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6-10-21邹平

云南教育·视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供给教育

邹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同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高教育的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有必要研究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竞争力增强,获得发展的机会增多。客观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同的人群由于历史、环境、社会发育、认知水平、经济能力、偏好、价值认同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供给应当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教育需求。

教育供给往往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布局、劳动力状况和人力资本发展需求、国家及地方经济实力、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的单位成本、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的影响。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实力与教育供给成本成正比。同时,教育单位成本又受到师资状况、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等的影响。所以,研究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考虑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

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实现均衡是理想状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难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供求不均衡的矛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将长期存在且比较尖锐,必须努力解决。教育供求矛盾调节往往涉及对总量和结构等的调节。

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云南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中国的实际看,现有劳动力的素质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可以生产出更精细、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人民的生活质量将更好。

2.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要求。增加教育投入,才可能改变我国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办学条件,有效供给教育服务,最终实现“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目标。

3.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社会进步加快,有利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二)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问题为导向

目前,云南教育发展突出表现为教育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等,所以,要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云南教育供给与需求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动态平衡、长期均衡和高水平均衡跃升。从云南教育发展的实际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部分地方教育优质资源稀缺明显,择校问题突出。幼儿园的数量明显不足,公办幼儿园不到幼儿园总量的一半,人民群众选择公办幼儿园困难;普惠性幼儿园少,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不高,双语教育发展滞后。优质初中、普通高中数量少,择校难。云南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尤其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2015年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才9个,占全省县数的7%,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44.5%。同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突出,教学设备用具配备不齐,初中“大班额”现象突出。中职学校和中专少且办学条件相当部分不达标,高职高专学校较少且规模小。特殊教育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缺乏一批区域高水平大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极不适应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所提供的服务难以适应不同人群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近3年达不到法定要求。贫困地区学生和劳动力缺少必要的机会和条件完成职业学习和培训。

2.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够

从云南全省看,各级各类教育间还不协调,结构不合理,普通高中区域间差距大,一些地方的普职发展失衡,如昭通仅为1∶0.2;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规模、质量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相匹配。针对不同人群的教育供给不足,部分地区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教育问题还十分突出。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云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应用性学科专业无法适应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教师队伍学历、年龄、知识、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执教能力有待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教育信息资源不足。

3.教育供给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

云南部分地区、学校还未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以分数评价学生,教育内容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难以满足不同群体接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没有生气。缺乏丰富、多元、可供选择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人民接受教育的选择性需求,如相当部分州(市)的普通高中的选修课较少甚至没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水平有待提高。

4.教育供给环境亟待改善,“三风”建设还须加强

云南教育有效供给的制度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总体上看,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机制、人才供给机制、考核和退出机制、奖惩机制。农村中小学的自然条件、校园美化和文体设施等客观实在物构成的物质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还须加强。

三、加快推进云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方式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

从云南实际看,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当前还是主要矛盾,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同时,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云南教育的供给能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应尽最大努力增加各种、不同层级的教育供给,以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地消费需求。

1.推进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实施第二、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公办幼儿园规模,实施学前教育“一村一幼”工程,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快发展民办幼儿园,增加优质学前教育供给,加快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幼儿教师队伍,提高保教质量和水平,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心智。

2.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区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以入学问题,实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使现有城乡中小学的条件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供给。继续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

3.推进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因地制宜办好乡村高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分类指导建设一批特色高中,鼓励普通高中合理定位,成立区域内发展共同体,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供给。

4.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实行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畅通中高职衔接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升通道,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及创业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实现劳动力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匹配。

5.深化高校供给侧改革。在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解决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各自发展定位,避免资源配置重复和高校同质化,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及国门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使云南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云南省委、省政府所确定的经济发展“两型”“三化”和8个重点产业相适应,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6.增强对特殊受教育群体和特殊地区的教育供给。继续增加残疾少年儿童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在迪庆、怒江、镇彝威革命老区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逐步在9个“直过民族”聚居地区实施14年免费教育。加强教育精准脱贫,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和教育扶贫全覆盖,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学会一项致富技能,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和就业安民。

(二)确保合理的教育供给结构

教育的配置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变化及需求,政府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调节教育供给结构。

1.制订合理的招生计划,盘活存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有机衔接和同级教育内的合理结构。实行价格机制,试行差别学费或放开收费,增加教育的选择性。

2.建立公平公正、公民办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3.创新教育新模式。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创新民办教育新模式、新组织、新业态,如大力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班、品牌民办学校、普惠性幼儿园等,增加优质新型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选择。

4.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开展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引进国外、境外一流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来滇合作办学设立分校。鼓励举办国际高中、国际幼儿园。

5.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习者的满意度。

6.建立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落后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供给质量

教育供给不但要考虑资源的总量、结构,还应当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公平原则,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办好云南开放大学,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畅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通道。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人才系统培养观念,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侧重普通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中外办学机构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尤其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细化培养方案。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认真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托省内外师范院校,积极推进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重点补充学前教育、小学全科、初中一专多能、民汉双语、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如杰出青年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使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层级有明显提升,为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奠定必要的人才基础。

5.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云南实际的普通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依据标准落实教育资源配置。

(四)改善供给方式和供给环境

1.优化供给方式。要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教育服务供给。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促使其提供可选择、有质量的服务。要鼓励和倡导志愿者服务。要通过自助组织、社区组织提供多样教育服务。

2.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高品质、有特色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净化教育发展生态。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定、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各种条件集成,为教育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进依法治教。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在中小学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加强班主任工作。要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质量的优劣应当由社会评价来完成,通过评价结果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学校的办学行为。因此,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1.完善教育公共治理。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把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作为简政放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应由州(市)、县(市、区)和学校行使的审批权及时下放,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确需保留的项目,进一步规范简化审批流程,让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同时使办学者能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

2.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继续深化现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涉及教育发展和质量内外部因素的省级评价办法。根据对不同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形成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发现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

3.加强社会监督,培育社会第三方机构。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有序参与质量监测和督导,定期发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相关学术组织的教育质量报告。

4.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制定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以章程为统领理顺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

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是长期的。要通过艰苦努力和有效的工作,不能期望马上解决,但一定要规划到位,逐步实施。云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创新体制机制,敢于直面问题,宏微观管理到位,政策明晰,措施有力,其目标任务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系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供给教育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不要把供给侧改革看简单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