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宁:“会师城”的脱贫路

2016-10-27王瑞锋

南方周末 2016-10-27
关键词:会宁永胜会师

会宁——红军会师地、国家级贫困县。历史大事件和红色资源被寄予厚望,“不是为了收门票挣钱,要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长征是件艰难悲壮的事。我们要找到游客的落泪点,如果游客没有流泪,说明这个讲解就是失败的。”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瑞锋

发自甘肃会宁

南方周末实习生 曹露

“同志们,长征就要开始了,你们一个人代表一万人,可千万不能掉队啊。”头戴八角帽,穿着蓝T恤、旅游鞋的老师对一列学生喊道。

队伍挥舞着红旗,从瑞金塔下誓师出发,渡过嘉陵江,跨过泸定桥,穿过岷山栈道,翻越天险腊子口、六盘山,一个小时后,抵达会宁会师广场。

这是某大学师生在长征微缩景观里进行的一次虚拟长征。桃花山上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是近年来会宁县着力推出的红色旅游项目。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有“秦陇锁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9月下旬,红军领导层在陕北讨论会师地点时选中了会宁。他们认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经会宁,决定让红一方面军南下迎接。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从宁夏出发,马蹄裹布,昼伏夜出,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随后,红军三大主力即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80年前,“会宁”二字因红军长征最大规模的会师而扬名。80年后,这座西北小城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冀望摆脱尴尬的身份——国家级贫困县。

“唯一出路”

入秋的天空湛蓝如洗,正值会宁最美的季节。会师塔下,三面红旗在阳光照耀下随风飘扬,格外鲜艳。会师楼上,一名小学生身着“红军装”,手持“AK47步枪”拍照留念。

红色符号遍布这座丝路古城。1952年,会宁县政府将“西津门”更名为“会师门”,城楼命名为“会师楼”。1986年,在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会师楼一侧建成会师塔,塔名由邓小平书写。

在特殊的年代中,会宁古城墙不幸被拆毁,唯独保留下了会师楼。红军会师前后,在会宁地区聚集的红军达4万人左右,各军的指挥部、红军大学设在县城大户人家的民房内,普通士兵则在广场、路边打地铺,秋毫无犯。

“古城墙被挖光了,但老百姓没有挖会师楼,可以看出会宁人对红军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杜永胜说。

会师塔、会师楼、纪念馆和将军题字碑林,构成了会师园。会宁的计划是,在会师园基础上打造会师旧址,包括红军总司令部、红一二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和会师纪念馆。

杜永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会宁县的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主要产业是农业,因气候常年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红色旅游是唯一出路”。

但会宁旅游业的起步晚了。2004年中办国办发布“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会宁会师旧址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给会宁县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契机”。

投资建设旧址前,会宁县主要领导到瑞金、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进行了一番调研,最终认为,会宁的历史地位不亚于其他红色城市。

会宁籍老红军王世华曾在延安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毛泽东得知他是会宁人时,曾感慨地说,“会宁是个好地方,三军会师,天下安宁。”

杜永胜说,既然会宁是这么好的地方,不相信没有游客来参观,“从普通游客心理上讲,那么多红军来这个普通的小县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值得去看看。另一方面,可以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长征精神的教育。”

一辆桑塔纳的“长征”

2005年底,时任会宁县财政局副局长的杜永胜接到县委县政府的任务,要求他牵头成立筹资组,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筹资800万元,用于旧址建设。

“当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建旧址和纪念馆的投资高达4900万,可见县委县政府发展红色旅游的决心。”杜永胜说。

杜永胜把筹资看做另一个“长征”。“我们当时有一辆普通桑塔纳汽车,甘肃所有的县都跑过了,甘肃有国有企业的地方都跑过了,没有长征精神是走不下来的。”

一些企业对建设会师旧址、弘扬长征精神非常支持,但听说要捐资,就表示效益不好,拿不出钱。

但也有企业伸出了援手。甘肃省内一家国有煤炭集团董事长对杜永胜说,“国有企业就是国家的企业,新中国从哪里来的,就是这些红军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打下来的。你们现在要建会师旧址,我们作为国有企业怎么能不支持?”

半年多下来,筹款组共筹到了一千多万元资金。

200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和纪念馆相继竣工,会师旧址的核心区域也由十几亩扩大到60亩。

杜永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未来核心区将扩大到180亩。旧址的核心区同时也是会宁县城的核心区,政府并没把地卖出去,“足见县里对红色旅游的重视”。

另一个重视的体现是,旧址竣工后,会宁县成立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这个机构级别为副县级,工作人员22人。杜永胜从财政局调任管委会主任,“一般管委会都是文化局的下属单位,副县级十分少见。”

推介红色旅游同样也是一次“长征”。管委会专门派出人员,到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的所有高校、企业和机关单位,邀请他们到旧址参观,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找到游客的 落泪点”

怎么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管委会推出的特色项目是,落泪讲解。

“长征是件艰难悲壮的事。我们要找到游客的落泪点,如果游客没有流泪,说明这个讲解就是失败的。”杜永胜说。

一名讲解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旦讲到29岁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被俘,从伤口处扯断肠子壮烈就义,“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事迹,许多游客就会潸然泪下。

杜永胜记得,县里一位主要领导陪同客人参观旧址时,每一次听讲解都会泪流满面,“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感动得回家后还把讲解主题词抄写了一遍”。

会宁县还着重挖掘本地的战史战迹,比如,小红军救小孩的故事。

1936年10月9日,敌机轰炸会宁城,一名14岁的小红军用身体护住当地农民魏鸿儒的3岁儿子魏煜,自己却不幸牺牲。魏鸿儒将小红军的遗体葬在自己祖坟,年年祭奠。魏煜后来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继征、续征、长征。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会宁考察时,接见了“继续长征”三兄弟。

作为胜利标志的会宁,曾经不安宁。会师前后,大的战斗达6次,红军伤亡一千八百余人。大敦梁之战,是会师期间最惨烈的战役。1936年10月23日,红五军在大敦梁地区与敌军展开激战,全军伤亡887人,副军长罗南辉牺牲。

“不是为了收门票”

开放之初,会师旧址门票30元一张;2008年游客人数增多后,门票干脆取消,免费开放。2009年,到会宁的游客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

“(建设)会师旧址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门票挣钱,县里的目标更大,要让旧址吸引全国更多的游客,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从各方面增加群众的实际收入。”杜永胜说。

“十一五”期间,会宁全县财政收入只有两千多万。当地公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县财政收入达到两亿多,翻了10倍;年均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以上,占全县GDP的6%,占第三产业总值的40%。

按照规划,会宁的目标是建设成旅游名城,红色旅游融入到城市建设中,走“景城一体化”道路,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

2012年,会师旧址管委会升格为正县级,工作人员从22人猛增至现在的216人。杜永胜介绍,他们将在大敦梁投资建设红军长征烈士陵园和南辉公路。

大墩村距离会宁县城35公里,只有一条蜿蜒的山路进出。干旱的土地仅能种出一米多高的玉米,村民一年收入往往仅够吃喝。

2016年8月1日,村民张富德手执铁锨为大敦梁烈士陵园铺路,这里普遍种植的玉米,将被替换为供观赏的油菜花。

“农民吃上旅游饭,我们盼着呢,富裕了要感谢红军。”张富德笑着说。

猜你喜欢

会宁永胜会师
陈永胜 谋男郎 高起点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百年潮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中超三队“会师”亚冠16强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