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波:像候鸟一样飞

2016-10-27赵亚

东方女性 2016年9期
关键词:候鸟南京上海

去年5月9号,赵波最近一本书《像候鸟一样飞》首发式在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开启。这场活动汇集了著名音乐人、优秀专栏作家以及资深品牌设计师等很多有影响力的人。除了朋友环绕,还有一众读者排队购书……这也是后来陆续在上海、杭州、厦门、深圳、广州、北京、成都、重庆等多地轮番上演的一幕。

每次宣传新书,赵波都会带上活跃于音乐、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朋友一起出发,仿佛不是外出工作,而是带着一群朋友跟当地的另一帮老朋友聚会,把生活搞得每天都像在开PARTY。

从喧嚣的广州路右转,进入青岛路一下子安静下来,若有若无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落在地上。沿青岛路走一段上坡路,不多时便看到位于左侧的半坡村咖啡馆。尚未推门,就看到最显眼的落地窗前,一边是老板娘刘杰手拿IPAD,随性地躺在长椅上眼盯屏幕;而隔着厚重的实木桌子的另外一边,是一个戴着墨镜的长发女子,信手翻看一本书。不用说,这便是赵波了。

走进来,她站起身,我才得以仔细打量她:黑色蕾丝上衣,碎花短裙,大胆的红色打底裤,以及一双有图腾图案的尖头过膝长靴,也许是因为带了墨镜,眼前的女子气场十足。

店里的背景音乐很怀旧,只清晰地记住了一首,便是齐秦《张三的歌》:“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

与写作结缘

落座之后才发现,赵波翻的书,是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她习惯随身携带一本书,随时可以翻阅。

赵波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学时作文经常得到夸奖,时常被老师点名站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作文,如此十三四岁便早早开始写作。

1980年代初,10多岁的赵波偶然间在做生意的阿姨家发现了山口百惠的自传——《苍茫的时刻》,一口气读完,发现这本书简直就是专门给自己的一个礼物,“文艺,又有一种美好的忧伤”。直到如今,赵波依然记得当时如获至宝般的喜悦。

她开始更多地尝试写作,从写些小诗开始,在自己营造的小世界当中自得其乐。十三、四岁时,她投稿到江苏广电的作品就通过电台节目《文艺天地》播出,而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到18岁时,赵波的作品开始被社会关注。当时常州曾举办过一个“首届女作者作品讨论会”,赵波是被讨论的三位作者之一。

而至于写作要诀,赵波说仅靠青春期的感觉来写是写不长的,写作更多的是需要理性,很技术性地去分析,“写作是件技术活,就好比盖一间房子,搜集好材料后要先搭建框架,然后再慢慢完善细节,感性的元素更多的是体现在细节当中”。

如今回头看,赵波称自己的写作生涯很顺利:“从小就捧着一本书在看,好像是注定要吃这碗饭,顺理成章就做了自由撰稿人了。”

上海十年和北京十年

20岁那年,缘于一个偶然,赵波去了上海,嫁给文学评论家吴亮,他们曾经一起在上海南京路上做带画廊的酒吧,来往的人全是彼时最火的作家和艺术家。在后来的访谈中,赵波屡次称其“对自己帮助很大”,她对这段婚姻一直抱有一颗感恩之心。

虽有16岁的年龄差,但也有过一段“赌书泼茶”的静好时光,赵波当时每月写一篇小说的动力竟然是因为和吴亮约定,只要每月写出一篇小说,就可以不用做家务。当然,这里的家务活指的是家政阿姨做完之后类似于烧饭煲汤之类,这一时期的作品持续在《萌芽》、《收获》、《上海文学》等文学杂志上发表。

后来由于在文学及生活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二人选择了和平分开。离开上海后,她写了一本长篇小说《再生花》,希望以此来终结一些有关上海的过往。

她把下一个落脚地选在北京。北京的各种圈子里京华云集,不同的圈子之间素无来往。初来京城的赵波,一时间成为北京文艺圈争先拉拢的对象,每个圈子都争先将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其中以作家圈的抱团更为新鲜和突出。从上海来到北京的赵波,立刻投入到北京热火朝天的文化圈子里,当时身边交往的朋友都是王朔、崔健、姜文之辈,于是有了后来的《北京流水》。

在北京的10年,她用文字慰藉心灵,几年间出版了多本随笔集和中、长篇小说,但是这段时期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她一个人住在130多平的房子里,承受着还贷的压力,同时也因为新书《北京流水》出版引发的网络人身攻击引起心理承受能力瘫痪,再加上黑白颠倒的作息,以及沉浸在悲情小说的负面情绪,使赵波患上抑郁症。她的情绪开始反复无常,什么事都从最没希望的角度去看,对自己的人生前景开始忧患重重。

提及那段灰色时光,赵波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恩:“经历了那么多,现在觉得要感谢生活,让我懂得珍惜。以前没胃口,现在享用美食时会很珍惜;以前失眠,现在睡到自然醒,也很珍惜。以前的痛苦没有了,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每天都能看到美好的东西就值得我加倍珍惜”。

痊愈后,赵波还成了抗忧郁义务宣传员,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别人。

回归南京

北京之后,赵波回到离家乡较近的城市南京。

回顾这一路走来,赵波认为从上海到北京再到南京,从繁华都市最后回到离家乡最近的城市,顺序还是对的。20岁不到的年纪,上海的十里洋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时尚的东西比现在这个“实在”诱惑更大。而随着年岁增长,心境愈沉,愈能品尝到南京的好,贴人心接地气,“温暖是现在需要的,年轻时还不懂这些一个人生活的根本,是一个人所需要的最真的东西”。

在赵波看来,必须把南京当做一个男人来看,这样这座城市就带上了温度,有了他特有的体温。“南京的容颜是多变的,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感受他:如果刚从中央门车站下车,那就以为他很土、很乱、很小市民。等你住进了上海路上的一栋小洋楼,或是陶谷新村的一套老居民房子,或是北京西路上被梧桐树掩盖的民国建筑,那么他便是小资的,闲适的,慢节奏不温不火的。”她在《像候鸟一样飞》的《南京》章节中如是写道。

赵波怕冷,每年有三季在国内,住在南京偶尔出门到处走走,到冬季就飞往清迈小城,那里是属于她的玫瑰花园。邓丽君爱过那里,哥哥张国荣也喜欢那里。很多人受伤了疲倦了在清迈又让自己身心康复。

赵波说她越来越像一只候鸟,十几岁之前住在常州,后来在上海生活了十年,然后飞往北京,在北京又是十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飞回南方老家。现如今定居南京之后,又时常往清迈飞,并且始终没中断去往世界各处的旅行。

七年游走,一朝成书

七年来游历十几个城市,遇到各色人等,赵波将生命里这些逃不掉的人和事全部写进了新书——《像候鸟一样飞》。

赵波介绍,这是一本随笔集,用12个章节讲述了在上海、北京、南京、常州、杭州、厦门、成都、曼谷、清迈、香港、深圳和新疆这12个城市和地域的记忆与感悟。

“我在北京、上海分别住了十年,这些年无论在哪,我都对自由有着无比的渴望,就像一只候鸟儿对天空的渴望一样。”

《像候鸟一样飞》自出版后,业内外好评如潮,赵波的老师王朔在给此书赠语中写道:“我觉得赵波对我们的价值就是——今天存在过赵波这么一个人,她想过什么事,她经历过什么事,她有过什么感受,这个可能更重要。”

当天聊完之后,赵波邀请我加入她的读者微信群,名叫“波波和她的朋友们”,加入之后的每个下午和晚上,微信提示声音不绝于耳,可是却又舍不得屏蔽。群里活跃分子很多,有人发所在城市昨晚的月,也有人发旅行之地今日的云,而赵波也不时发下她的影子和足迹。直到静下心来将这本《像候鸟一样飞》读完,才算是认识了赵波的人,才懂得了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强大的磁场——于朋友、于读者。

访谈

Q=赵亚提问 A=赵波回答

Q:你认为成功是什么?

A:成功就是做自己爱做的事,可以拒绝你不愿意见的人,不说违心的话,凡事都有选择的权利。

Q:对你影响最大的人?

A:妈妈,我跟母亲感情比较深。父母前几年在一场交通意外中走了,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伤痛。有时也会暗暗想,我今天所做的,是一场延续,会觉得是在替母亲做一些事情。

Q:如果不做现在的工作,你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A:可能会做心理治疗师之类,我喜欢听别人倾诉。得抑郁症的时候,我找过很多心理治疗师,被治疗的同时发现很多人也有各种问题和困扰,我同样可以做他们的治疗师。

Q:当时得抑郁症阶段,是怎样一种状态?

A:就是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生无可恋。抑郁症不单纯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还有身体层面的原因,比如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像我这样喜欢美食的人,那会儿看到再好的美食也提不起食欲。经过各方面的治疗,再后来去了泰国,在一个全新的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心境也慢慢舒缓开来。

Q:用最精简的话来界定幸福,是什么?

A:幸福就是吃得好、睡得好,跟好玩的人经历各种美好。

Q:你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应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

A:训练眼光,把自己的眼光训练到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东西,什么是不好的东西。这就需要多看书、多思考,长期浸淫在一种气氛当中,靠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看过足够多的东西,见识过更多的人之后才能轻松鉴别出哪些是好的。

Q:您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A:我觉得社会是永远需要作家的。说作家是灵魂工程师,这话一点儿没错,越是病态的社会,越是需要这样的人,只不过现在很多作家自己也成了病人。

Q:通过这次的访谈,你有什么话想对新加入写作行业的人说呢?

A:不要浮躁,静下心来真正去体会你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学会倾听,以前很多人都在说“倾听内心的声音”,这句话还是对的。不要因为社会上的很多观念和诱惑而迷失方向,人最后都是孤独的。当你必须要回到一个人时,都能有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是幸福的。文字最大的魅力是它始终能陪伴你,或者写一本书能够去陪伴别人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Q:你认为自己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怎样呢?

A:很开放。我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喜欢跟所有新鲜未知的东西打交道。这会有危险,会受伤,我的星座是巨蟹上升水瓶,水瓶有创新精神,胆子也大。

Q:最喜欢的一句话?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很早以前就有这句话。以前写东西挺在乎得到别人的夸奖,太在乎就会让自己有束缚。2005年我写了一本《北京流水》,网上有一部分负面评价,当时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才导致情绪出现问题。这对一直受到正面夸奖成长的人而言,杀伤力很大。当然现在不会太受别人的看法左右了。

Q:你最后悔的是什么?

A:没有带我妈去答应她的地方去旅行。

Q:最想许的愿望?

A:在一本小说的结尾曾经写过,希望人生最后我还能华衣美食、周游世界。年轻时怎么样都不要紧,但是希望自己的收场要好。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七老八十的时候能衣食无忧,有尊严、体面地活着。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老人,在我很虚弱时还是有人围着我,愿意帮我讲故事,或听我讲故事,身边始终有爱人和读者陪伴。

猜你喜欢

候鸟南京上海
南京比邻
上海电力大学
“南京不会忘记”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