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词义联想推断法摭谈

2016-10-21席欣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汇助词文言

阅读鉴赏一篇文言文,理解、疏通大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学习主要就是死记硬背海量的文言常见、常考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死记硬背是少不了的,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活学活记”,需要创新和发现。

关于创新和发现,新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基于这种提倡创新发现的理念,在多年文言教学实践中,笔者带领学生有效践行了一种活学活记文言词义的方法——联想推断法,也就是运用已知或已记住的文言相关知识,通过积极有效的联想,推断、发现未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创新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就对这种联想推断法的几种形式分类论述之。

一、常用语联想——此中有真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早已浸润于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在广泛沿用的常用语汇中,依然保留着古汉语历久弥坚的身影,流传着许多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这恰为这种联想推断法提供了条件。

先举一简单的例子。“者”是一文言常用词语,作助词用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在九曲黄河润泽的这片国土上,即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者,他也绝不会听不懂“记者”“作者”“死者”“目击者”“获奖者”“挑战者”“勇者无敌”“胜者为王”这些带有文言助词“者”的常用语的意义,更不用说有过一定文言阅读量的广大中学生。大量的“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常用语境)早已把这个文言常用词语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常用语之中。因此,在教学文言助词“者”的意义和用法时,我就引导学生联想以上这些带有文言助词“者”的常用语,通过揣摩归纳这些常用语汇的意义,同学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识记文言助词“者”的这种意义和用法了。

再来看文言虚词“之”。它的很多种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常用语中都能找到清晰的印记。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联想一些常用语汇轻松推断、归纳出它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见于“丝绸之路”“世界之最”“自由之声”“二分之一”等。

②代词,指代人或事物。见于“公之于众”“置之度外”“既来之,则安之”等。

③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见于“之前”“之后”“之间”等。

④语助词,放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见于“桃之夭夭”“兴之所至”“德之不高”等。

⑤语助词,协调音节,无意义。见于“溜之大吉”“手之舞之”“久而久之”等。

⑥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见于“何惧之有”“何陋之有”“学之不讲”等。

其他的如“而、也、何、所”等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也都可以在一些常用语汇中找到验证,这里不再赘述。通过联想常用语汇推断、归纳出文言词义,可谓“得之易”也;而后又在常用语境中无数次地玩索、回味,可谓“记之牢”矣。

二、复合词联想——感君缠绵意

古汉语中有许多以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为词根的并列式同义复合词,如行旅、愿望、谤讥等,“行”即“旅、旅客”,“愿”即“望、希望”,“谤”即“讥、谴责”。文言阅读中,有时我们正可以利用同义复合词的这个特点做出由此及彼的联想推断,从而轻松化解疑难。如教学《种树郭橐驼传》一段文字,我就引导同学们做出了以下这些复合词联想推断。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①移之官理——联想“治理”一词,推知“理”即“治、治理”。

②若甚怜焉——联想“怜爱”一词,推知“怜”即“爱、怜爱”。

③官命促尔耕——联想“督促”一词,推知“促”即“督、督促”。

④勖尔植——联想“勖勉”一词,推知“勖”即“勉、勉励”。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联想“慰劳”一词,推知“劳”即“慰”,为“慰劳”之意。

⑥且不得暇——联想“闲暇”一词,推知“暇”即“闲”,为“闲暇”之意。

⑦故病且怠——联想“懈怠”一词,推知“怠”即“懈”,为“懈怠”之意。

⑧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联想“类似”一词,推知“类”即“似”,为“类似”之意。

当然,根据联想推断出的词义只是一种可能的词义,还需根据具体的语境作进一步的确认。下面几种联想推断法也是如此。

三、成语联想——还顾望旧乡

成语既是现代汉语常用语,又脱胎于古汉语,成语中的词素往往保留了其在古汉语中的一些基本意义。因此,有时候,当我们遇到陌生不解的文言词语,就可以联想含有这个词语的某个或几个熟知的成语,借助成语的意义推断出该文言词语的意义。如:联想“不刊之论”推知“刊”为“更改”之意,联想“不足为训”推知“训”为“法则、准则”之意等。

再以教学《游褒禅山记》一段文字为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针对以上加点的文言词语,我引导学生做出了以下这些成语联想:

①夫夷以近——联想成语“化险为夷”“赴险如夷”“夷為平地”等,推知“夷”为“平、平坦”之意。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联想成语“人迹罕至”“罕言寡语”等,推知“罕”乃“稀少”之意。

③而又不随以怠——联想成语“消极怠工”“孜孜不怠”“笃新怠旧”等,推知“怠”乃“松懈”之意。

④无物以相之——联想成语“吉人天相”“辅相天地”等,推知“相”为“辅助”之意。

⑤然力足以至焉——联想成语“心不在焉”“善莫大焉”等,推知“焉”为兼词,“于此”之意。

⑥其孰能讥之乎——联想成语“孰能无过”“孰轻孰重”“孰是孰非”等,推知“孰”为“谁”之意。

四、文句联想——门前旧行迹

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已有大量的课内和课外的文言阅读,拥有可观的文言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我就引导他们在遇到陌生的文章中难解其意的文言词语时,不妨开动脑筋努力寻找之前所学课文的什么句子中恰好含有这个词语,而这个句中该词语的意义又是我们已知的,然后据此推断出新的文句中该文言词语的意义。这就是所谓文句联想法。

以下面这则全国高考文言阅读语段为例。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节选自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I)

针对文段中加点的文言词语,我们可做出如下文句联想——

①养于世母吴氏——联想《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句和《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推知“于”为“被”之意。

②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联想《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句和《望岳》“会当凌绝顶”句,推知“会”为“一定”之意。

③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联想《苏武传》“单于壮其节”句,推知“壮”乃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壮,钦佩”。

④以善政闻——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句和《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句,推知“以……闻”为“凭借……闻名”之意。

⑤累日不能出境——联想《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句和《王羲之题扇》(《兰亭集序》延伸阅读短文)“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句,推知“累”为“多”之意。

⑥诣阕上书致请者——联想《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和《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句,推知“诣”为“到”之意。

“联想无限自由。”实际文言阅读中,几种联想方法常常是多管齐下,各显其能。就拿上文所举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I选段来说,除了上述文句联想外,还可灵活运用其他几种联想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联想推断法正是通过温习,联系旧有的,已知的常用语,同义复合词,成语和文句推知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创新高效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则可常学常新,学而无穷,真正达到“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的至高境界。

席欣圣,教師,现居安徽定远县。

猜你喜欢

语汇助词文言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向大师致敬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