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词“败、负、输”历时替换考

2016-11-01石俊华

现代语文 2016年27期
关键词:常用词历时用例

□石俊华

常用词“败、负、输”历时替换考

□石俊华

汉语史中表示“失败”义的常用词主要有“败”“负”“输”。文章从历时角度详细考察了“败”“负”“输”的历史更替过程。“败”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负”出现于春秋末期,但使用数量及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败”的主导地位;“输”表示“失败”义首见于六朝,但直到宋元明时期才渐渐增多,随后迅速发展,在清朝中后期基本替换了“败”“负”,此后成为汉语中表“失败”义的常用词。

“败” “负” “输” 历时替换

为系统、深入地开展汉语词汇史研究,在汉语词汇史领域里,常用词演变史的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表示“失败”义的“败”“负”“输”是一组同义词。上古主要用“败”,偶用“负”,现代汉语普通话则用“输”,它们之间存在着历时更替关系。笔者查阅了从先秦到清朝有代表性的典籍,对其中“败”“负”“输”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并统计其使用频率,旨在分析表“失败”义的“输”对“败”“负”的历史替换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一、表示“失败”义,先秦西汉时期主要以“败”为主,以“负”为辅

《说文·攴部》:“败,毁也。”《尔雅·释言》:“败,覆也。”郭璞注:“谓毁覆。”“败”字本义是“毁坏”。“失败”义是其引申义。大概是古代打仗用兵车,车被打坏,则说明战争失败了,于是“败”引申为“战败、失败”。先秦西汉时期常见文献的用例如下:

(1)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左传·隐公九年》)

(2)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谋攻》)

(3)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墨子·卷十五》)

(4)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5)……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韩非子·三守》)

(6)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史记·淮阴侯列传》)

“负”首见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负”的本义是背负东西,其“失败”义是由“受贷不偿”(《说文·贝部》)的“亏欠、不足”义引申而来的,多用于军事方面。先秦西汉时期常见的文献用例不多。例如:

(7)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始计》)

(8)负而不挠,说在胜。(《墨子·经下》)

(9)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韩非子·内储说上》)

(10)孝己之行,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史记·陈丞相世家》)

二者在先秦西汉时期几种典籍的使用情况见表1①(“/”前数字表“失败”义的次数,“/”后数字表该文献中出现的次数):

表1:

由表可知:“败”是先秦两汉时期比较通用的一个常用词,而“负”的出现稍微晚些,其用例不多,其中在先秦两汉时期常见文献中主要用“负”的本义。表示“失败”义,先秦西汉时期用“败”“负”。总体看来,以“败”字最为常见,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使用范围也较广。“败” 与“胜”相对,主要用于军事,指军队溃败。也用于其他方面,指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与“成”相对。“负”的“失败”义是引申而来的,多用于军事方面。但“败”与“负”二者稍微有些不同:

1.“负”表示“失败”的程度不如“败”深,仅泛指“不胜、失利”而已。

2.“败”字可以单用,也可以跟“成”对举;而“负”字一般只用于跟“胜”字对举的场合里,且不单独使用。如:

(11)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左传·僖公十三年》)

(12)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13)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韩非子·解老》)

(14)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六朝时,表示“失败”义,“输”出现用例,但依然以“败”为主,以“负”为辅

表示“失败”义,六朝仍以“败”最为常见,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15)王戊不悟,遂举兵应吴,与汉大战,兵败而走,至于丹徒。(《搜神记·卷六》)

(17)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世说新语·识鉴》)

(18)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世说新语·豪爽》)

(19)其走藏者,不敢街里行也。回鹘国兵马大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负”表“失败”义的用例在六朝时期极少,在文献中只是零星出现。《世说新语》中“负”字出现21次,但表示“失败”义仅2次;《祖堂集》共出现38次,而表示该义的仅仅一例。例如:

(20)有试当者,遂生搏食,光威通亡,呼嗟在地。食多貌悴,食小形泽,便兴胜负。(《祖堂集·卷一》)

“输”字首见于南朝的《世说新语》。“输”字在上古是“输送、转送”的意思,引申为“失败”,同“赢”相对。段玉裁这样解释其引申轨迹:“以车迁贿曰委输。亦单言曰输。引申之,凡倾写(泻)皆曰输。输于彼,则彼赢而此不足,故胜负曰赢输。”(《说文·车部》“输”注),可见“输”就是“负”义。导致输赢的方式可以是明的,也可以是暗的;可以是武力的,也可以是非武力的。但“输”主要用于非军事的竞争。六朝时所见文献用例如下:

(21)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世说新语·任诞》)

(22)三平住持后云:“登时将谓得便宜,如今看却输便宜。”(《祖堂集·无巩和尚》)

周启强认为“信息传递的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合起来称为效率原则。对于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周启强2001:17-19)。对于新词来讲,应在保持词义明确的情况下,尽量少使用语言符号。日语IT新词中存在大量的英语缩略词表达,如: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链接语言)等。

(23)师有一日向七岁儿子云:“老僧尽日来心造,与你相共论义。你若输,则买糊饼与老僧;老僧若输,则老僧买糊饼与你。”(《祖堂集·赵州和尚》)

从总体上看,六朝时期仍是以“败”为常,“负”“输”还远远不能跟它们相抗衡。三者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几种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三、宋元明时期,“输”字使用频率渐趋增多,但尚未动摇以“败”为主的地位

表“失败”义,宋元明时期“败”字仍然很活跃,在数量上仍占一定的比例。其文献中例子不胜枚举。例如:

(24)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景德传灯录·卷二·师子比丘》)

(25)(赵)州曰:“草贼大败。”(《五灯会元·卷三》)

(26)一来一往,一去一回,斗了十余合,不分胜败。(《水浒传·第一回》)

(27)斗来半晌没输赢,战到数番无胜败。(《水浒传·第十二回》)

(28)苦争不让显神通,鞭棒往来无胜败。(《西游记·第七回》)

(29)猪八戒料道不得赢他,对沙僧丢了个眼色,二人诈败佯输,各拖兵器,回头就走。(《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与先秦、两汉、六朝时期相比,宋元明时期表“失败”义的“输”的用例逐渐增长,与“败、负”同时存在,并呈现一种混战竞争状态。

(30)师上堂云:“不动神情,便有输赢之意。还有么出来。”(《景德传灯录·卷二三》)

(31)良久曰:“天生伎俩能奇怪,末上输他弄一场。”(《五灯会元·卷十九》)

(32)太公见说了,便道:“我儿,可知输了。快来再拜师父。”(《水浒传·第二回》)

(33)柴进道:“未见二较量,怎便是输了?”(《水浒传·第九回》)

(34)这场相遇争高下,不知那个亏输那个赢。(《西游记·第八回》)

(35)一翻二复赌输赢,三转四回施武艺。(《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元明时期“输”字使用频率逐渐增多,但还没有动摇以“败”为主的地位。“败”在使用数量上仍占一定的比例。三者在宋元明时期几种典籍的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四、清代以“输”为主,“败、负”为辅,“输”替换了“败”

到了清代,表“失败”义的“败、负”逐渐减少,而“输”却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它们之间经过激烈的竞争,“输”的使用频率逐渐赶上“败”,由弱势转变到强势地位,并最终占据上风。“输”字在这一时期已经用得十分普遍了。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清代中后期,“输”在口语中已经基本完成替换。下面略举一些文献用例:

(36)谁赢谁输,由他。你看,早里,一会儿,再添一枝箭时,咱们满了,我赢了,输了的,做筵席著。(《老乞大谚解下》)

(37)贾蔷道:“这也不妨,写个赌钱输了,借银若干两就完了。”(《红楼梦·第十二回》)

(38)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输,不肯勉强塞责。(《红楼梦·第七十回》)

(39)然虽如此,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40)见棋就下,每下必输。(《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

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知,“输”字在清代中后期已经用得十分普遍,基本替换了“败”。三者在这一时期几种典籍的具体使用情况见表4:

表4:

综上所述,“输”从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首见,到清朝时期趋于成熟,这期间有一个渐变过程。即“输”经过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时期与“败”的竞争,在明朝初期时“输”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直到清代中后期,“输”在同义词义场中占有优势地位,战胜了同义词“败、负”,并成为人们通用的口语常用词,而“败”“负”则成为具有书面性质的文言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时期②。

注释:

①表1-4的数据由汉籍电子文献瀚典全文检索系统统计得出。

②“败”“负”被“输”替代,并不意味着“败”“负”完全从语言中消失。

[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一建.古汉语同义词辩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钟明立.“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6]史光辉.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替换考[J].古汉语研究,2004,(1).

(石俊华 广东广州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510315)

猜你喜欢

常用词历时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常用词“开、辟”在“开阔”义上的演变替换
春节用语的英语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