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称杆乡水稻百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6-10-21杨志忠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病原症状

杨志忠

[摘要]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首先通过对其发病症状病原侵染特点和致病因素综合分析了解,结合称杆乡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百叶枯病 症状 病原 致病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71—02

百叶枯病是称杆乡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年均发病面积300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5733亩的5.2%。在水稻生产中百叶枯病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在孕穗期前后,通常以晚稻发病较多,对产量影响较大,但若是早发年份,早晚稻都发病严重。水稻发病后,造成叶片干枯卷曲,空秕粒增加,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若是凋萎型百叶枯病能造成大面积死丛现象,危害严重。发病轻重主要视品种的抗性、气候条件和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期是否处于适宜的发病条件而定。因此,抓好百叶枯病的预防与防治是我乡水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就必须了解掌握其发病规律及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水稻百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水稻百叶枯病俗称火风、百叶瘟。主要侵染叶片,由于其侵染部位、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表现症状各异,如叶缘型、急性型、凋萎型等。综合有以下三种症状;

1.1典型症状

病菌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入侵,初时形成黄绿或暗绿色斑点,随即扩展为水渍状短条斑,沿叶缘或中脉向下延伸,继而加宽形成波状或长条状斑。严重时达整个叶片。发展中病斑黄色或红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多见于粳稻),病部与健部界线明显。病菌从中脉伤口入侵形成中脉型病斑。空气湿度高时,病叶片上有蜜黄色的珠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硬,容易脱落。

1.2凋萎型症状

多发生于秧田后期至本田拔节期,尤其在移栽后15-20天出现最多。明显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1-2片叶脱水,并以主脉为中心,叶缘向内紧卷,不能展开,最后枯死。继续发展可使主茎及分孽的茎叶相继凋萎,常引起丛死现象。剥开紧卷的枯心叶,常见叶面有黄色珠状菌脓,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充满菌脓而成黄色。

1.3黄叶型症状

主要危害新叶,病株新叶呈黃色或黄绿色呈条状病斑,较老叶片仍呈绿色,以后植株生长受抑制。此症状在显症后病叶上难查到病原菌,在病株茎部以及病叶下面的节间有大量病死的细胞存在,多发于热带稻作区。

2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和侵染特点

据相关资料表明,白叶枯病病原的细菌是一种黄单胞杆菌,菌体两端钝圆、短杆状、极生单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好气菌。最适宜温度为26-30摄氏度在无荚膜保护下,致死温度为53摄氏度10分钟。

水稻白叶枯病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的种子和带病的稻草、稻桩,病菌在种子的颖壳组织或胚、胚乳表面潜伏越冬,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半年或一年。来年插种后病菌萌发侵染,同时病原菌在稻草、稻桩内可存活7-8个月,用病稻草盖种、催芽、扎秧都能传病经专家证实,病稻桩内存在着大量菌脓能传病,再生稻桩传病更强。且稻桩附近的土壤中也混有细菌,可以越年传病,且周围的杂草也是传染源。综合来讲是常发病区的主要菌源是稻草、稻桩。新发病区的主要病源是种子,其他的杂草传染是次要的。就病稻草(桩)而言;其侵染途径是;在稻草和谷壳中存活的病菌随流水传播到秧苗,稻根的分泌物可吸引周围的病原细菌向根际聚集,然后从根部茎基和叶片的伤口侵入。到达维管束导管中大量增殖,就引起典型的症状加沿中脉侵入则引起中脉型症状;侵染高感品种又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则引起急性型症状;如病菌继续增殖,扩展到其他部位,就造成系统性感染,致使整株死亡。通常在水稻苗期,由于温度较低病菌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一般不表现症状,肉眼能见到的病斑,早发的在拔节期,迟发的在孕穗期或破口期,由下而上蔓延,初发病的病株称为中心病株,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形成菌脓,遇水溶散,借风雨、露滴或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所以说灌水和暴风雨是病菌在田间传播的主要媒介。只要条件适宜,再侵染不断发生,致使病害传播蔓延,以致流行。据专家研究证实,在自然情况下水稻的白叶枯病病菌类型并不是单一的,存在着不同毒性的菌株,这样就会产生品种的抗性,在不同地区间、年度间的变化。在理论上认为是;白叶枯病病菌间有质的不同,即有了品种存在。

3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情调查及预测预报

水稻白叶枯病病情可根据叶片感染程度来确定,一般分为0、1、2、3、4、级,0级叶片正常无感染症状,1级1/5的叶尖感病2级2/5的叶尖感病3级3/5的叶尖感病;4级大部分叶片感病干枯。

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掌握发病规律是抓好综合防治的基础。白叶枯病的流行受菌源、菌量、品种布局、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预测预报主要采用应用噬菌体检测田间菌量;设立大田预测圃观察始病期;根据气候条件预测发病趋势;检查潜育期病斑等方法。结合工作的实际环境条件,这里简要谈谈两种预测预报方法;一是根据气候条件预测发病趋势,在每年的水稻栽培中,如在6月下旬,雨天数达8天以上,月雨量2.50-300毫米,平均气温达26摄氏度左右,相对温度在80%以上,日照年在50%以下,白叶枯病即将发生,如7-8月中旬阴雨天多达20天以上,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且有暴风雨,白叶枯病将蔓延流行。故可以认为在水稻拔节期、孕穗期或破口期如遇阴雨连绵高温多湿,狂风暴雨预示着白叶枯病将蔓延流行。二是用染色液检查潜孕期病斑,用碱性品红酒精1滴加水10毫升配成染色液(可用红墨水代萄,将刚剪下的已感病无症状的叶片基部向下插入液中约10小时,如叶片健部呈红色,侵染部份仍保持绿色,并显示出病斑,则能根据病斑的多少,确定病情级数,预测稻瘟病的发展趋势。

4水稻白叶枯病致病因素

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受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4.1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籼稻的抗病性最弱,粳稻较强、糯稻最抗病、杂交稻较常规稻易感病且不同生育期的抗病力也不同,一般分蘖前较抗病,幼穗分化和孕穗期易感病,也与植株的形态有关,叶面较窄,挺直不拔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叶片上水孔数较多的易感病,品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碳氮比例小、多元酚类物质少的品种易感病。早稻比晚稻易感病。

4.2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对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影响较大,一般气温在20-25摄氏度时发病最高,低于20摄氏度和高于33摄氏度受抑制。气温主要影响病菌潜孕期的长短,在22摄氏度时潜孕期为13天24摄氏度时为8天;26-30摄氏度时为3天。雨水和温度对病菌的传播、侵染、增殖、蔓延关系密切。湿温多雨和日照不足利于发病,而暴雨、洪涝、台风则利于病菌传播和侵入,极易引起暴发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同时气温偏低(20-22摄氏度)如遇高湿,也有流行的可能,而气候干燥,相对温度低于86%时则不利于病害发生。

4.3栽培管理

在日常生产当中,不合理的栽培管理也能致使白叶枯病发生,其中以施肥和灌溉影响最大,一是偏施氮肥。目前群众在生产上普遍大超量施用氮肥,误认为越多越好,就导致稻苗猛长、促长,而消弱了水稻的抗病性,易发病;二是过量灌水,群众灌水不科学,长时间深灌不排,导致土壤湿度增大,氧化作用差,有利于病菌的传播侵入,降低植株抗性;三是不时常换种,生产实践证明,同一地区常年种植同一品种,会使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发生变异,而逐年丧失了抗病性,而容易发病,称杆乡就多年单一地种植;‘汕优63这一品种,致使每年都有不同的病害发生;四是不合理密植,种植过密无科学规格,导致田间植株群体过大、拥挤、通风透光不良而易发病;五是不重视种植消毒,种子带菌易发病;六是对带病的稻草、稻桩及杂草处理不当,有利于病菌潜育,有利于病害发生。

5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上述的致病因素,抓好白叶枯病的防治,是我们了解认识的最终目的。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5.1加强种子的检疫工作

种子的长距离调运是病区扩展的主要原因,在侵病区与无病区调运种子必须严格检疫,以控制病害的传播与蔓延。

5.2是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的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农业生产上经济有效的生产措施。称杆乡常年选用‘汕优63这一品种。由于种植时间过长,该品种已逐年丧失抗性,年年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各种病害。在今后的水稻生产中要倡导群众逐步淘汰这一品种,多选用Ⅱ优63、岗优12、半山粳稻、优质稻等高抗系列品种,减少病害发生。

5.3加强种子消毒处理,培育无病壮秧

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是杜绝菌源的最佳方法。目前我乡常用的是药剂消毒,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24-48小时等消毒药剂进行浸种,捞出洗净沥干后进行催芽,采用薄膜湿润或旱育进行育秧,秧田要选择无病区。同时抓好秧田期的防治,可用10%叶枯净200倍液在秧苗三叶期及移栽前2-3天喷雾1次,以达到预防的效果。

5.4调整播期,避开发病高峰期

白叶枯病的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水稻孕穗或破口期。在生产上要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结合品种的生育特性,调整播期,避开发病高峰期。

5.5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减少病害发生

实践证明,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即可改善生长环境,又可防病达到高产。一是合理密植,采用55寸等行距或47.8寸宽窄行规格化条栽;二是科学施肥,按照‘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施肥的施肥原则进行配方施肥、氮、磷、钾配合,一般比例为1;0.3;0.5。三是科学管水。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采取‘浅水勤灌、露田壮蘖、适时晒田的原则进行合理排灌;四是及时处理病稻草、稻桩。对带病的稻草、稻桩要进行烧毁或药剂处理,消灭潜育菌原。五是实行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術因品种间的差异,个体不同,感病率不一样,也可以抑制病菌的发生和蔓延。

5.6强化预测预报工作,掌握发展趋势

加强病害的预测预报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根据白叶枯病的发生规律,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合的预测方法,对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流行进行预测,做到有的放矢,治理有效。

5.7药剂防治,封锁病害流行

使用药剂是最终的防治手段,用药应根据田间病情调查及预测趋势,重点在于秧苗期喷药保护和大田期发病中心,常用药剂有;

5.7.1叶枯宁(川化018)

长效(10天)保护,内吸性药剂,有25%可湿性粉剂和15%的胶悬剂两种,秧田期亩用100-125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1-2次,大田期亩用150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2-3次,能预防白叶枯病扩展。

5.7.2叶枯净(杀枯净)

为保护性杀菌剂,苗期亩用10%叶枯净130克可湿性粉剂兑水70-80公斤喷雾1-2次,大田期亩用250克悬胶剂兑水70-80公斤喷雾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有机磷要混用会加重药性,花期最好慎用。

5.7.3叶枯灵(渝-7802)

对调萎型白叶枯病防治有效,兼具有保护和内吸作用,亩用25%可湿性粉剂175-200克兑水70-80公斤喷雾2-3次。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病原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