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6-10-21李沛霖宋奇伦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李沛霖 宋奇伦

[摘 要] 总结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即阶段性)为防治水稻赤枯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赤枯病发生特点 发生原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55-01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水稻生理性病害,俗称“坐蔸”,常在分蘖期发生,造成水稻减产30%以上,乃至绝收。2013年、2015年5—6月由于低温寡日照天气的影响,泸县逾1900h㎡水稻发生赤枯病,对泸县水稻生产影响严重。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症状

由于秧苗素质差,或者稻株体内缺钾,导致叶片产生大小不等呈赤褐色铁锈状的斑点,严重时会聚合,成为斑块或条状斑;下部老叶尖端最早出现斑点,以后逐渐从叶脉往下扩展,变为赤褐色,直至整片叶枯死;严重者远望似“火烧状”,全株仅几片新叶为绿色。

1.2 发生规律

水稻赤枯病最易发生田块是冷浸田、下湿田、房屋周边的毒烂、锈田、粘性重的瘦田、红、绿浮萍田、眼子菜田等。综合原因:

一是水分的影响。一般浅水灌的田块发病轻,深水灌的田块发病重;跑水漏水田块无病,渗透性差、无排水、长期深水淹灌的下湿田、冷浸田发病重。二是肥料的影响。返青肥氮肥施用量高的田块发病重,施用最低的田块发病轻,未施氮肥的田块发病最轻。施有机肥的田块发病很轻。施钾肥、锌肥的田块发病也较轻。三是土壤的影响。发病田块的根层土壤颜色为黑色,特别是锈烂、毒田发生较重,并有沤臭的气味。一般土壤通透性差、含有机质较少、低洼冷凉的田块发病较重。四是温度的影响。插秧后气温较低的年份(包括红、绿浮萍长满的田块),易发病;气温较高的年份,少发病。由于地下井水温度较低,井灌田发病情况较河水灌田加重。待提高气温、水温、土温后,可明显缓解该病的病情。

2 发生原因

2.1 土壤因素

一是土壤缺钾田。以浅薄砂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水田多发,主要是因为土壤本身的有效钾含量低,无法满足水稻的生长发育需要。发病始期为水稻栽后14d左右,稻根呈黄褐色或暗褐色、短而细,根表皮层呈透明水渍状,根毛易脱落且较少为典型症状。二是冷水田。由于田间长期有地下水流出,降低土壤温度,土壤养分流失,秧苗根须不下扎,不长新须,导致秧苗长势差甚至死苗。三是深脚烂泥田。以深泥脚田、长期灌深水、通气不良和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比较多发,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含大量的二价铁、硫化氢等还原性化学物质毒害稻根。四是多年免耕且秸杆还田后未全田撒开、腐熟不彻底、土壤板结田块。多发生在秧苗移栽后15d左右,随着上年收获的路线根须开始变黑且有臭味,造成全田秧苗高矮不整齐、严重时造成烂根死苗,导致减产。这种田随着农村耕牛的逐年减少,机械化程度低而增多。五是屋基大肥田。主要发生在农户集中居住的地方,生活用水长期流进田里,造成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破坏了稻株根系正常的生理机能。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機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害物质,还原性差,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2.2 低温诱发型

该类型主要在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低温天气或梅雨季节发生,或浮萍长满的田块,阳光不能直射,造成稻株地下水温低。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长期低温阴雨,对水稻的发根及吸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低温条件下,植株上部老叶一开始为黄绿色或淡褐色,随后稻根软绵、弹性差、白根少而细,为发病的典型症状;嫩叶一开始颜色变为淡黄色,叶片上尤其是叶尖部出现褐色针尖状小点。一般在稻田长期积水、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等情况下,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总之:水稻赤枯病发生对于缺素型、中毒型、灾害低温诱发型为主。

3 防治措施

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分类防治。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对土质差的地块进行调换客土,并种植好绿肥,增加厩肥、土杂肥等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量。深脚烂泥田、下湿田采取半旱式栽培,秧苗栽插在垄近水面,以提高地温防坐蔸。秸秆还田的田块,确保在插秧前10d完成翻耕工作,撒施生石灰750kg/ h㎡;或者用沤制过的绿肥或秸秆还田。培育壮秧,采用旱育秧,适时栽秧,加强田间管理,实行浅水勤灌,提高田间排灌系统标准,减少水、肥渗漏,适时搁田和追肥。如果发酵田块施用的有机质过多,则要及时排水,施石灰后耘稻露田、晒田。缺钾田块,则要补施钾肥,适施速效氮肥。低温阴雨期间,将温度较低的雨水及时排出,引入温度较高的河水。已发生坐蔸下涝的田块,应及时搁田,并追施氮肥、钾肥,同时用草木灰和石灰按3:1比例的混合粉450kg/ h㎡撒施,随后薅秧,全田薅踩,增加稻田通透性,提高活性。也可喷施1%氯化钾液或0.2%磷酸二氢钾液。兑水60kg/亩喷施,发病严重的田块可用复合锌肥45—75kg/ h㎡混泥土750-900kg/ h㎡撒施并伴随薅秧,再用15%三唑酮1.5kg/ h㎡+绿芬威2号750g/ h㎡对水750kg喷雾,严重的田块每7-10d喷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闫泗云,程大勇,张伟.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3(11):32-33.

[2]陈运宝.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4):83.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浅谈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
葡萄白粉病在吐鲁番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