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崛起视野下粤北山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几点思考

2016-10-21饶佳宁

绿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

饶佳宁

摘要:指出了粤北山区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导致其处于欠发达状态。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次到梅州调研,强调山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实现山区绿色崛起。基于此,分析了粤北山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条件,提出了幸福产业导向理念下粤北山区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粤北山区;绿色崛起;幸福导向型产业;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217-03

1.问题的提出

粤北山区位于广东的东西北部,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和云浮5个山区市,由于受制于地理、交通条件等不利冈素影响,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究其原因,既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关于欠发达地区成因的一般机理,也有其历史、地理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是,发展道路选择不当是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粤北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环境封闭,长期以来,人们受重农轻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过于拘泥于自有资源,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更多地依赖于人口、土地等资源的发展模式,希望在山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影响着山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008年6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梅州市进行专题调研,汪洋强调,梅州要坚持走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时隔4年,2012年6月,汪洋再次到梅州专题调研,此次强调,人民幸福是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梅州经济总量较小,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但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老百姓的健康为代价,去谋求发展总量和速度。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幸福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让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富裕、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绿色崛起”、“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就是注重环境与经济相协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崛起,是可持续发展的崛起。这是粤北山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条件和区位特点、资源要素拥有水平以及各方面的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的必然选择。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也是粤北山区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所在。

2.粤北山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条件分析

幸福导向型产业主要包括体闲旅游、低碳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粤北山区山清水秀、生态优良、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优势,是粤北山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重要的特色资源。

2.1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仅为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其本身也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粤北山区的地形属典型丘陵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個性鲜明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原始森林、溶洞温泉等奇特景观,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同重点林区,韶关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粤北山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由于雨量充沛,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

2.2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粤北山区位于广东的东西北部,是泛珠江三角经济圈中闽粤赣湘四省交界处,处于连接沿海内地、承接东西交通的枢纽位置,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粤北山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枢纽优势逐步形成。河源市是京九人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韶关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重要;梅州是地区铁路枢纽,广梅汕、梅坎(市)铁路交汇梅州;云浮是面向珠三角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枢纽。

2.3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粤北山区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民俗风情浓郁,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生态人文旅游的优势条件。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韶关是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岭南有名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等历史遗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

清远被称为珠三角后花园,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奇洞之乡、中国英石之乡。

2.4山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广东省专门制定了《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和《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五年行动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山区各级政府围绕人民群众的幸福诉求,因地制宜地打造“幸福导向型”的新兴产业体系。梅州提出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其中两特就是要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区和特色宜居城乡,重点打造好客家文化节、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创意文化六张品牌,全力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的新梅州。河源利用地处珠三角边缘的区位优势,融入“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韶关突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节能减排和治污保洁,着力解决生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绿色现代产业和幸福导向型产业。

3.幸福产业导向理念下粤北山区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粤北山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绿色经济资源,具有培育低碳、节能、环保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空位。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就是围绕富民、乐民、助民和培育幸福文化打造幸福导向型的新兴产业体系,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独辟蹊径,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粤北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3.1把工业园区打造为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

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是推进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是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主要载体,是政府主导下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理想模式。

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在广州召开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会议,会议决定.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园的基础上,将再规划建设几个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劳动力的双转移和粤北山区的工业同区建设,为粤北山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粤北山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治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产业发展上,①依托山区的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等幸福导向型产业。②突出培育旅游先锋产业,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工业的有机融合,把粤北山区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品牌,广东最有影响力的自驾游目的地。③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定位,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绿色家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④大力发展金融证券、物流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把工业园区建成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集聚区。

3.2围绕助民、富民、乐民打造幸福型产业体系

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整体较为落后,但具有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欠发达的经济条件一方面制约了粤北山区生态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凸显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其发展战略应和经济发达地区应有所不同,①山区各级政府应大力发展包括基础产业、公共产业、社会性产业组织机构和公益事业在内的助民产业。②要着力发展富民产业,增加民众收入,寓富于民。所谓“富民产业”,应当是GDP能够落地,并走人民间的产业,应当是能够充分吸收利用转化本地富余生产要素和潜在生产要素、有效增加民众可支配收入,扩大市场消费需求的产业,应当是能够采用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具有宽阔市场,能够丰富本地市场供给,有效吸纳购买力,形成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产业。③要结合粤北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乐民产业。粤北山区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地区为主,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绿色经济资源,具有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精致农业等低碳、节能、环保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

3.3把山區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着力发展生态旅游

粤北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发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拉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粤北山区既保护环境又振兴经济的绿色崛起。

粤北山区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营销、共同促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合作,打造粤北山区“旅游长廊”。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作为一个局部区域,各市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走差异化的路子,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梅州提出建设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这是对梅州绿色崛起、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积极探索。打造雁洋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放大雁南飞效应,推进“叶帅故园”、“桥溪古韵”、“南洋古道”等项目建设,打造“美丽客家、幸福之旅”重点文化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健康服务业,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按照抓龙头、扩基地、深加工、精包装、促营销、创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韶关市根据独有的禅宗祈福、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温泉养生、人文历史等旅游产品和名山、佛韵、温泉、风情的旅游特色,打造以丹霞山、南华寺为旅游品牌,把旅游观光、文化、养生、休闲、美食等资源整合为具有的生态、文化、户外运动、休闲健身于一体旅游项目。

河源大力培育前景广阔的生态旅游新产品,积极发展森林健身游、温泉养生游、乡村休闲游、文化体验游、自驾车游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重点是构建“一湖两带”旅游线路,擦亮万绿湖这块招牌,精心策划万绿湖旅游营地项目,凭借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打造中国首个汽车旅游营地,让河源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森林度假、湖景度假、温泉度假的新天地。

清远突出人文、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主题,建设高品位的休闲度假、国际健康养生、商务、会议会展综合型旅游产业。着力打造飞来峡、英西峰林、湟川三峡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旅游项目和第十九、四十九两大道教福地、飞来霞和飞来古寺构成的宗教文化的旅游线路。

3.4挖掘山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粤北山区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梅州是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源是客家古邑,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梅州、河源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围龙屋、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和多杠楼等这些风格各异的客家民居,是客家先辈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巾化民居建筑的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这些民居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人文景观。客家地区也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居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如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宋湘的故居,近代洋务运动活动家丁日昌故居、近代教育家丘逢甲故居,叶剑英元帅故居。据不完全统计仅梅州名人故居约有500余处。另外,还有体现客家民俗风情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杯花舞、客家美食等。

粤北山区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支撑。在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梅州市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梅州依托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打造了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天下旅游产业同、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等精品工程,成功推出了《客家意象》、《等郎妹》和《桃花雨》等文化精品,全力建设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与此同时梅州着力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麓湖山文化产业园、林凤眠艺术园、程文文化产业园、明珠文化产业园,并计划打造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园、客家动漫软件产业基地、客家影视基地,大力发展传媒出版、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把粤北山区丰富的人文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幸福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3.5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要保障

幸福导向型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扶持和促进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山区各级政府应以中央和省政府鼓励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结合山区实际,主动对接有关支持生态建设、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建立起政府有效调节市场主体、企业自觉推进绿色发展的机制制度保障。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创新,构建有利于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加快改革干部考评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6依托地方院校,积极为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發展培养、引进合适人才

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人才是关键。山区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一方面依托地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这方面嘉应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年来,嘉应学院先后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了梅州市党政干部人才培养工程、梅州市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中同电信人才培训班、鸿艺定向人才培训班等,为山区幸福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观念,为山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山区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增强做好山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以更开放的机制、更灵活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
制约南通理工学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粤北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对策研究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对战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