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随路远

2016-10-21郑昊

户外探险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青藏线纳木错房车

郑昊

“不管有多远,不顾一切飞去你身边。脚下的路有多远,心就跟随你多远”,如今,每每放起这首名叫《心随路远》的歌,那年夏天随房车游走青藏线的情景就回到了眼前。

亲临青藏线,并用车轮全程丈量这条通向雪域圣地的公路,是很多初次进藏旅人的首选。对我来说进藏已非首次,但自驾房车长途跋涉,踏上世界第三极于我还是头一遭。因此在那年夏天,当这样一个机会来临,我便欣然应下,并在心中暗爽:看来传说中有房有车有自由的完美生活,就在眼前了。

真正出发是在7月下旬,在这趟名为“艾威房车西藏行”活动前,房车旅行于我来说,只是种听上去很有趣但从未有过的陌生体验。我对房车的认知,也仅限于每年北京房车展上的走马观花以及可辨清自行式和拖挂式房车的水平。于是直到到达青海西宁的出发当日,在和房车车队朋友们一番攀谈过后,我才搞清,出于安全考虑,在车队正常行驶过程中,原则上被拖挂房车内是不能有人员逗留的——原本想象中的车行青藏线时人还可以陷在房车舱的沙发上闲在看书的念想瞬间土崩瓦解了,而令人始料未及的状况还在后面。

青海湖边的窘迫:房车旅行苦与乐

其实房车旅行同其他各种出行方式一样,也有自己的苦与乐,在西宁出发后的第一站落脚地青海湖边,我们就遭遇了此行的第一次挫败。由于对高海拔带来的问题估计不足,我们此行使用的拖挂式房车并未配备额外的蓄电池,而是主要依靠发电机供电。在海拔三千多米青海湖边,仅有的一台功率约3200瓦发电机似乎因“高原反应”造成功率下降,带动多台房车变得相当吃力。

而房车上大部分要仰赖电力供应才能正常工作的功能系统在缺电情况下自然难以为继,再加上车上的燃气灶也因高海拔无法成功点火,按时吃一顿热乎的晚饭转眼间从理所当然变成了遥不可及。

无奈之下,简短商议后,大家便张罗着开始动手在湖边一块荒地上刨土、挖坑、填炭、起火,准备做简易烧烤。无奈在月黑风高光照又很有限的环境中,成功升起火来并不容易,当尝试一次次以失败告终,大家的斗志和协作精神反而触底反弹般地被激发出来:一时间,拾草添柴的、搬挡风石头的……大家前前后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在虽已入夏时节,深夜却仍旧寒意逼人的青海湖畔成功烤熟了第一块食物,当伙伴将一块刚刚烤好的鸡翅递到我手上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不仅来自食物的温暖。

也正是有了第一晚这番窘迫艰难遭遇的小插曲带来的提醒,在之后的一路上,每次都提前预计出接电方案的我们没有再次因为电力供应问题而感到窘迫。在进行高原旅行时,先期为房车选配蓄电池并选装太阳能板,也成了车队伙伴们基于此经历总结出的最直接经验。

而在电力供应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房车旅行的优势也就得以充分显现。首先,就是房车带给我们的那份“带着自己家在走”的归属感,尤其是在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这段无法太过追求住宿条件的路上,不管晚上落脚何方,房车上那张虽然不算宽敞但熟悉而舒适的睡席总是能给旅途中困倦的人带来一丝安慰,对于睡觉挑床的人来说这点更为可贵。

继而,在电力供应稳定情况下,房车上的暖风系统让睡在海拔四千多米、夜晚室外温度只有零上几度环境中的我们保有了一个温暖的室内小环境,完全不用像帐篷露营那样担心被冻醒甚至患上感冒。在经历了凄风冷雨中的沱沱河大桥附近住宿点的一宿后,相信每个睡在房车上的伙伴对此都深有体会。

最后就是车上的卫浴系统可以让我们更方便、舒适地享受旅程。诚然,在高海拔尽量避免洗澡以防高反的指导思想下,少有人真正使用了房车上的淋浴系统,但能在每天睡前和起床时在车内简单洗漱一下,对于所有队员尤其是同行的几位女同胞们显然是一种很好的福利了。

可可西里:风干我的脚印,留下我的敬意

作别青海湖后,我们的房车自驾旅程继续。随着由先导车和五辆拖挂式房车组成的自驾队伍对眼前铺展开来的天路一寸寸的丈量,美景与考验也随之而来。于是,在房车有着作为“房间”温馨舒适一面的背后,奔跑在路上的它们一些相较于惯常的自驾时的不足一面也显现了出来。概括来说,其弱点主要在于旅程中的行车速度以及通过性会受到较大制约。

对于行车速度,从驾驶角度来说。尽管此行车队中不乏福特F350全尺寸皮卡、丰田坦途这样外形、动力皆彪悍的大块头儿作为拖挂式房车的牵引车,想提速完全不成问题。但毕竟身后拖挂着长度数米、净重超过一吨的房车,在应对不乏起伏颠簸、坑洼不平及偶尔出现非铺装路况的青藏公路时,适时地放慢速度和谨慎驾驶还是必须的。我们这次拖挂的长度超过七米、可供五人居住的芬特萨福(Fendt SAPHIR)560型这样的大块头儿房车就在坑洼和起伏路面遭遇了托底损坏,从而影响了车队的前进速度;而相比之下,队伍中几台身形相对小巧、定位更偏运动的芬特奔柯动律(Fendt Bianco Sportivo) 390 FH房车凭借更为紧凑的尺寸,就拥有相对更好的通过性。

就这样限于拖挂房车的制约,我们一路的车速并不快。当行程进入第四天,我们终于来到了久闻其名,如今终于得见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一词在蒙语中意为“美丽的少女”,被称为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得以较完整保存的地区之一。虽然我们这一次房车自驾青藏公路所能途经的并非这一号称“生命禁区”地带的核心区,视线所及也未见任何野生生命活跃的迹象。但幸运的是,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当地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见到了两只人工救助饲育的幼年藏羚羊。一道护栏之隔,小藏羚羊忽而好奇地打量我们,忽而低头搔痒。那份初生懵懂、对世事毫无所知的状态让眼前这些深知它们多舛命运的人类不禁感慨万千。

为纪念因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烈士杰桑·索南达杰的著名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就坐落在此。在保护站主体建筑内,有着保护站诞生过程的详细介绍——实际上,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正式诞生已是烈士牺牲后三年有余的事情了,而这一可可西里地区建站最早、名气最大保护站的成功建立还要联系到另外一名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摄影师杨欣的名字。

这位曾参与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全程漂流过长江的江河探险家,正是在听闻了索南达杰的英雄事迹后,坚定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正是杨欣通过义卖自己漂流长江经历著作《长江魂》筹款,并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最终建立的。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相惜吧。

唐古拉山口:高原公路之巅

一路走到这里,我既见识了让人叹服的徒步背包客和不畏高海拔的骑行者,也遇到过驾驶“趴赛”或保时捷跑车狂飙而过的追风一族,甚至还有驾驶着给不出准确名称的自制手扶三轮车的青藏公路朝圣者。这一次亲自丈量青藏线的我们,却幸运地将房、车、自由三者兼顾,而这一切得益于我们特殊的进藏方式——房车自驾行。一路上,勤勤恳恳行驶在青藏线上的拖挂式房车旅行者,也确实唯见我们一队,也难怪成为了一路上人们关注和拍摄的对象。

在这一行程已经过半的时候,一路摸爬滚打之后,我们也摸索出了一系列青藏线房车自驾的经验。首先,为应对青藏线高海拔给车辆带来的动力折损影响,当拖拽自重较大的拖挂式房车时,应尽量使用排量更大的SUV车辆作为牵引车——建议至少2.4升排量及以上,以保证更为轻松稳妥的驾乘体验。同时,在牵引拖挂式房车行驶中,若需超车时一定要预留出足够大的空当余量;且在车辆发动机遭遇“高原反应”时,建议使用车辆自动变速器的手动模式,通过强制降挡提升发动机转速以争取更多超车时机,快速超越。

其次,鉴于青藏公路的较特殊路况,建议携带拖挂式房车自驾青藏线的朋友们在保障成员住宿空间前提下,尽量选择尺寸相对更为紧凑的拖挂式房车,这样机动性会提升不少,也有助于避免因托底损坏给行路带来的麻烦。

经验积累了这许多,仍无法避免车队即将迎来此行海拔最高点时的兴奋和忐忑不安。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作为青藏公路格尔木出发至拉萨段海拔的至高点,也是很多第一次行走青藏线的普通人迎战高原反应的终极一战。回想从西宁出发以来的一路,尽管我们充分发挥了房车自驾旅行不受每晚固定住宿地点限制的优势而尽量寻找海拔相对更低的地点进行露营,但队伍中仍有好几位伙伴被高原反应击倒而不得不靠随时吸氧来缓解欲裂的头痛。而即将到达的唐古拉山口,自然成了大家眼中的一次考验。

作别可可西里第二日中午时分,一路风尘仆仆的我们终于出现在了高原公路之巅。当我们的车队一路走来,历经了昆仑山口、五道梁、沱沱河几处高海拔途经点的试练,最终到达唐古拉山口附近时,才明白作为青海和西藏两省分界的唐古拉山口因常年风雪交加而得名的“风雪仓库”称号真是名不虚传。此时周遭的景致和十几分钟前的山口下已经完全换了一副模样——周围几乎见不到任何绿色,只有积雪覆盖的山岩提醒我们这里的海拔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即便是夏季,这里仍在飘着零星的雪花,在风的夹杂下,还能看到雪尘在109国道上弥散开来。习惯了冷峻示人的唐古拉山口不由分说地给所有风尘仆仆到达此地的旅人们一份颇有仪式感的见面礼。

当标示着海拔5231米海拔的蓝色路牌和光缆通信干线的施工纪念碑映入眼帘,我告诉自己终于站在了这一路的至高点。于是习惯性地开门下车,只为见识一下这高处不胜寒之地的特别风景。果然才迈出几步便被自己不均匀的呼吸提醒——高海拔的门槛果然难以在瞬间跨越而过,于是自然地放缓了脚步。当再次回到车上坐稳时,还是真切地感觉到了太阳穴位置血管突突的跳动,好在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不适反应。

纳木错:无法摄取的自在之美

在翻越了一路制高点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境内后,青藏公路开始出现了设有检查站的计时限速路段。我们的房车队伍在通行安多到那曲一段时就领到了一张计时限速条,按照规定,总共126公里的路程限时最快150分钟通过,算下来平均时速只有每小时50.4公里,即便对于自驾房车旅行的我们来说,这一时速也似乎有些过于悠闲。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有些不解,但随着车行推进,渐渐的所有人就都理解了这一限速的道理所在。

自西藏地区的北大门安多县城出发不久后,我们就遭遇了雷雨冰雹交加的天气,且不久后便遇到了一处路面结冰路段,面对极易打滑的路面,大家都自觉地将车速压得很低。因此我们很快发现,其实如果留意一下路上的限速牌就可以发现,全程并非按照时速50公里死板限速,而是在快的地方时速限值会提升至70公里,而非常危险的路段则被限制在时速30公里。当我们一路按照限速要求时慢时快地行进,最终到达那曲县的检查站时,比规定的150分钟用时只多出了五分钟,可谓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在一路有四季、天气多变幻的青藏线自驾旅行时,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尤其是各地基于安全考量的限时通行规定更应谨慎遵从。

来到那曲地区意味着距离圣湖纳木错不远了。这个约有五分之三的湖面在那曲地区班戈县内的高原湖泊以其圣洁之美成了萦绕在众多进藏旅人心头的必去之地,而它也是我们此次房车进藏之旅到达拉萨前行程中的最后一处专程前往之地。

当远远地从盘山路上瞥见天湖湖水的第一眼,我的心跟着震颤了一下,那抹蓝色好像瞬间嵌进了所有人心里而不止眼前。出发近一周的我们本以为已见识了足够多的风景,甚至有些审美疲劳,但纳木错竟这样轻易就打开了众人心扉。我隐隐看到身旁同车老哥侧着头若有所思,自己的鼻子也有点酸酸的。

这或许就是有“天湖”之称的纳木错的魅力,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西藏第二大湖泊,其湖面海拔就有四千七百多米。而似乎应该庆幸位列藏区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错高挑的海拔并不适合游人长时间活动和逗留,因此进入保护园区范围后能发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得还算不错。

经过大约数十分钟的行车,我们距离这片宛若蓝宝石的湖面越来越近。当最终来到湖畔停车场,最先迎接我们的是逗留于此的红嘴鸥:只见它们有的闲散地在停车场附近的地上游逛,啄食游人投喂的面包等食物;有的则选择停落在了停放车辆的行李架上,好像哨兵一样巡视着四周;而更多的鸥鸟则聚集在纳木错湖岸边的沙石滩上,当你慢慢靠近,警惕的鸥鸟就会渐次起飞——或许也正因为有这些红嘴鸥的飞逐嬉戏,让这里更像海边。都说纳木错像海,想来除了它的深邃博大,更是因那一波又一波的拍岸浪涛,而当你低头看向那布满各色石子的沙石滩时,这份错觉就会进一步被强化。

挥别了神湖纳木错,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失落。最初因轻微高原反应头痛时还担心会很难熬的旅途,就这样一天天的在惊叹与满足以及留恋与怅惘中匆匆而去了。当车队最终在华灯初上时分到达拉萨市区时,九天的艾威房车西藏行也进入尾声,立时涌上心头的是一份得见久未谋面老友的亲切和熨帖感。想来,这次旅程又给了我很多,还让我在即将告别一段旅程的时候不再背负着一份复杂的落寞,只因为已经懂得,与其期待旅途不会结束,不如静候下一次出发。

猜你喜欢

青藏线纳木错房车
基于藏区民俗文化元素的青藏线绿皮车改造设计
纳木错
出青藏线
圣湖禅境
青藏线骑行运动的调查报告研究
用有“温度”的产品 实现房车智慧出行愿景
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开幕
纳木错湖的蓝色魅力
第12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召开
诺米亚暗影之病毒危机(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