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熟人,值得成为闺蜜

2016-10-31李晓艺

中外文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散场熟人项链

李晓艺

前段时间我被拖去参加一个饭局,巨大的圆桌上散落着十几个人,有一半都不认识,说话的范围只能局限在自己左右。

这种应酬场合让我很忐忑,既怕招呼不周怠慢别人,又怕交浅言深看上去犯傻——30岁以后的女人,在公开场合宁可沉默一点儿,不明就里的人觉得那是低调的奢华,如果不得体的话说多了,就会像当众喝醉酒一样失态。

只是.饭吃饱了又不能立即散场,大家觉得必须说点儿什么才能活跃气氛,于是,开始寻找彼此的交集。最终,话题落到一位共同的熟人身上。

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补充着这位姑娘的资料、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恋爱婚姻、工作情况,随着话题的深入,氛围逐渐热络,尺度也越来越大。在我渐渐意识到不便再往下继续聊天的时候,身边一直沉默的M女士开口了:“大家现在谈论的这个人是我闺蜜、多年好友,我不希望她被拿在饭桌上说事,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吧。”

她的语气坚定得毋庸置疑,闲聊戛然而止。众人讪讪地继续说了些无关紧要的闲话,便草草散场各自离去。

因为顺路.我搭了M的车。路上,我打破沉默,很佩服地说:“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谈论自己闺蜜的场合,大多数人能保持沉默已经算是支持,直接打断话题维护好友真是挺义气的。”

M握着方向盘,轻轻扫了我一眼:

“你确定你说的那种处理方式是对闺蜜的立场,而不是对熟人的态度?我有很多熟人,但只有几个闺蜜,闺蜜和朋友可不是一个概念,她们是我最信任的女友,值得用各种方式维护。”

在“闺蜜”这个词变得有点儿像“美女”一样泛滥的时候,M的话让我心里一动:值得成为闺蜜的人,一定是那个明里暗里不遗余力维护你的女人。

经过很多年的观察,我有点儿失落地发现,真正的友情,似乎只有两个产生基础:情趣相投和身家相当。前者有点儿像默契地会心一笑,后者则类似共赢的互帮互助。

那些在工作中打交道的人,彼此间存在的未必是友情,更多是工作关系;那些因为某种原因在一个时期内频繁接触的人,并不一定是朋友,只是人情粘贴成的熟人。

真正的友情和爱情类似,经得住时间、距离、环境的考验;而闺蜜,是女人和女人之间质感最高的友情,它的基础也和爱情一样,是忠诚,是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站在你身边的力挺。

女人的友情,既伟大又可怕,既温暖又糟心。我们可以有很多熟人,真正的闺蜜却屈指可数,她们像沙发上软软的靠垫,不必华丽,却随时是我们的依靠,柔软、沉默、温厚,在背后温柔地支撑。

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项链》描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年轻关貌的马蒂尔德为了参加聚会,向闺蜜借了一条价值3.6万法郎的项链,却不慎将项链丢失。于是,她四处借钱,凑够3.6万法郎,买了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闺蜜。此后整整10年,她和丈夫都在偿还项链所欠下的债务。10年后,当终于将债务还清,她在街上偶遇到闺蜜,闺蜜却告诉她,那条项链不过500法郎。

很久以来,这篇小说都被当作暗讽人性虚荣的故事。现在,我尝试把它解读成关于女性友情的寓言:

首先,不要向朋友要求超越你们关系厚度的帮助,一旦出现意外,便无法妥善收场。

其次,真正的朋友不会令你压力巨大到靠隐瞒和粉饰维系友情,她们值得坦诚相告,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虚假繁荣的交情,不堪一击。

最后,闺蜜不会让你从她的生活中凭空消失10年,即便无法常常见面,她们也会关注你的行踪动向。长久失联的故人,有时连“熟人”都算不上。

猜你喜欢

散场熟人项链
丢失的项链
青春不散场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和熟人相处之道
找项链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