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吟低唱中的古建筑

2016-10-21周凡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庙宇戏台

摘 要:清朝古城,蕴含着不朽的建筑之美。历史悠久的太原青龙镇,保留有庙宇、戏台、民居等古典建筑,这些文物古迹承载着戏曲源远流长的情怀,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青龙镇商业的兴衰弹指一挥间,许多戏台因年久失修或者战乱损毁,遭到不同程度的毁灭,有些已经荡然无存。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于遗迹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此次调查以太原青龙镇现存较好的龙王庙及其戏台为主,配合资料信息和采访问询进行分析了解,希望不再痛惜古代遗存建筑。

关键词:太原青龙镇;庙宇;戏台

幽幽古镇桃源外,青龙蛰伏待苏醒。陈台旧庙映晨曦,低吟浅唱绕指柔。时间从来不愿放慢脚步,驻足观看生命长河中灵动的一抹风景,流转的岁岁年年,积淀着南腔北调荡气回肠的韵味。往事的烟云渐渐随风散去,不灭的中华之情轻叩着尘封的历史,那残留的沧桑痕迹,引得千年一叹。一砖一瓦,一唱一词,远处残损的神庙传来无奈的惋惜,昔日光彩的戏台拂袖远去。当辉煌过后尽显落莫,人们似乎选择遗忘文明,如今重描色彩,意气风发,绚丽的民族风韵终回归本根源流。

龙城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省会,古称“晋阳”,是历代北部边防重镇,阳曲县位于太原市东北方向。隋朝记载:“文帝自以姓杨,恶‘阳曲之号,故改名焉”,谓之“阳直”,直到公元624年女皇武则天时重新命名为“阳曲”。青龙镇坐落在阳曲县侯村乡,“由南到北分布于长约5华里的沟川里,两侧梁峁纵横”,旧名青蒿嘴,是当时东北路七铺中客商歇脚的集镇之一。据文昌宫的王道长说,古镇中的建筑按照一华里一阁划分,形成五阁七庙的分布格局,神似一条青龙盘踞于此,川流不息的杨兴河穿村落而过,整体呈现神龙饮水的模样(图1),是一个充满灵气的风水宝地。据说,村中曾存在两块雕龙巨石,每逢下雨神龙显灵,遨游于村落上方的天际,另有一口能够照到五台山铜佛爷的水缸,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不幸的是抗战期间被日军掳走。原先的青龙镇商铺林立,益寿堂药店、永和堂、酒楼、客栈等应有尽有,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过往客商的需求(图2)。镇子中的某氏家族可谓是一方富甲,相传很久之前,镇子上一户人家举办婚礼,当天来了一位穿素衣的陌生人,主家见了不甚生气,但是考虑到大喜之日,没有计较反而留下客人。饭后,这位不速之客又要睡在新房,好心的主家再次收留。第二天一早,这位着素衣的“白人”变成了巨大的白银,从此他们将“忍”中谦和作为人生信条,过着祖辈富裕无忧的生活,这就是王氏家族发家致富的起源。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青龙镇的商业枢纽地位逐渐弱化,但是尚存的神庙、戏台依然诉说着往日的风起云涌。

龙王庙位于千佛阁城门外以北,与文昌宫东西并肩而立,巍然雄伟,素有“东文西武”之称。龙王庙坐北朝南,为二进深神庙。庙内建筑物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现存过厅、廊、正殿、东西配殿、戏台等建筑,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重修龙王庙记》载:“政庞赋扰弗辍焉。岁终而榱桷垣墉,丹碧黝垩,焕然一新矣”。2011年12月31日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新修缮后的龙王庙(图3),山门为硬山顶建筑,灰脊灰瓦,正脊上雕刻宝相花纹,两端装饰有望兽,垂脊上安装垂兽,防止瓦件下滑。檐檩下无斗拱承接,平板枋和额枋上描绘二龙戏珠、宝相花纹。墀头部分叠涩明显,廊墙处雕刻有菱形格灯笼。山门共面阔三间,由10根柱子支撑,其中檐柱8根,金柱2根,柱础均为有鼓钉的竹纹鼓镜石,檐柱上悬挂有著名书画家翟德年先生敬献的对联一副,内容为:饮杨兴水囤粟藏珠,盤青蒿咀行云布雨。门楣正上方悬挂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龙王庙”牌匾,匾后会有彩色山水画四幅,两侧墙垣各装饰有六边形景窗一扇。庙门前台基上铺有龙兽团形砖雕。

入头进院落(图4),东、西两廊为硬山顶四柱结构,柱础均为有鼓钉的鼓镜石,正脊两端装饰有望兽,垂脊施有垂兽,设有坐凳栏杆。建筑物中心线上是卷棚硬山顶过厅三间,五檩无廊抬梁式建筑,上施脊瓜柱,承接脊檩。过殿台基为砖石所砌,施独踏,共设12根柱子,其中前后檐柱共8根,金柱4根,柱础均为覆盆柱础。垂脊上安有垂兽,檐枋下设有平板枋和额枋,二者之间用梁头承接。过厅在檐柱位置开门窗,左右有槛窗一扇,明间为六抹格扇门四扇。殿内的槛墙下有四尊小型神像,左右山墙设有吉门,现已封死,东侧立有石碑一尊(图5),记录了“东有文昌宫以造士也,西有龙王庙以重农业”的两庙对峙格局,现龙王庙于“乙亥岁公议重修捐资兴事自四月经始至五月告竣”。

二进院落(图6),东、西配殿各五间,屋顶为硬山顶,正脊两端装饰有望兽,垂脊施有垂兽。正殿前设一方石制供桌,上雕五尊形态各异的“福禄寿”人物,题“嘉庆六年(1801)七月二十六日”。正殿内供奉五龙神像,为硬山顶前出廊建筑。屋顶由蓝色琉璃瓦和灰色筒瓦相间而成,正中脊刹和两端正吻采用黄蓝琉璃制成,脊刹由左大象驮瓶、中宝阁一座、右神兽驼瓶组成,象征事事吉祥如意,屋顶的琉璃构件和垂兽均保存完好。正殿内梁架为五架梁前单步梁结构(图7),五架梁上彩绘二龙戏珠图,三架梁上彩绘风景图,其上设脊瓜柱、叉手和角背,增加承接脊檩的稳定性。正殿台基由砖石所砌,前施垂带踏跺。面阔三间,金柱和檐柱间设单步梁,梁上绘制卷草彩图,檐柱柱头上施彩绘双龙额枋、花牙子通雀替。殿檐下施斗口跳形制的斗栱七攒,平身科各间一攒,柱头科四攒,耍头为蚂蚱头状。正殿于金柱位置施以直棂窗各四扇,六抹格扇门四扇,门楣之上悬挂郭振有于甲午年亲题“承帝济民”的牌匾。

龙王庙戏台坐北朝南(图8),与龙王面相对而望,为硬山卷棚顶,灰脊灰瓦,四角垂兽尚存。内部结构为五架梁前单步梁,其木质梁架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三架梁和五架梁之间由坨墩承接,中柱支撑后脊檩,前脊檩由三架梁上脊瓜柱支撑,五架梁上题有“清同治八年(1869)岁次已巳仲夏之用重建”的字迹。砖石所砌的台基长8.65米,高1.03米。面阔三间,明间面阔较大为3.85米,次间面阔为1.60米,通面阔7.35米,前进深4.68米,后进深2.41米。戏台檐柱四根,高2.89米,鼓镜柱础高0.11米,左右留有卯痕。金柱两根,高3.27米,覆盆柱础高0.08米,檐柱到金柱距离1.70米,金柱到中柱距离2.43米。檐柱柱头上施平板枋、额枋,檐下共斗栱七攒,均为斗口跳,平身科各间一攒,柱头科四攒,耍头雕为龙头状,施雕花翼栱,其上刻有花草、八宝等图案。戏台后部有屏门隔断,其上安置櫼子欄杆,中间断扇宽2.53米,其走马板上题“神听和平”四个大字,隔扇两边的场门,各宽2.22米,门额题字“镜花”“水月”。前侧戏台三面新建石制栏杆,望柱高1.24米,右侧如意踏跺亦是新建。在戏台的后墙上还设有两个雕花圆窗(图9),保证流畅通风的同时,也增加了戏曲音效的效果,每逢农历六月十八,村民们就会请当地的戏曲艺人在此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三、结语

繁华落尽的古镇,依旧留存着往日的喧嚣与兴旺,那从砖缝中流淌出的独具匠心之美,是时间都无法抹去的璀璨光亮,即便披上历史的沧桑,骨子里对于民族的热爱仍是永远的誓言。庞大的王氏家族不再是一方富甲,青龙镇也成为都市中静谧的村落,或许只有你真正走进它,才能静静聆听到戏角儿们登场时的阵阵掌声。

参考文献:

[1]梁四宝.明清时期太原周边市镇及其与太原的经济联系[C].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牛白琳.清时期晋商推动的太原府庭院与祠堂剧场[J].山西: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

[3]牛白琳.明清时期太原府剧场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吴娟.阳曲县古戏台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周凡,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庙宇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狸猫戏台
山西古戏台掠影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
以庙宇为空间的华北乡村权力运作
———姚春敏博士《清代华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织》一书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