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承中超越
——走进孔子看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

2016-10-24文/刘

教育家 2016年34期
关键词:人伦周礼礼乐

文/刘 跃

在传承中超越
——走进孔子看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

文/刘 跃

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其中刑、政两项主要是对付下民的,礼和乐则是专为统治阶级内部服务的。为了推行“礼治”,他们制定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万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万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祀四望“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周礼·春官》)。他们认为礼数可以区别贵贱等级,音乐则有助于建立等级制度,可以使上下和睦。

为推荐礼乐,他们建设了一套系统的教育体系。西周的学校分为属中央官办的国学和属地方官办的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设在王城或诸侯的国都。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以“辟雍”居中,又分东、南、西、北四学,东为东序,南为成均,西为瞽宗,北为上庠。礼仪教育在成均,音乐教育在瞽宗。

西周采用的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教学体制,所有的学校教师均是国家官员,不过教师也分三六九等,等级制度森严。学校培养的对象,主要是王和诸侯的子弟(世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国子),也有少数经过挑选的来自庶民中的优秀青年。学习年限和课程安排:“十有三年,学乐、通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即:自十三岁起到十九岁为止,学习音乐、吟诵、乐舞、射箭、御马;自二十岁起开始学习礼仪。学习内容为“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夏》《大武》。”(《周礼·春官·大司乐》)。他们以乐教为手段,“以乐礼教之和则民不乘”,达到“礼治”,进而达到维护其阶级统治的目的。他们更多强调“乐德”,“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记》),突出音乐的政治道德功能,而忽略音乐的艺术功能。

真正将西周礼乐思想和礼乐教育推向深入的是孔子。

孔子在继承夏商周以来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原有的礼乐文化,主张礼乐并重,将礼乐的核心内容由单纯的为政治服务,拓展为以建立社会秩序和实现人伦和谐为目的,在强调礼乐治世功能的同时,更突出它的人伦教化功能。

一方面,孔子理想政治是恢复和遵守周礼。《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之所以弘扬先代礼乐,一是他认为人离不开“礼”,作为日常言行的准则与依据,包括君臣关系在内的人伦之间的和谐相处,必须以“礼”为前提,二是他认为一个有秩序而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以王室权威为主旨和核心的礼乐文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克己复礼”才能使社会有序而和谐融洽。

另一方面,孔子将西周礼乐政治教化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将西周以来礼乐核心由礼乐政治化转为礼乐伦理。在孔子看来,礼乐教化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不仅涉及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统治,还要让人学会守仪式规范、要了解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一个“仁者”,人的仁爱之性、爱众至情,才是礼乐的本质、真精神与生命所在。《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孔子看来,人活在世上,必须要经过礼乐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树立远大的志向;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由音乐来完成这一目标。为推行他的礼乐主张,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不局限于豪门、贵族,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主张礼乐并重。他所推崇的“礼”,以“周礼”为准绳,但并不局限于周代的吉、凶、宾、军、嘉 “五礼”,对周礼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虽重祭祀,也重视人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在维护宗法亲亲制度的同事,也提出“举贤才”的主张,认为真正懂礼乐有才能的人,即使是出身微贱的,也可以推荐做官;特别强调将礼和德结合起来,把“仁”作为“礼”的根本,他认为礼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人类良好的风俗传承,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礼”并教授和影响着他的学生。

孔子也十分重视乐的教化作用,也注意音乐自身的艺术性。他以“善”“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他推崇《韶》光,因为它“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表现舜的文德,孔子认为它盛美外形下隐含着“乐”之本义与“善”的真精神。他认为表现武王伐纣的《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的礼乐教育思想是以他的音乐实践为前提的,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还会鼓琴、吹笙和击磬。“孔子既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礼记·檀弓》)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他经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和感受。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认为音乐可以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立于礼”“成于乐”。从教育心理上分析,各有不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在人格修养上,也各有用途,“乐,所心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在治国安邦中也各有作用,“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

孔子对西周的礼乐制度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和重建,主张礼乐并重,将礼乐的功用由单纯的尊重等级观念,强调为统治阶段服务,扩展到建立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协调与人世真爱至情,突出了礼乐文化的修身、教化和治世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浦中学)

猜你喜欢

人伦周礼礼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