盖了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以及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内容。人性化设计理念则是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重点,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陶瓷产品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此外,数字化技术在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设计中作用日益显露,它可以在器皿造型和花纸的设计、制图及数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帮助等。所以基于数字化的日用陶瓷设计也是现代陶瓷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以便适应消费社会对于产品的大量需求。

结语

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消费文化所带来的符号象征体系亦驱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趋势发展。日用陶瓷设计的新潮流也在向多元化、高度技术化、材料综合化、主题鲜明化的方向发展。产品设计中人们的需求起着主导作用,设计师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保证,把人们的心理需求变为现实。要完成这些,市场调研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在有力的数据支持下,只要设计师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把握消费文化的特点和趋势,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学习和探索,就能设计出成功的产品,不被消费市场所淘汰。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侯婕(1987-),女,甘肃张掖,硕士研究生,助教。

猜你喜欢

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消费
智能产品设计
综合材料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参数化的日用陶瓷几何建模方法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徐茹日用陶瓷设计作品选
《冷·暖》
《教堂之夜》
萃取液提取方式对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测定的影响及防控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