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关注智力培养,孩子长大了不出问题才怪

2016-10-24钟乐江

教育家 2016年34期
关键词:关键期智力行为习惯

文/钟乐江

只关注智力培养,孩子长大了不出问题才怪

文/钟乐江

据《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即便在孩子低龄期,中国家长仍然十分关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开始普遍担忧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中小学,家长对孩子生活问题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生活能力差,已成为最为困扰各地中小学家长的问题。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要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等学习品质培养,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由此看来,婴幼儿阶段,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智力培养是短视行为,应该摒弃,反而要高度重视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幼儿阶段,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这时的他们需要的不是会认多少字,识多少数,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和小伙伴愉快地玩乐,轻松地活动锻炼。在草地上打个滚,趴在地上捉两只蚂蚁,到草丛中网三只蝴蝶,或者和小伙伴玩捉迷藏,躺在妈妈怀里撒几个娇等。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看,如果这时就过早、过多地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就可能禁锢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感到精神和心理的压力,产生厌学思想,不利于他们以后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要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等。他和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自己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确,婴幼儿时期,孩子天真好动,我们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教给他们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能从事剧烈运动、运动时注意穿脱衣服、讲究卫生、认识钱币、识别商店招牌、认识路标等简单的生活常识;培养他们从小善于和同伴、长辈、朋友交往的能力,增强他们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性格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让幼儿教育健康起跑,而不过早偷跑。

幼儿教育要注重孩子的阅读素养培养。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成长发展有几个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这时,我们应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加强幼儿阅读习惯培养,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求变化,勤矫正,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拒绝智力灌输。要关注幼儿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品质的培养,而不是在乎他们能读多少书,有多强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在分析某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智力培养时说得好:“就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可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应坚决摒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猜你喜欢

关键期智力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