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脚麻鸡肠毒综合症防治及体会

2016-10-21张永杰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6期

张永杰

[摘要]青脚麻鸡在本区域养殖量日益增加。在饲养过程中,较易发生肠毒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球虫、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以及呼肠孤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的混合感染导致发病,发病日龄多在22-40日龄,临床症状以料粪为主,导致饲养成本升高,结合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一般都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青脚麻鸡 肠毒综合征 料粪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77—01

青脚麻鸡特征为青脚、麻羽。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具有山区“土鸡”的特色,而且适应性强、生长快、成本低、获利高,因此养殖量日益增加。但在饲养过程中,较易发生肠毒综合征,现就笔者临床中总结的病例与大家共享。

鸡肠毒综合症是由多病因引起的肠粘膜发炎、增厚、脱落、出血、坏死等变化的综合性病症,环境变化、饲养管理较差、滥用药物等不良因素均可造成肉鸡小肠病变,从而引起球虫、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以及呼肠孤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的混合感染,导致本病发生。本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且各品种、各年龄鸡均可发生,青脚麻鸡多发于22—40日龄。

1症状

1.1发病初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个别鸡粪便变稀,不成形,出现蚯蚓样细粪,粪便内含大量未消化的饲料,继而出现西红柿样便。

1.2发病中后期价别鸡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惊叫、狂奔、瘫痪而死,小鸡表现越发严重。鸡爪苍白,严重的死亡。

2剖检变化

2.1前期:十二指肠肿胀、肠壁增厚,像一层层的麸皮,极易剥离,弹性下降,

2.2病程中后期,肠壁变薄、脆弱、扩张,容易扯断,充满气体、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蛋清样、黏脓样、西红柿样。在十二指肠段有针尖或绿豆粒大小的出血点,严重的在整个肠道可见到大小不一样的出血点或血斑。挤压腺胃乳头有大量的黏液流出,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变化。

3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温、湿度

一般1-2日龄舍内温度保持在34℃左右,以后每2天降低1℃,一周后,每周降低3℃,直至降低到22℃左右。另外,看鸡施温,以鸡群中有5-10%鸡张嘴呼吸为宜。湿度以进雏当天保持在75%为宜,以后每周降低5-10%,直至4周后降至55%直到出栏。

3.2降低饲养密度

1周龄内45只/m2周龄40只/m2,3周龄30只/m2,4周龄25只/m2,5周齡15-18只/m2

3.3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断喙和免疫前后饮水中添加V c和电解多维,以增强鸡只抗应激能力。

3.4禁止使用霉变饲料

目前家禽腺胃炎、肌胃炎和肠毒综合征与霉菌毒索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坚决防止饲喂霉变饲料。

4治疗

4.1常规疗法

目前普遍的治疗方案不外乎在饮水或者饲料中使用抗球虫药物(如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磺胺类)配合抗生素(如乙酰甲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再配合抗厌氧菌感染药物(如地美硝唑)和抗病毒药、鱼肝油等。

4.2针对性疗法

然而针对青脚麻鸡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如前所述,青脚麻鸡适应性强,且抗病性也较AA、817肉鸡强,笔者实践中采用江西中成药业生产的“四黄止痢颗粒”配合球虫药物治疗,连用3-4天,并阶段性在饮水中添加天津生机药业生产的“肠健”(主要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便能收到良好疗效。

5小结

5.1治疗本病,若一味使用治疗肠炎的抗生素,容易造成肠道功能的紊乱,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笔者多采用中药治疗。

5.2在药物选择上,笔者比较信赖有实力的大厂家药品,因为目前还有很多无良厂家以次充好,使得很多兽医从业人员辨得了病却医不好病。

5.3众所周知,养好鸡“七分靠管理,三分靠防治”,治疗中也是这样,“七分靠环境,三分靠药品”。在青脚麻鸡由于风寒导致的病毒病治疗方面,笔者曾仅仅采用升温方法而不用任何药物便使其自愈,创造了2万只青脚麻鸡饲养50天,药费仅为0.08元/只,出栏料肉比1.8:1的个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