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良是可以传承的

2016-10-31高小宝

中外文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养父母哑巴养老院

高小宝

1939年深秋的一天,河北沧州市南大港三分区的刘战岐在地里干活时,发现不远处有个不到10岁的男孩,男孩穿着又破又烂的衣服,身上裹着一床破褥子,旁边还有一个乞讨的布袋。看到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刘战岐连忙将自己的棉袄脱下来裹在孩子身上,顺便询问他父母在哪里。不料,男孩竟是个哑巴,除了脏污的小脸上两道泪淌也淌不完,嘴里只发出“呜呜哇哇”的声音。见状,刘战岐心头不忍,叹了口气,把孩子带回家,让他在热炕上暖身子,妻子端上了热腾腾的饭。吃饱喝足后,在刘战岐家热烘烘的炕上,男孩沉沉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男孩跟谁都没打招呼,就背上他乞讨的布袋悄悄离开了。刘战岐夫妇发现男孩走了,反倒惴惴不安起来:孩子不会说话,出去了哪有活路?好在,天快黑时,男孩又回来了,饿得奄奄一息,看来是走投无路了。刘战岐夫妇赶紧端上饭来,男孩的泪珠子吧嗒吧嗒掉在碗里。刘战岐背过身子,也悄悄抹了一把泪。此后,男孩就白天出去讨饭,晚上回来,有时出去三五天,但最后还是回到刘战岐家。刘战岐和妻子合计,看来这个孩子是真的没有父母家人,不如就把他留下,权当多养了一个孩子。

做出这个决定,刘战岐和妻子也是横下了一条心。那个年代,缺衣少食,他们夫妇已有4个女儿,光景本就捉襟见肘。此时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生活负担自然会加重。怕男孩心里不安,每顿饭他们都让孩子们先吃,管饱了吃,他们夫妇最后拿筷子,剩下多少,吃点就算了。一次吃饭时,男孩突然不见了,找了半天才发现他躲在村口的破窑洞里,刘战岐去拉他,他摇头摆手表示不饿,可他肚子咕噜噜的叫声却骗不了人,男孩不看刘战岐,深深地埋着头。那一刻,刘战岐五味杂陈,他使劲拉了孩子一把,那双宽厚的大手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仿佛告诉男孩,这个家再穷,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男孩的泪无声地滚落。自此,男孩认定了这个家,白天也不再出去讨饭了,而是紧紧跟着刘战岐去地里干活。村里人常岘这一大一小的身影,时间长了,有人说:你家没有儿子,你就认这个哑巴当儿吧!刘战歧和妻子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不知道男孩愿不愿意。

男孩知道刘战岐夫妇要收养自己,高兴得在院里又蹦又跳,自此,村里人就唤男孩“刘哑巴”。每每听到这个名字,男孩咧开嘴就笑,一股孩子气的憨劲挂在脸上,人们唏嘘“这才像个孩子啊。”刘哑巴对养父母比他们的亲生女儿都上心,养父干什么,他都抢着干。刘战岐的4个女儿看到这个收养的兄弟实诚懂事,也渐渐玩耍到一处了,这个贫穷的农家小院里经常回荡着欢声笑语。

岁月荏苒,刘战歧的4个女儿先后出嫁,儿子刘哑巴却一直没成家。刘哑巴的婚事成了刘战岐夫妇的心病,残疾让他很难找到媳妇,刘家夫妇担心他要孤老终身。刘哑巴却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自己不成家正好,留下来给父母养老送终。这份心思让刘战岐夫妇感叹也忧虑——将来他们两个老的走了,谁给这孩子一个家?他老了又该怎么办?

1960年~1961年,刘战歧和老伴相继谢世。在养父母的晚年,刘哑巴尽一个儿子最大的能力照顾着两位老人,四邻无不感慨:刘哑巴命好,遇到了刘战岐夫妇,刘战岐夫妇好人有好报,捡了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

二老走后,偌大的家里只剩下刘哑巴一个人。刘哑巴并不觉得孤独,不管养父母在不在,这里都是他的家!而且能够好好地送走了养父母,他的内心平静而满足。然而,有个人却为他牵肠挂肚,这个人就是刘战岐最小的女儿刘连云。

小的时候,刘哑巴对这个最小的妹妹最为疼爱,得了什么好东西也留给妹妹。因此,刘连云和哑巴哥哥的感情最好。想着如今哥哥形单影只一个人,刘连云心里不是滋味。她和丈夫李义德商量:“让哑巴哥跟咱一起过吧!”李义德开始颇为踌躇,说:“咱们现在孩子都小,接来你哑巴哥,就意味着咱要给他养老送终,你可要想好了。”刘连云理解丈夫的顾虑,但还是斩钉截铁地说:“我想好了,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可哑巴哥能给爸妈养老送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养老?我苦点累点没关系。”面对妻子的真挚,老实厚道的李义德没再反对,二话不说把哑巴哥接到了家里。

刘哑巴是做好准备要在父母的老屋里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起初死活都不愿去给妹妹添麻烦。但是刘连云坚持:“哥,你想想咱爹妈,他们走前就你这一桩心事。再说,你过不好,我们能过好吗?”刘哑巴经不住妹妹的苦劝,最终跟妹妹回家了。刘连云的孩子都不大,满屋嬉戏的情景让他想到了小时候在养父家的时光,满心欢喜。家里日子不宽裕,李义德四处揽活,刘哑巴干完地里的农活,就左右不离跟着李义德给人打井、修房子,就像当年跟着养父那样:村里哪段路坑坑洼洼,他一声不吭地平整修复,谁家剥玉米,他看见了上手就剥……刘哑巴来到这个家后,刘连云一家觉得非但没受拖累,生活反而更有奔头了。

可这平静的日子也会偶起波.澜,村里人议论说刘连云夫妇接来哑巴哥,相当于给家里找了一个免费劳力。刘连云听了这些闲话大哭一场。于是,一次,李义德出去给人盖房,没告诉刘哑巴,刘哑巴知道后,在院里暴跳如雷。那一次,是刘连云第一次看到哑巴哥发火。第二天,刘哑巴一声不吭就要离开,刘连云抱着哑巴哥不撒手,刘哑巴嘴里一阵呜哩哇啦,那一刻,刘连云才明白,哑巴哥觉得不带他出去干活是妹妹一家有意和他生分,他虽然不会说话,但是那伤心写在脸上。刘连云再不理会别人的非议,她明白了,她和哑巴哥是一家人,一家人不仅仅是在一口锅里吃饭,还要在一处使劲,哑巴哥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和丈夫如果在意,反而是没把他当一家人。

时光不疾不徐地流淌着,刘哑巴一天比一天老。2002年,先是李义德去世,后来,刘连云不慎摔坏了胯骨后行动迟滞,没能力再继续照顾她的哑巴哥了,她心里忧郁、惆怅,担忧哑巴哥未来的日子。有人建议她把哥哥送进养老院,她犹豫不决:她的哑巴哥是残疾人啊,养老院怎么能够照顾好他?可自己这个样子,还要靠孩子们照顾,如此一来,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最终,养老院似乎是个不得不选的结果。

她和哑巴哥商量好了,便召集孩子们宣布这个决定,谁知“养老院”3个字刚说出口,刘连云的5个儿子立刻反对:“妈,不能送舅舅去养老院,他本来就不会说话,去了那里更不习惯。妈,您别发愁,我们来养舅舅。”这话让刘连云悲喜交集,虽说给孩子们添了麻烦,但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

从小到大,刘连云的5个儿子知道舅舅为他们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也见惯了父母对舅舅的敬爱。这5个孩子,几乎算是舅舅带大的。刘连云的二儿子打小身体就不好,是哑巴舅舅到处求问,最终讨来偏方,给他挖草药熬了一个月汤药。刘连云小儿子半夜发烧,是哑巴舅舅下跪磕头才把医生连夜请到家…往事点点滴滴,他们一家人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孩子们早就把舅舅当成了自己另一位父亲。父亲年迈,照顾父亲不是孩子理所当然要做的吗?从父母渐渐上了年纪,他们就已商量好,一定让3位老人晚年生活无忧无虑。

5个孩子决定接走舅舅。老大说,他家孩子大了,家里清净,老二说自己的命是舅舅救下的,从小他就决定给舅舅养老送终……笑意藏在刘哑巴脸上深深的皱纹里,那是温暖欣慰的笑,内心深处却也不安,自己这把老骨头到孩子们家里不是给人添麻烦吗?哑巴哥的担心刘连云心知肚明,于是她拿出方案:轮流住,这样每家的负担也不至于太重。

就这样,刘哑巴开始在5个外甥家里轮流生活,其实说是轮流住,谁家做了好吃的,总少不了给舅舅送;舅舅去了谁家,别家的也总隔三差五地去探望……五兄弟的仁义孝顺成了当地一段佳话。

从1939年至今,刘哑巴与他的家人一起生活了77年。人们感叹这缘分的同时,也赞叹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善良就是这样在血脉中传承的。

猜你喜欢

养父母哑巴养老院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哑巴狗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富养父母
老太太养老院
哑巴老师(三)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留守的哑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