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2016-10-21冯亚端琚晓庆崔亚威

山东青年 2016年5期

冯亚端 琚晓庆 崔亚威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共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结晶。当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带来了挑战。因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区别就十分迫切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主社会主义;根本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性、创新性地回答了我国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一个集继承性、创新性、开放性、正义性等优良品质于一身的科学理论,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充满坚定信心。但是,当前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一定程度上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带来了冲击。国内外有些舆论指向表明有些人特别中意民主社会主义,甚至说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种现象不容小觑。因此加强研究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区别,就十分迫切了。本文将从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党建理论、社会建设理论四个方面对二者作一比较,以期纠正部分人思想上的误区,回击部分人的别有用心。

(一)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共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而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多种思想体系综合的结果。

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了理论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而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他们公开拒绝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人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思想立场上信奉一些改良主义,如: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费边社的改良主义、拉萨尔主义、伯恩施坦主义、考茨基主义,等。社会民主主义者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实质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态度和信念,鼓励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中国泛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推进制造思想障碍。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同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共党人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也肯定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包含有上层建筑中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更包含有经济基础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把“社会和谐”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飞跃性认识。中国特色的这种社会和谐是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的和谐,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的和谐,是保障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和谐。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者声称社会主义社会是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会保障每个人享有一切的民主权利和政治自由,这样的社会实行为整个社会和全体劳动者服务的经济。但,就民主社会主义者对政治民主的评述来看,他们没有对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一个正确的概念,他们是从非阶级的民主概念出发的,他们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民主是反映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还是首先維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完全回避了国家性质和作用的问题。在经济民主方面,他们否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强调经济的民主监督和民主计划,这不可能满足劳动人民对于结束私有制统治的愿望。

(三)党建理论不同

在党建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是关于党的性质和宗旨。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而不是某种超阶级的、“全民”的政党,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事务的落脚点。习近平直接指出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中共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各代中共领导人始终践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党的阶级性,坚决主张把党改造成为全民党。从理论上讲,“全民党”是不会有的。因为一切政党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为所代表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从来都没有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

其次在党的作用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共产党应是各种组织的政治核心,它应是带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先锋队。回顾中华民族的艰辛历程,在历史转折的关键点上,中共党人始终勇敢的担负起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给人民以希望。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党人勇敢地走在革命的前方,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荣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党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民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党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有序,国家繁荣稳定。中共党人从诞生到现在造福于人民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而民主社会主义者把党的作用局限于组织竞选、从事议会斗争,竭力把工人党改变成议会党。这样各议会政党的目标是选票,各方都把精力用到选票的争夺上。在当选之前,社会党人多少要考虑广大人民的疾苦和民主要求,当选之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背景又要求当选的社会党人把劳动人民的利益、特别是他们的长远利益就先放在一边。

(四)社会建设理论不同

中共党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提出。关于社会建设邓小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断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江泽民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等。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十八大突出强调了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和孜孜追求的共同社会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

民主社会主义则主张通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建设福利社会。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生活,但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也引发了许多危机:意在解决失业问题的福利救济反而成为一些人逃避就业的避风港;慷慨的医疗保险使一些人小病大养,无病装病,影响了社会劳动效率;过高的税率挫伤了雇主的投资兴趣,窒息了市场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针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福利危机,提出了“第三条道路”,重新思考福利国家建设的问题。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主社会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前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它必将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后者则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尽管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并不能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劳动阶层的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版。

[2](英)密利本德著:《社会党国际》,商务印书馆198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