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困境评析

2016-10-21张亚婷

张亚婷

摘 要:国内大部分社会工作机构是在政府扶持下自上而下成立的,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目前许多社工机构对政府资源存在过度依赖现状,这对社工机构的良性发展造成制约。笔者以资源依赖理论为视角,分析发现苏州市Z社工作机构存在个案工作开展资源不足、政府行政化管理渗透、机构目标偏离等困境,这些困境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关键词:资源依赖;购买服务;社会工作机构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28-2

0 引言

中国正处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社会问题大量涌现,政府管理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拓展社会服务方式。政府主办社会组织的孵化工作,对成立社会组织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与岗位。这种自上而下的扶持方式,一方面卓有成效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组织的成长方式缺乏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过度依赖政府的资源提供,对它们后续的发展带来阻碍。

1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自给自足,都必须与环境交换以获得生存”。社会工作机构的外部资源主要是政府资源:首先,政府掌握制定影响社工机构发展的政策的权利,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发展环境等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决定;其次,目前社會工作机构运行项目主要是由政府购买,由政府提供资金来维持机构的运作;第三,政府对机构的控制能力过于强,其行政化的工作手法已经影响到社工机构工作的开展。

2 Z社工机构的资源依赖现状及其发展困境

Z社会工作机构是苏州市较早发展起来的社工机构,是经由民政部门注册的4级社会组织,在江苏省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知名度。Z机构的服务主要面向来苏的外来儿童,在外来打工家庭、子弟工小学、外来人口聚集社区开展工作。Z机构与苏州市救助站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其所接手的个案全部是救助站转介而来,个案开展的经费由救助站提供并接受救助站监督;Z机构在子弟工小学和社区开展的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主要是来自政府的公开招标,项目经费来自政府的项目拨款。

2.1 个案工作开展资源不足

Z机构开展个案活动的经费全部来自救助站的供给,每位个案的开展经费是有限而固定的,个案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经常受经费的限制,难以以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案主。

案例一:小周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父母在苏州某区夜市摆摊,父母工作繁忙,对小周关心较少,母亲时常打骂小周,母子间关系很差,小周有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社工认为,让小周与其母亲一起加入亲子小组有利于母子关系的缓和,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增进感情、学习亲子互动的经验,掌握控制情绪与沟通的技巧。但是,目前苏州并没有这样现成的亲子小组,而社工筹办小组活动则困难重重: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救助站提供的经费较低,成立小组需要宣传招募,开展活动需要物资、场地,交通费用等等,这在有限的经费面前都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来说,每个个案经费只能允许社工对案主家庭进行一个长时间的访谈跟进,此外带案主参加机构在学校或者社区的开展的活动。所以,即使社工认为小组能够很好帮助到案主,也难以应用。

2.2 政府行政化工作手段的干扰

Z机构的直接管辖单位是苏州市民政局,其工作开展常常需要民政局的相关支持,所以,与民政局的关系对机构的生存发展很重要。然而,民政局不可避免的行政化工作色彩与社工机构的管理模式并不切合,机构不得不做出让步。这种妥协使机构陷入尴尬之中。

案例二:从2016年开始,苏州市民政部门开展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活动,主要是派遣社区干部进入专业的社工机构实习,目的在于提升本土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这本是一件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好事,但是真正运行起来确是麻烦不断。一方面,社区干部是接到上级命令来机构实习的,他们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并不了解,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学习些什么;另一方面,机构其实对这些实习干部并不欢迎。按照规定,机构需要接收3名社区干部,每位社区干部每周来机构实习一天,专业社会工作需要很大的连续性,每周一天的时间安排使机构无法给他们安排任何工作。但是机构为了迎合上级安排,必须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这种强制性的行政化举措,最终使这件事情变为了“走形式”,社区干部来到机构多数为喝茶聊天,影响机构工作氛围。

2.3 为获取资源,机构目标偏离

Z机构将其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外来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在机构成立之初的几年内,Z机构确实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包括为处于困境中的外来儿童及家庭做个案辅导;与苏州多个外来子弟工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培养适应性与拓展性的小组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在外来人口聚集的社区开办周末儿童看护课堂等等。但后期机构在这一方面却再没什么进展。机构负责人表示,随着机构运行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增多,机构开销也越来越大,为了维持机构运行,他们不得不去接手一些利益较大的项目,哪怕这些项目与机构目标不符合。

案例三:负责人表示,目前机构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作为运营伙伴,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发展提供指导、建议。其实机构对这一方面并没有经验,对方组织选择Z机构的大部分原因是Z机构在苏州具有较高的知名度,Z机构接手该项目是因为可以获得的较为丰厚的资金。机构内社工表示,近些年来,机构运营的许多项目都已经偏离了机构目标,在不擅长的领域工作常常使他们感到疲惫与迷茫。

3 促进社会工作机构良性发展的建议

Z社工机构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自上而下的成立方式决定了资源依赖现象的存在,目前,许多社工机构都面临和Z机构相同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需要政府和机构双方长期的共同努力。

3.1 改进政府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机制

目前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管理包含准入、监督、评估、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些有力促进了大量社工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但资源依赖现状带来的困境使我们有必要对政府的管理机制进行反思,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工机构的良性发展,政府管理应作出调整:第一,明确政府与社工机构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进政府管理体制的重点是强调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在宏观上制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化评估机制。减少政府对社工机构规模、服务和发展规划的干预,避免机构的行政化。政府應当给予社工机构更多的自主性,这既有利于增强机构能力,缓解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拓展机构的发展空间,又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第二,创新政策管理,鼓励社工机构的多向合作。目前,社工机构主要的运行项目与资金都来自于政府对机构服务的购买,来源单一是造成过度依赖化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当创新政策,大力倡导社工机构与社企业、基金会等其他方的合作,这样能从根本上减少社工机构对政府的过分依赖。

3.2 机构建设

社工机构必须转变目前的被动地位,主动从自身做出调整,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使自身获得丰富稳定的支持来源,着眼于长远发展。

第一,社工机构可以开拓公益性筹资渠道。这需要机构加强自身的建设,扩大宣传,树立机构的良好形象,此外还需主动策划社会需要的、切实可行的社会服务方案,主动向社会各方建立联系、争取资源。第二,定位服务方向,创新专业服务,打造机构品牌。近些年来,Z机构为了获得资金支持,接手的项目逐渐失去了其针对性,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促进发展,这是一个重大错误。社工机构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将精力放在提高创新服务能力之上,充分发挥机构与社工的特长。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创办出自身的服务特色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社工机构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现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由中国社工机构自上而下的成长方式决定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政府和社工机构都应当积极做出改变,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负担,也能促进社工机构的良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马迎贤.非营利组织理事会:一个资源依赖视角的解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2] 李汉林,李路路.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