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之浅议

2016-10-21杨福菊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资管理现状成效

杨福菊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全面深化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管好用好集体资金,保护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集体资源的合法、有序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笔者通过深入部分村组,调查了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资”管理现状 成效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22—01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属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目前,全县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并实现了向产权交易拓展的目标。

1管理现状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是滇、桂、黔三省的结合部,国土面积为3018平方公里,下辖153个村(居)民委员会,农业人口52.24万人。2012年全面开展“三资”管理工作,截止2015年末已实现全县13个乡(镇、街道)的153个村(居)民委会以及1230个村组实现电算化网络平台服务,代管资金余额达7089万元,资产管理总额达22205万元,资源总面积达260万亩。

2取得的成效

2.1摸清了集体家底

通过清理,全面摸清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存量分布,经营运作现状,建立起了村组经济合同登记备案制和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合同租赁公开竞价机制.规范了经济合同管理,建立村组集体“三务”公开栏,为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2规范了管理,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实行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使会计核算、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等财务行为有章可循。集体资产“跑”、“冒”、“滴”、“漏”和闲置现象明显减少,保值增值和良性积累机制逐步建立,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盘活了大量集体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缓解了农村公共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

2.3健全了制度,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

通过开展“三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了《农村集体现金支取及银行转账支付管理流程》、《农村集体财务开支审批流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流程》等工作规范,使工作程序更加明确。群众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如何管理、使用、处置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各村(居)委会工作更加透明。

2.4发扬了民主,维护了社会稳定

通过清理和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把村级经济运营全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达到村(组)“账单”清楚、干部清白公正做事的目的,群众对干部从疑虑、不信任到理解、支持,既提高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又有力促进了农村基层的和谐稳定。

3存在问题

3.1收入不入账和体外循环现象突出

村(居)民委员会大部分都将所有收支纳入“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管理,但仍有个别村(组)存在收入不入账、体外循环的现象。有的村只将部分收入入账,其它资金则由村干部自行管理,特别是机动地发包收入、房屋出租收入、部分上级补助资金等,由村集体自行管理,形成了体外循环、账外账,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3.2报销不使用正规票据,手续不规范

按照有关规定,村级支出必须要有正规有效的可报销支出票据。但有的无正式发票,不使用上级规定的规范票据,而是用白条下账,更无任何附件。同时由于对误工补助标准、接待标准、工资、福利及责任制考核奖的发放等没有统一规定,代管中心对其支出无法进行核销,且存在审批手续不规范现象,有的票据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证明人;个别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签字栏出现代签或不签等现象。

3.3監督委员会不理财、难理财,形同虚设

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不健全,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个人私章由村(居)委员会书记或者报账员保管,村干部自己花钱自己审查、直接盖章,致使村(局务监督委员会不理财、难理财,形同虚设。

3.4执行制度不严格

3.4.1以支代收。部分村干部将自己所收取的村集体收入自行开支,年终用白条或发票抵扣。村集体与农户的内部经济来往,不通过现金,而直接进行内部抵销,坐收坐支现象较为严重。

3.4.2账款一人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账款分管。但是有的村不将收入上交代管中心,领导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的收支,包办代管。

3.5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

部分村财务公开不及时,公开内容不全面,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的现象。能见“阳光”的事情就公开,见不得“阳光”的事情就不公开或者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村里“小金库”的收支和账外账的情况从来不公开,千方百计躲避上级检查和群众监督,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3.6会计队伍不稳定

3.6.1每逢村“两委”换届,报账员也跟着换届,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

3.6.2在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干部报酬低,年轻人又不愿意担任村集体干部,致使会计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3.6.3乡(镇、街道)代理服务中心的会计、出纳经常出现调走、外借现象,财务人员变换太频繁,严重阻碍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7“三资”管理难度大

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4对策和建议

4.1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完善“三资”管理制度

4.1.1健全委托代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严格“村财村用乡监管”制度。将村级所有收支(包含上级下拨各种款项)纳入“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管理,坚决杜绝收入不入账、体外循环现象。

4.1.2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理财制度。各村财务审批人员及监督委员会、监督小组成员按照规定日期到乡(镇、街道)“三资”管理中心,在乡(镇、街道)经管站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下,集中审核上月收支票据,然后进行监督审核入账。这样做,工作量虽然比以前大了一些,但避免了村级记账的暗箱操作,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保证村级民主理财的质量。

4.1.3严格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决策公开。把推行决策听证制度作为决策公开的重要举措;实行重大事项公开,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重点疾行财务逐项逐笔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针对村级财务运行状况,特别是收入不入账、体外循环等现象,适时开展清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予以严厉查处。

4.1.4实行村级重大事项审批备案制度。严格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必须经过“四议一审”,即村干部动议、村“两委”会议合议、党员大会复议、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审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五个步骤。对违反规定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2健全监督体系,推进权力公开

民主决策是权力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民主决策过程,对农村土地租赁承包、企业改制、集体资产处置以及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建设承包等重大事项,坚持按照“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告、结果公示”的“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集体决策。形成“以制度治村,按程序办事”的民主决策模式,使农村两委的决策更加科学,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凡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实施承包、租赁、出让等开发利用,未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一律要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招标、拍卖,规范交易行为,堵死各种交易漏洞。

4.3强化农经职能,增强监管力度

由于长期以来农经机构受体制不顺因素制约,尽管县、乡农经部门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难以发挥出村级财务监管作用,建议尽快理顺农经体制,强化农经职能建设,确保其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特别是在财务违纪和审计监督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明确农经部门的执法地位,形成有权威的行政监管体系。

4.4严肃纪律,查处农村“三资”违纪案件

4.4.1严肃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着重查处以权谋私、私分、挪用、侵吞涉农的各项补贴补助的案件,严肃查处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违纪案件。

4.4.2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包庇、隐瞒,或者有案不报、有案不查、执纪不严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通过查处案件,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遵纪守法,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本质是民主,监管是手段,关键是机制,宗旨是效益。要不断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规范管理,强化监督,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管理體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三资管理现状成效
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塑胶跑道中TDI的检测方法及管理现状
论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方向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研究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推进阳光财务——嘉兴市农村三资管理主要做法
2014年我国认定150个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