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导三学

2016-10-21徐立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互学保尔汤姆

经典名著大都是成人或前人的作品,由于兴趣习惯、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经验观念等差异,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点拨。否则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根据上面所述,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一导三学”的教学范式。即在名著阅读课的全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独学(独立阅读名著)”“互学(交流阅读体会)”“研学(研讨疑问困惑)”的学习方式。

一、引导学生“独学”(独立阅读名著)

即在教師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独立阅读名著。这一环节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较短的名篇也可放在上课之初进行。

“独学”环节,教师要明确独学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及其代表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情节,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作品中反映的民族文化等。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编写导学案,以问题、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独立阅读、初步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刘铁梅老师,在引导七年级学生阅读《西游记》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请同学们说说《西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的故事或人物。

②比较一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青少年版)与“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原著版)分别好在哪里。

③请回忆下面这两段话出自哪个故事,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悟空一个筋斗上了云天,一阵风过去,不见了。”

④猜谜语:下面这段话描述的是谁?由此你能看出青少年版与原著版的区别吗?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瘪。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褶。”

刘老师设计的问题①,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生小学阶段读过的青少年版《西游记》,或从电影电视中了解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进行导读,学生思维的马达立即转动起来,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既紧扣名著导读的目标要求,又营造了阅读教学的情趣场,可谓一箭双雕。

问题②的设计则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不仅具体描述了故事的情节,还体现了章回体小说的目录特征。问题④是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以明确章回体小说往往穿插文言诗词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与体会,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科素养。

问题③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由旧知新的对比联想,体会孙悟空闻得水声,思念师傅的情感,悟空对师傅的包容与尊重、牵挂和担忧可见一斑。同时,生性顽劣的石猴,其人性、人情、人味更值得玩味。学生对孙悟空形象的认识更加全面。

中学校园里曾经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确,鲁迅的文章因为时代以及文白稍有夹杂的原因,生涩难懂,使得学生读起来有距离感,阅读困难较大,难以调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校邵世荣老师根据这一学情,在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

“最爱玩的地方——(百草园);最有吸引力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最想得到的书——(《山海经》);最“憎恶”的保姆——(阿长);最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最爱和同情的伙伴——(范爱农)……”(括号中的内容为教师设计的参考答案)

邵老师设计这一思考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一向以针砭时弊、讽刺所谓“正人君子”、揭露封建旧俗、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揭示庸医草菅人命的鲁迅,原来其作品中也流露着童年的温馨,其内心世界充满着童趣,流淌着对亲人师友的怀念。学生涵咏文字,体会鲁迅丰富的情感世界,对《朝花夕拾》的体会则形成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的客观评价,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认识一个铮铮铁骨而又内心柔软的、真实的鲁迅。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两位老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程序,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冲动”和需求,也彰显了个体独学的层次。

二、指导学生“互学”(交流阅读体会)

即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为6—8人)内成员之间分享阅读感悟、组与组间交流阅读体会。合作互学是一节课的核心环节。

组内成员之间分享阅读感悟是互学的基础。要解决小组能力范围内的问题,主要是在已经阅读过名著的基础上,对照教师的导学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开展合作研讨,进行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收获。学习形式是由组员将学习成果在组内汇报,一是让全组同学分享个人学习成果,二是向本组其他组员寻求个人的阅读困惑或独学时没能解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个体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评判;没有解决的问题可相互启发,合作研讨,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准备在组间交流时解决,或与教师共同研讨。

我校王宜仁老师执教的《我心中的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定位为阅读中的推进。即在学生独立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对这部名著的深层阅读。王老师事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明确了四个小组的研讨任务分别是:连环画中“读”保尔、精彩段落“品”保尔、读后感中“悟”保尔、影视剧中“感”保尔。学生对照本组的学习任务,在独学时,搜集图画资料、提炼精彩语段、撰写读后感悟、截取影视片段,学习兴致浓厚。组内互学时,学生表现欲望强烈,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本组成员一起交流分享,并对相关学习成果进行完善,为组与组之间的互学做好了准备。

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阅读体会是互学的提高。由每个小组推荐一人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汇报,也可以本组一人作主要汇报,其他成员作补充性发言。一是让全班同学分享小组学习成果,二是向其他组寻求本组共同困惑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通过班级展示提炼和生成新的成果。教师在小组展示过程中要准确把控小组展示的走向及节点,适时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和补充,便于师生进行对比与矫正。组间互学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全体學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王老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各组的阅读成果,让全班同学分享。有的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突出少年保尔的勇敢、勤劳、正直及对真理的追求;有的抓住精彩片段赏析,读出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无限忠诚的战士保尔;有的通过读后感进行感悟,感受热情似火、忘我工作、勇于献身的建设者保尔;有的播放电影片段剖析,体会钢铁战士的坚韧、顽强、乐观。在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交流阅读体会,对保尔的形象有了完整而又全面的认识;同时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媒介和方法,巧妙地将名著阅读的多种途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以凸显,实效性强。

更可贵的是,在进行精彩片段赏析时,王老师用平实的语调朗读:“章鱼有一只突出的、像猫头那么大、暗红色的、中间有个绿色圆点的眼睛,这眼睛闪闪地发光。它用几十只像一群小蛇似的吸管蜿蜒地蠕动着,上面的硬鳞发着讨厌的沙沙的摩擦声。章鱼本身也在蠕动。”王老师告诉学生,读到此处,自己仿佛来到了海底世界;紧接着,王老师继续朗读:“他看见它就在自己的眼睛旁边,那些吸管在他身上爬着,它们是冰凉的,像荨麻一样螫人。”王老师说:“他出现了,他是谁?”学生齐声说道:“保尔。”王老师说:“原来钢铁战士是这样炼成的。”学生恍然大悟;王老师接着和学生一起朗读:“他看见它就在自己的眼睛旁边……他头上被毒刺刺了的地方,疼得难忍。”学生体会战士保尔的舍生忘死和坚强不屈,教师在这一环节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互学阶段要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过程、学习状态和情感交融。交流分享的形式也要不断优化,减少形式主义。学习环节由学生主动完成,教师的指导性、评价性语言要精要。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交流、成果分享等形式,让各具差异的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收获,生成或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主导”学生“研学”(研讨疑问困惑)

即使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研讨互学阶段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及学生在独学、互学阶段生成的新的问题,或者是对名著内容理解存在的困惑或盲区。这是学习的提升阶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于时代差异、阅历匮乏、价值取向不同,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不一,对名著的理解存在困惑或偏差。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予以引领与修正。在独学、互学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的疑惑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有价值、普遍性、学科特征明显的问题,带领学生共同研讨,以期教学相长。

我校南庶翠老师针对学生对汤姆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疑惑,执教《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汤姆·索亚历险记〉导读》课。课堂上,南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汤姆离家出走、想当海盗、是否有“拜金主义”思想、是否是早恋等几个方面,就“好孩子”与“坏孩子”展开研讨,引导学生再次走入名著,和学生一起结合著作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汤姆的看法:汤姆装病逃学、诱惑小伙伴为他刷墙与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他聪明,汤姆的抽烟、“早恋”与他出于好奇、对成人的模仿,蓓姬撕坏了书时汤姆撒谎说是自己撕坏的与他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汤姆离家出走、想当海盗与他具有领导才能、想当英雄的梦想追求,汤姆想与哈克平分宝藏与他勇敢作证、帮助波特洗清冤屈……各种思维充分展示、释放,争论、碰撞,吸纳、融合,研讨氛围浓厚。

在此基础上,南老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其实,汤姆有不足,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其缺点大多体现在本书前面的几个章节中;在几次历险中,汤姆身上闪光的一面逐渐呈现出来。最初的汤姆只是个调皮捣蛋,爱耍鬼主意的小家伙,他天不怕地不怕,但在以后的生活里,汤姆逐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从开始的胆怯,到后来主动地替蓓姬承担责任,勇敢地站出来帮助波特,最后发觉自己的自私,总会让最疼爱自己的姨妈担心等等。这些无一不记录着汤姆的成长历程。可见汤姆是一个集缺点与优点于一身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南老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根据学生独学、互学中生成的困惑,设计思辨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肯定与舍弃、思考与辨析、评判与甄别中,完成了阅读的内化与生成,形成理性的知识建构、能力建构、文化建构与精神建构,真正实现名著阅读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研学内容还可以是学生在独学与互学时存在的盲区或误区,即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还没有经过思辨形成理性思考。如阅读《水浒传》时,学生对鲁达与武松的“打”“杀”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痛快、淋漓的表象上,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合作研讨、比较探究,明确在是非颠倒、徇情枉法、正义无处伸张的社会,鲁达是替弱者主持正义、除恶扬善的仗义英雄;武松是通过个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和亲友讨回公道的复仇之神。研学也可以在学生组内互学时进行。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猜你喜欢

互学保尔汤姆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救朱赫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掉钱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增强认知互动 促进精制加工
四“学”立“品”: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