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39

2016-11-02李凌

少儿美术 2016年9期
关键词:线描线条理性

■图、文/李凌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39

■图、文/李凌

■儿童美术是感觉,不是记忆;是观察,不是模仿;是体验,不是技术;是认知,不是知识;是唤醒,不是浇灌;是悟性,不是逻辑;是灵通,不是理智;是激情,不是乱画;是心性,不是训练;是喜欢,不是奋斗;是兴趣,不是理想;是爱好,不是用功;是好奇,不是励志;是好玩,不是专业;是朴素,不是华丽;是呵护,不是助长;是素养,不是功夫;是自己,不是大众;是可爱,不是审美;是专注,不是坚持;是想画,不是有用;是随意,不是想好;是平面,不是立体;是觉得,不是像;是表面,不是空间;是散开,不是遮挡;是直述,不是装饰;是原创,不是临摹;是天性,不是理性;是投入,不是画细。

——儿童美术的属性,三十个是和三十个不是

■只为钱走向教育的人永远也走不进真正的教育,只会教不懂得育的老师永远找不到教育的本质,只看知识点和技法看不懂孩子纯真的老师永远不懂得教育的真谛!

■人有真假,“才”有水分,一个真正有点儿才的老师不会嫉妒别人也有“两把刷子”的。因为大凡有才的人大多都是比较自信的人,只有觉得自己不行的人,才会嫉妒别人行。

——文人相轻,教师相贬,拉帮结派,互相瞧不起,是当下儿童美术教育队伍的顽症

■认知现象大多发生在孩子3—9岁期间,其中认知与知识相融,年龄越小认知越多,年龄越大知识越多。理性知识大约表现在孩子9、10岁后,甚至要12岁以后,知识融在技巧里,但有知识不一定有技巧,就像懂得线条疏密,不一定会用疏密,懂是知识,用是技巧。如果用得很好了,画出了很好的效果,那里面一定有知识存在。在每幅孩子的画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认知、知识、技巧等多种素养,但很多老师分不清孩子的画哪些属认知,哪些属知识,哪些属技巧,哪些能教,哪些不能教,分得再细一些,哪一个形甚至哪一根线是认知、是知识、是技巧?如果当老师的都搞不清楚,至少说明这个老师不适合教儿童,更不能教幼儿。

——对认知—知识—技巧儿童绘画三阶段的解释

■对自己失望、灰心的时候,指望孩子去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对自己工作生活不满意的时候,希望孩子不要过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成功的时候,期望孩子要成功,至少比自己成功;当眼看着自己不行,觉得孩子一时也不行时,就觉得无望,失去了原初的梦想。

——一些学画儿童家长对指望、希望、期望、无望的感悟

■线描与线条画的概念是不同的。线描是理性思维下的产物,其绘画过程也较为复杂。一般要先用铅笔打出底稿,经过不断修改,定稿后再用墨色勾画出虚实、刚柔等富有表情的线。线描可作为一种完整的作品形式出现,而线条画仅是用了单色笔这个工具,是作者面对现场,临时起意,即兴而作的那么一种随意性的速写感受记录,一般不能作为独立的作品出展。儿童画写生更是靠直感,落笔就算,不能修改,很少有理性思维,把儿童单色写生画称为线条画比较靠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看过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的是一个革命者成长的经历过程。当下,有家长错误地把这个“理论”用在孩子学画上了,认为要想成功就要磨炼、吃苦、坚持,有毅力,要把本来就是一块普通的生铁,硬要炼成一块钢。其实,儿童画画与训练、坚持、毅力、意志没关系,他们还理解不到这个程度,人家就是喜欢画,也没想着以后能成专业,更没想着以后能成“钢”,那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没用。孩子在画画中培养的独立思维能力、主见精神、想象力、创造意识远比画得像、学得成功更重要。有家长一看孩子画得细,就觉得是认真,就高兴,一看孩子画得乱,就“坐不住”了,非得想教育几句。其实,孩子画得认真是投入,不是画得细,只要是状态好,有感觉,投入就是“最大”的认真了,哪怕画得乱七八糟也不能说人家不认真,认真与画得细不是一回事。家长认为的“钢”就是画得细,“铁”就是画得乱。最可怕的是,家长的一切不良情绪都来自“恨铁不成钢”,甚至更恶毒的语言也源于此。

1.《花草韵律》 李雨涵 10岁

2.《蜗牛树叶》 孙鑫媛 8岁

3.《荷花舞蹈》 刘一诺 6岁

4.《蝴蝶与花》 韩俊婕 9岁

猜你喜欢

线描线条理性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线条之美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李婷婷油画及国画作品选登
线描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