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规划评价及优化对策

2016-10-21谢硅军杨振华杨吉曹夏清

绿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优化对策

谢硅军 杨振华 杨吉 曹夏清

摘要:指出了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发展时期。以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在对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发现了其规划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道路系统设计不合理、水面景观亲水性不够等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打造良好慢行区域、打造亲水的生态活水系等合理性的建议,以期为山地校园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重庆师范大学;校园规划;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62-02

1.校园概况

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新校区地块处在重庆大学城的西北部,西靠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用地2400亩,约160 hm2,其中二环高速将用地分为东部1800亩和西部的600亩。大学城校区教学规模远期达到在校学生27000人,教职工2850人,以适应新时期该学校发展需求。同时校区内有关功能区相应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学校远景发展备用地,既能实现绿化景观与城市共享,又可成为教学区与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图1)。

2.问题与不足

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采取复合式的功能分区较好解决大尺度校园的使用及联系问题。通过步行为主的联系轴线,形成联系紧密的多中心结构。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

2.1功能分区不明确

2.1.1运动区分散

学校主要运动区位于东北端,与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相隔太远。虽然有利于体育区的对外使用,但距离西南学生生活区太远。无法满足其需要,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又在西南学生生活区内靠西端设立集中的大片运动场地,导致运动场过于分散,造成大量土地浪费。

2.1.2教学区不集中

学校教学区主要布置与校园主干道两侧,但是过于分散,同时,部分学生宿舍到教学楼的距离太远,如和风苑到汇贤楼、特教楼以及惠风苑到汇贤楼、弘德楼,畅风苑、雅风苑到弘德楼步行时间都超过20 min,给学生生活造成困扰。

2.1.3校园休闲绿地位置不当

学校进行规划时,在弘德楼与图书馆之前设置一大片休闲绿地,即巴渝文化园林,但休闲绿地布置于主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校園学习氛同不浓厚的错觉。

2.2道路系统设计不合理

人车分离是校园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因此,学校设于正东面的主入口主要作为人行入口,而在靠南和北边另设两个车行出入口,意使主教学空间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得到分流。但从北侧入口到一食堂再到二食堂的车行主干道却同时也是连接和风苑、一食堂与弘德楼以及清风苑、二食堂与图书馆之间的主要人行道。每到下课或者就餐高峰期都会形成人流与车行拥堵场面。而且校园规划中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步行小道,都没有进行系统化命名,导致校园道路识别性不够。

2.3水面景观系统亲水性不够

水体是自然环境的灵魂,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时,应对自然水体充分加以保护与利用,不应随意破坏,并且尽可能保持其水体自然性。水有较强塑造性,对丰富景观空间,增加景观层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规划的设计中是极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学校规划也将教学楼、图书馆等重要建筑都围绕在校园主要水体景观附近,但是学校水体景观亲水性不够,除了东大门入口到升旗台后、图书馆后面的亲水走廊以及廊桥、泛月桥两座桥之外,湖面四周都被绿篱阻隔。另外,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枯水期容易造成水质不佳,需要大量人工维护且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2.4建筑设计没有特色

在校园规划中,除了标志性建筑图书馆以外,其余建筑包括教学楼以及学生公寓,形式都比较单一。学校建筑式样大家评价普遍较低,除了建筑形式单板、没有个性.学校建筑建设顺序让许多师生认为没有章法可循,因而也不具有识别性。同时,也没有对学校建筑进行系统化管理,导致学校建筑呈现出灰暗,很脏、很旧的感觉。

3.优化对策

针对上文校园规划后的评价结果,本着科学、人文、生态的理念,以建立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宜居校园为目标,就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3.1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

为了做到校园用地的完整性,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建筑,可对学校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将校园东北部的三个运动场地布置于现在的汇贤楼,将图书馆与弘德楼之间的休闲绿地改建为汇贤楼,再将清风苑移至东北部2号门人口处,同时将清风苑占地改为休闲绿地。

经以上调整后,既可对运动场地进行集中用地,还可以使运动场地服务范围覆盖学生宿舍区再加上教职工宿舍区,更重要的是,将运动场地布置于校医院旁边还可以防止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将学生宿舍区布置于东北和西南两个片区,能有效缓减上下课时学生潮涌现象,将组团式布局与中心布局相融合,做到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功能分区。

3.2打造良好的慢行区域,使各交通方式在平面上相交

“以人为本,步行优先”是校园道路景观改造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步行是校园内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保障校同内步行体系的完善便捷非常重要。校园经以上优化空间布局后,将2号门人口至二食堂之间车行道改为人行、自行车道,将1号门改为车行入口,关闭3号门,机动车从1号门入左拐到知行楼可从4号门出或者经2食堂从5号门出。这样,既可以将2号门与门口的重庆师大公交车站对接,将校园北部打造成慢行区域,南部分为车行快速区域,实现真正的人车分离,同时两主要通行路相交于二食堂处,既分散又结成整体,形成良好的校园交通系统。

3.3加强道路识别性

大学校园道路同样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对其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命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好的路名能更好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学校道路命名中应当考虑学校的发展特色、发展历程等,可让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如今许多高校都有通过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方式来确定路名,以提高广大师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

另外,学校主干道方位不明显,加大了师生们认路难度,需要强化主干道的识别性与区分性,可考虑通过增加路边绿化景观变化性、变换道路问宽窄变化或变化道路铺装样式等方式加强道路识别。

3.4打造亲水的生态活水系

打造生态活水系就是要让水体景观成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让水流动起来。这样既能增加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能充分利用水声、水色等特性,让水体景观生动有趣。在校园规划中,要注重水源、植物和水岸的选择。在水源选择上,应注重除雨水外多种水源的利用,如中水回收利用、市政供水补充等,以保证水体景观在枯水期的水质和环境品质;在植物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高低搭配,在丰富水际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同时,又能塑造优美水际景观;同时要注重水体循环设计。循环设计就是让水体间有联系和交流,由于水具有重力特性,必须借助人工动力才能循环流动。在地形落差变化较大的基地条件下,可通过泵站、喷泉等加强水体的流动与循环。

另外,在水岸处理上应注重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配合,曲岸与直岸结合,以免阻断水体与岸边生态交流,降低了水生态功能。移离水岸绿篱,开畅通视水系景观。同时布置丰富的环境小品设施,以创造生动活泼的亲水空间。在满足师生安全需求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更多亲水空间,扩大他们对水体观景范围选择。

3.5重视建筑规划与管理

建筑色彩太一致,就变成了单一。随着色彩污染等新名词出现,如今色彩规划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研究课题。可考虑编制一个重庆师范大学建筑色彩体系,体系中给出几种颜色可供选择搭配。设计师可根据建筑或者使用者特色,使用色系中的色彩,多样中避免浮夸、统一中追求个性,提高美化度。同时,注重建筑样式选择,打破形式单一导致的教学建筑乏味。另外还要加强已建建筑必要的修缮和建筑外墙面清洁维护工作。

猜你喜欢

优化对策
我国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关于发电厂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的探究
浅析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战略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嘉兴市“五水共治”的金融支持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