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验中求真知
——对初中生物实验《模拟“血型鉴定”》的创新改进

2016-10-24傅世秀

教育家 2016年34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血型黏土

文/傅世秀

在实验中求真知
——对初中生物实验《模拟“血型鉴定”》的创新改进

文/傅世秀

《模拟“血型鉴定”》实验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的第一节《血液和血型》的第二课时。本实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本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理念为基本依据,笔者尝试请学生自主构思、动手制作,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以帮助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

对教材实验的创新改进

通过教材实验所给的器材可以看出,实验中需要选择化学药品模拟配置4种血液和2种标准血清。教参推荐的化学药品如硝酸铅、硝酸银、氯化钡等,多数都有一定毒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尚未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药品更不了解,出于对学生认知和安全的角度,笔者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

由小组讨论设计一套物理模型,表示4种血液和2种标准血清,该模型需要通过展示、组装等,简单清晰地表达人类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要能模拟体现出红细胞上凝集原的不同、血清中凝集素的不同以及凝集原与凝集素之间凝集反应的发生情况。

在材料上,将有毒化学物质替换成黏土,在方法上,将观察并不了解的化学沉淀反应转化成小组主动构思设计模型,而且黏土制作的模型,可以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实验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够使学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依据,设立了本实验的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说出A、B、O血型的分类及鉴定过程,理解输血原则;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动手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表达和反思能力。第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情境中设疑,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制作物理模型;通过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对血型和输血原则的理解。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教育,建立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制定本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教学难点:设计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的模型。

实验方法设计

学生优势 第一,学生对生物实验和动手制作非常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实验和动手制作非常感兴趣。第二,学生有一定的模型构建和实验操作基础。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从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单细胞生物结构模型以及茎的结构模型等制作中,对使用黏土进行模型制作已经较熟练,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模型设计和制作 在方法上,给学生提供黏土材料和模型创作表,由小组讨论,设计、制作和演示模型。学生要想做出符合要求的模型,必须捋清楚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通过化解难点来突破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实验按照新课程标准,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模型设计→模型展示→表达交流→作业布置六个环节开展。

首先从车祸伤者需要输血开始,提出若干问题,如你是什么血型?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血型有要求吗?A型血患者可以接受什么血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A、B、O血型,从介绍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知识开始,对于微观的知识,部分学生理解可能有难度。

此时,笔者会顺势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制作简单的物理模型来对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进行演示吗?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在小组讨论设计过程中,笔者走近学生,参与其中,听取学生的创意构思,并为学生解答疑惑。

如图2、3,分别是五班1组和一班3组的模型创作表,思路很清晰,设计也很得当。当然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还是有很多疑问,提出频率较高的问题有:什么是熊猫血?和ABO血型有关系吗?在医院如何鉴定血型?O型血人是最无私的,AB型血人是最自私的吗?异型血相输会怎么样?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是非常宝贵的,说明他有了思考,碰到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些障碍通过组间探讨,师生交流,很快清除,而在这个发现问题、清除障碍的过程中,重点内容进一步被巩固!

〉〉图1

〉〉图2

〉〉图3

〉〉图4:五班一组

〉〉图5:一班三组

在众多模型中,一班三组设计制作的模型获得了一致好评。(如图5)它设计简单却很巧妙,通过结构的不同,代表红细胞上凝集原的不同和血清中凝集素的不同,又通过结构吻合来代表凝集反应的发生。

各小组通过构思设计、模型制作,模型演示、组间互评等活动,将课标对本实验所做的要求熟练掌握,准确完成模拟“ABO血型鉴定”结果表(如图7)。

通过布置的作业,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推向实际应用,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实践,将关心他人的情感目标进一步升华!如:你是否有更好的模型构思和制作材料?调查统计亲属的血型,归纳出成员之间的输血关系图。到附近无偿献血流动站,进一步了解献血的过程和意义,宣传无偿献血精神。

〉〉图6

〉〉图7

教学评价反思

改进后实验对学生的启发 模型教学不仅避免了学生接触尚未学习的有毒化学药品,而且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思”,将“看教具”转变为“做学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自主课堂,合作学习 教师通过设疑启发,将学生引入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求知者的角色上。由小组讨论,组间互评,分析完善,发挥每一小组模型制作的最大功能,充分形成自主课堂,合作学习。

对模型制作材料的限定 本次实验,笔者给学生提供的是黏土材料,可能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创意设计,故在作业布置上,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材料的空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血型黏土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如何帮助开放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