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企改革进度的再认识

2016-10-31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巡视组国资进展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不少专家、学者、官员对于国企改革的进展发表了不少看法,主要如下。

一、各界对于国企改革进展的看法

(一)国企改革进展太慢

在对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进行评价时,中国社科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小玄表示,目前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

2016年6月30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直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觉得国企改革似乎进展得太慢。”

2016年7月21日,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的期望与改革的实际效果相差较大,改革的信心受到挫伤。”

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近日对媒体表示,“国企改革进展缓慢,针对性、时效性明显不够”。

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谭浩俊认为:“很显然,国企改革的推进进度,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实现这样的目标”。

2016年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谈及巡视中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时,中央第十四巡视组组长陶治国首先提到,“党的领导弱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够到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度较缓,改革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强”。

(二)“慢”在哪儿

至于这个问题,除了上面列举的政策出台缓慢、试点推广缓慢、核心改革缓慢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观察。

1.中央巡视组的反馈

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提出的四点意见建议中包括,“强化‘五大发展理念,抓紧向‘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职能转变,抓紧制定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各项配套制度,加大央企改革试点和总结推广力度”。这四点建议不仅对国企改革提出了建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企改革慢在哪里。

2.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的论述

肖亚庆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报告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时,道出了目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四大“症结”。

一是国资监管针对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经营性国有资产尚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还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仍存在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出资人监管定位不准、审批备案事项多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违纪违法问题在一些领域和企业还比较突出。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职权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关系需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布局总体偏“重”,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任务繁重;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

四是环境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国企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未完全解决。目前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大量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较为突出,人员管理、运营费用负担沉重,严重制约国企改革发展。

3.基层国企改革官员的观点

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谭浩俊认为,国企改革进展缓慢,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冷热不均”。首先是“中央热、地方冷”,谭浩俊称,决策层对国企改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可是部门和地方普遍出现了等待观望的现象。其次是“外部热、内部冷”,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一开始社会各方面的期待和参与热情是相当高的。特别是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都把国企改革当作新的机会、发展热点和投资热点。可是,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这种投资热情很快就陷于平淡。最后是“文件热、行动冷”,已经出台的国企改革文件目标非常明确,要求也相当高,但落实乏力。

(三)为什么“慢”

对于国企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一些专家、学者、官员表述了自己的思考。

著名学者吴敬琏在2016年6月30日的演讲中举出了一个例子:“有些熟人是在国企部门的,他们就认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还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况之下,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怎么能够建立起来呢?”

谭浩俊特别强调,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真正的容错机制,没有允许部门和地方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过多地把国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差错等与个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让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识的人也放弃了改革意愿。

二、对于国企改革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评论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时间尺度和外在制约因素。取得的成绩到底是不是令人满意,不仅要看做了多少工作,取得了多少成绩,还要看在什么样的时间跨度和环境下做出这些工作和取得这些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对国企改革的进展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而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进展,是为了更好地、更快地推进国企改革工作,进而激活国有企业活力,提升国有企业整体的生产率,提升国有资产的质量和效益,在国民经济下滑压力下发挥支撑力和影响力。

国企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改革,其复杂性和艰难性很大,推进国企改革应该统筹兼顾、也要勇于担当,既不能贸然挺进,也不能借故迁延不前。

国企改革之所以缓慢,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国企改革涉及的领域广泛、触及的利益盘根错节、积累的经验较少、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等。这些客观原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企改革的难度,也影响了国企改革的进度,这一点必须得到深刻认识。

此外,国企改革之所以让大家留下进展缓慢的印象,也有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企监管主体和国企领导人的思想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一些部门领导和干部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舍不得放弃既得的利益,相互之间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在国企改革的政策体系制定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较为复杂,相互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博弈要有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能因此耽误国企改革的大好机遇。这些认识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举步维艰,甚至举步不前。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担当意识不够,总是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迈不开步子。

三是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转变不到位,还没有转变到“管资产”上来。监管权力的集中和不下放,束缚了企业主体的手脚,企业缺乏改革的动力。

猜你喜欢

巡视组国资进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水利部党组第一巡视组向淮委党组反馈巡视情况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对『 巡视组组长被查』的反思
上海国资:重组与整合
图解浙江省委巡视组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