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兰茂《滇南本草》所载方剂与治法的研究现状探析

2016-11-02籍莉王臻胡冰秦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籍莉+王臻+胡冰+秦竹

【摘 要】 明兰茂《滇南本草》其附方及药物的研究由来已久,现就对附方中治法以及治法与方剂的现状进行归纳研究探讨,通过该著作前期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丰富兰茂中医药学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 《滇南本草》;治法;附方;治法与方剂;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85-02

Abstract:lily of valley mau compendium of material medica its south yunnan attached to the side and the study of drug has a long history, is now on the attached side of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search study, through the book review, the studies on ear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Mao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The South Yunnan Material Medica;Treatment;Attached to the Party;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s;The Research Status

兰茂系云南嵩明杨林镇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卒于明成化十二年[1]。经研究认为现存的《滇南本草》为兰茂后人、传人、后学者众人合力之作更为恰当,但尚不能否认兰茂确实著有一部《滇南本草》[2],郑进教授认为兰茂将云南少数民族宝贵医疗经验进行了大整合,促进云南地域性医学的发展[3]。其内含有600多首附方,对其附方进行整理研究,探索其治法的规律,从而通过对治法与方剂的分析研究,发掘其理论特色,有利于后世对《滇南本草》及兰茂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现就将治法与方剂的研究现状从治法、从方剂角度进行总结阐述,并从方剂与治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与探讨了《滇南本草》的方剂与治法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现简述如下。

1 《滇南本草》中的“法”

目前仅有李昊蓉、孔庆玺两人对《滇南本草》等附方中体现的治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部分治法进行归纳总结。李昊蓉对书中解表法[4]、清热法[5]、健脾法[6]、补肾法[7]、活血祛瘀法[8]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将解表法分为辛温解表,平和轻宣,辛凉解表宣畅气机、消暑解表,疏表祛邪等5类[4]。孔庆玺等[9]将书中祛风法分类为祛风活络、涤痰熄风、平肝熄风、清热熄风、通窍开闭、培元熄风6类。此外,李昊蓉还对《滇南本草》中带下病[10]的治法特色作了阐述,李昊蓉、孔庆玺对通下法[11]的特色予以归纳总结。李昊蓉还对小儿疳积的治法进行了总结,分为六大治法[12]。

从目前的研究发现,对《滇南本草》中附方功效的论述缺乏深入研究,而目前对于《滇南本草》附方治法的研究又缺乏系统性,故传统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再者,对于现代方剂学研究的新方法—统计分析,目前对治法的研究还未涉足。综上所述,目前对《滇南本草》治法的研究现状存在理论研究不足,同时现代统计学研究方法缺如的情况。

2 《滇南本草》中的“方”

目前对《滇南本草》附方的研究从方剂发挥药效的各个方面(组方配伍、剂量、剂型、炮制等)进行研究。

杨国祥等[13]对《滇南本草》的组方配伍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其符合辨证论治的思想[14],不是药味的随意堆砌,内含方剂组方配伍原则[15]。其二,药味不多,药效显著,方简力宏。其三,内含大量单方,常加上醋、糖、酒以及鸡肉、鲫鱼等辅料共用,善于药食同源。杨国祥、吴宗柏等将《滇南本草》从内、外、妇、儿、五官方面分析其组方特色:认为其具有承古创新,简便效廉,重在脾肾,祛邪为先,多用外用等特点[16]。

赵荣华等[17]利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药物的剂量进行研究,统计发现附方中有准确剂量的,约占89.6%。其余的处方中含有少许、适量、一块、一匙等不确定剂量单位。张秋云[18]也对书中的药物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亦为89.6%。

夏丽等[19]研究发现《滇南本草》善用酒剂剂型,书中载方600首,将近280处用到酒剂,故酒剂为《滇南本草》的用药特色之一。此外,书中尚有汤剂、散剂、膏剂、丸剂等型的使用。杨国祥[20]研究认为兰茂继承了明以前运用酒剂的经验,运用于云南的实际情况,善于运用酒剂治疗多种病证。

李昊蓉等[21]对《滇南本草》的炮制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内含火制、水制、水火共制。认为书中的炮制法涉及到中药炮制的诸多方面,既用到中医药传统炮制之法,又体现了民族民间医药的炮制特色,是云南人民用药经验的结晶,具有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综上所述,目前对《滇南本草》附方的研究较全面,从方剂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对《滇南本草》的附方的特色进行学习与研究,但仍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就组方配伍来说,研究发现《滇南本草》附方内含辨证论治的思维,不是无法度的简单搭配,但却未对其组方配伍的思想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缺乏纵向的深入研究。再者对于剂量的研究,单单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但并未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在炮制和剂型方面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缺乏针对书中少数民族附方用药的分析,张汉涛[22]经过研究认为《滇南本草》中将少数民族药与全国同用药组合的附方达91首,但未对纯少数民族用药方进行统计。

3 《滇南本草》中的“方”与“法”

从方剂到治法的形成,是在人们将方剂从临床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上的“法”的形成,此时形成的“法”会反过来指导我们临床用药,甚至形成新的方剂。[23-24]可见,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辩证统一的,治法是在一定量方剂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法则。针对《滇南本草》的附方与治法进行研究,将治法的研究与方剂的研究结合起来,从书中大量的临床实践—附方入手,对其进行治法的凝练与总结,分析总结兰茂《滇南本草》的诊治规律,为兰茂医学理论思想的研究,及新时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

对《滇南本草》方剂与治法的研究包括对《滇南本草》治法的研究、对《滇南本草》附方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与总结,即对《滇南本草》附方与治法在近现代临床实践应用与经验分析的总结与归纳。实现对方剂与治法辨证统一关系全过程[25]:方-法-方的研究与分析。[23]

故针对《滇南本草》治法与方剂的研究在分别对治法、对方剂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如下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的升华和实践出新知的研究。

3.1 文献的挖掘及整理:利用丰富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及出版的纸质图书资源,收集云南民族民间医家应用《滇南本草》附方的经验或理论成果,实现从《滇南本草》的理论上升到近现代医疗实践的拓展。[26]

3.2 理论的研究及升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实现从实践上升到新理论的第二次拓展。[26]

4 小结

《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部本草学专著,其内含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用药特色。兰茂是云南历史上富有盛名的医家[27],对《滇南本草》附方与治法进行研究,分析兰茂的治法特色,整理近现代医家对《滇南本草》的应用情况,并分析近现代医家治法特色,一方面有助于对《滇南本草》的传承研究[28],一方面有助于现代专家学者对《滇南本草》的研究与发展应用,以期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贡献。王寅教授认为只有重视云南地方中医药的发展,中医学术发展才会更有活力,才会更上一层楼[29]。

参考文献

[1]翟昌礼,郭美全,李兆祥.兰茂生平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11(4):43-47.

[2]杨国祥. 《滇南本草》的作者与版本探述[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1):20-24.

[3]候宾,崔瑾,葛元靖.“兰茂医学”文化学术品牌与现代价值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7):141-142,145.

[4]李昊蓉. 论《滇南本草》的解表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49-50.

[5]李昊蓉. 论《滇南本草》的清热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75-77.

[6]李昊蓉. 论《滇南本草》的健脾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8):134-135.

[7]李昊蓉. 论《滇南本草》补肾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33-34.

[8]李昊蓉. 论《滇南木草》的活血化瘀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25-327.

[9]孔庆玺,李昊蓉. 《滇南本草》的风症治法[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42-44.

[10]李昊蓉.论《滇南本草》治带下法的学术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0):9-10.

[11]李昊蓉,孔庆玺.论《滇南本草》通下法的特色[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2):26-27.

[12]李昊蓉.论《滇南本草》治疳学术思想[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4):48-49.

[13]杨国祥,马培洲. 浅论《滇南本草》的学术特点及其影响[J]. 云南中医杂志,1983,(5):52-55.

[14]蔡永敏,崔晓飞,刘永业.《滇南本草》研究述要[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S1):90-91.

[15]杨国祥,吴宗柏. 浅谈《滇南本草》附方[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04:27-32.

[16]杨国祥.滇南本草附方的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

[17]赵荣华,戴万生. 滇南本草附方统计分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19.

[18]张秋云.《滇南本草》附方统计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7(28):43.

[19]夏丽,刘云. 试论《滇南本草》水酒方的用药特点[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2):11-13.

[20]杨国祥.《滇南本草》用酒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9(4):1-5.

[21]李昊蓉,孔庆玺. 论《滇南本草》的炮制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118-119.

[22]张汉涛. 《滇南本草》附方的启示[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1):6-7.

[23]汪涛.方剂与治法[J].安医学报,1975,(3):81-82.

[24]黄荣宗.谈方剂与治法的关系[J].福建中医药,1985(4):28-31.

[25]王小红.方剂与治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374-1375.

[26]姜静娴.论方剂与治法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86(1):10-11.

[27]郑进,罗艳秋,熊金富.兰茂医学与云南中医学[C].//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昆明:2014.

[28]张泽仁.读《滇南本草》有感[J].云南中医杂志,1983,(5):59.

[29]王寅,盖沂超,张晓琳.从《滇南本草》谈云南地方地方中医药发展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4-15.

[30]秦竹,张胜,熊红艳,等.中医美容方剂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5,2(12):2198-2199.

(收稿日期:2016.05.15)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高地应力判释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