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中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保障措施

2016-10-20郝桂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任务目标

郝桂霞

摘要 通过对湟中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并总结出了保障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问题;目标;任务;保障措施;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328-03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毗邻省会西宁市,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5.65万hm2,农业人口42.37万人,辖15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属湟水河谷地灌溉农业区,常年粮油作物播种面积5.6万hm2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蚕豆生长发育,是青海省蚕豆、马铃薯、油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主产区之一。

1 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湟中县蚕豆、马铃薯、油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具有地区经济特色的重要产业。依托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全县每年建立优势特色农作物高产示范区、片、村,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1.1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全县蚕豆、马铃薯、油菜年种植面积分别扩展到8 000、1万、1.47万hm2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59.1%,平均产量分别为4 050、5 700、2 850 kg/hm2左右。主要种植品种有:青海12号、青海13号、青蚕14号蚕豆,青薯2号、青薯9号马铃薯,青杂2号、青杂3号、青杂5号油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已初具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带,如拦隆口镇已成为蚕豆镇,全镇蚕豆播种面积1 733.33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32%;海子沟乡已成为马铃薯乡,全乡马铃薯播种面积1 333.33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0%;鲁沙尔镇已成为油菜镇,全镇油菜播种面积1 866.67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7%。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2 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湟中县1.33万hm2蚕豆、1.33万hm2马铃薯和1.67万hm2油菜生产基地已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积极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方式,推广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农机节本增效措施,发挥生产基地的良好示范效果与带动优势,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1.3 科技示范推广扎实有效

始终将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大力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全县年建立重点示范区6 000 hm2,其中,油菜4 000 hm2,小麦、马铃薯、蚕豆各666.67 hm2;建立了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5个,其中油菜2个,马铃薯、小麦、蚕豆各1个,千亩示范区10个,其中油菜4个,马铃薯2个,小麦2个,蚕豆2个;百亩攻关田30个,油菜、马铃薯各9个,小麦、蚕豆各6个。示范区实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的技术路线,集中连片示范推广青杂5号杂交油菜、青薯2号脱毒马铃薯、青春38小麦、青海12号蚕豆等品种,配方肥及酵素有机肥施用,药剂拌种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促进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覆盖面。

1.4 产业化进程加快

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市场的培育,大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县外贸公司、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公司、青海鸿森豆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每年与农户签订订单蚕豆6 666.67 hm2,与省威思顿等公司签订订单马铃薯6 666.67 hm2,与县粮油外贸公司、通发农畜产品购销售公司、弘大农副产品购销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油菜1.33万hm2。围绕市场培育和销售,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乡镇成立了营销协会,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大批生产、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形成了营销组织加基地、公司加基地、经纪人加基地等不同模式的产业化雏形[1-4]。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入不足,生产水平低

湟中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土地上的投入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蚕豆、马铃薯、油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在低水平上徘徊,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2.2 种质资源匮乏

品种更新慢,新品种和替代品种引进、推广速度慢。因蚕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种子繁育基地规模小,优良品种种源不足,农户种植的品种多为自留和相互串换,致使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产品质量差。

2.3 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湟中县蚕豆、马铃薯、油菜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低,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从而导致生产水平低、种植效益低下,无法形成稳定、均衡的产业化基地。

2.4 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手段的落后,以及检测仪器设备与技术力量的匮乏,导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检测工作难以开展。

2.5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

企业与农户间缺乏利益联接机制,存在市场和产品价格不稳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产业链条脆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6 贮运和加工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蠶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的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效益。

3 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主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名牌特色产品,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2 建设原则

3.2.1 坚持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内、国际2个市场,抓住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效益型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3.2.2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使全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

3.2.3 坚持扶优、扶强、扶大龙头企业的原则。发展壮大一批主导特色产业化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创品牌产品。

3.2.4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推广优质品种,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发展集约化生产经营。促进企业与基地协调发展,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3.2.5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加快相关产业如加工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促进特色产业链条完善。

3.3 建设目标

特色产业总的目标是将湟中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蚕豆、马铃薯、油菜生产基地,力争十三五期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3万、1.33万、1.67万hm2,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实现品种专用化、生产基地化,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使全县特色农作物生产结构更为合理优化,提高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3.1 产品规模目标。蚕豆种植面积达1.33万hm2,平均产量达4 500 kg/hm2,总产达6万t;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3万hm2,平均产量达30 t/hm2,总产达40万t;油菜种植面积达1.67万hm2,平均产量达3 t/hm2,总产达5万t。

3.3.2 质量目标。坚持以质取胜,把品种质量放在第一位。利用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种子检验检测室,加强种子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力度,严格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应用,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从源头保证种子质量安全,达到绿色产品标准生产,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3.3.3 技术目标。进行标准化生产,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展开技术服务,研究探索适宜湟中县科学、完备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卫生安全标准。

4 主要任务

4.1 油菜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原大源乡乡政府所在地,建设1处油菜产业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进加工企业。建成后,成为全县杂交油菜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油菜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中心;②农牧民实训和科研院所试验基地;③杂交油菜生产技术展示中心;④青海省商品油料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油料产品供给基地;⑥休闲观光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

主攻方向:立足大力发展油菜制种业,推进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建立规模化油菜制繁种生产基地,培育和推广杂交油菜,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依托油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油菜加工转化水平,做大做強特色油菜产业。

核心区:以白土庄、地窑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西堡、鲁沙尔、大才、汉东、共和、多巴、拦隆口、李家山、海子沟、上五庄13个乡镇,布局优质杂交油菜生产和制繁种基地。

4.2 蚕豆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乡政府所在地,建设1处精品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进加工企业。建成后,成为全省蚕豆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蚕豆品种选育、推广和品牌培育中心;②农牧民实训和科研院所试验基地;③蚕豆生产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蚕豆生产与出口基地;⑤省级龙头企业绿色产品供给基地。

主攻方向:重点加快菜用型蚕豆品种选育和推广,依托省内农头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出口份额。

核心区:以柳树庄、王家堡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鲁沙尔、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西堡、共和、多巴、拦隆口、李家山9个乡镇,布局建设高标准蚕豆生产基地和繁种基地。

4.3 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海子沟乡政府所在地,建设1处精品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进加工企业。建成后,成为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和品牌培育中心;②农牧民实训和科研院所试验基地;③马铃薯生产技术展示中心;④马铃薯种薯繁育与商品薯生产基地;⑤省级龙头企业绿色产品供给基地。

主攻方向:立足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繁种业,推进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建立规模化马铃薯繁种基地,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

核心区:以总堡、杨库托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海子沟、李家山、共和、鲁沙尔、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7个乡镇,布局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繁种基地。

5 保障措施

5.1 领导保障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现代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县、乡管理机制,将特色产业发展业绩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特色产业的各项工作稳妥落实,推动产业化工作顺利开展。

5.2 部门保障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工作计划安排、任务落实、技术服务。计划部门要做好项目申报,为龙头加工企业及基地建设提供支持。扶贫部门要做好扶贫工程项目,保证补贴资金的兑现。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农机具补贴项目,提高种植机械化水平。金融部门要调整信贷结构,为龙头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服务。招商部门要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提高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工商、税务部门要为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和生产环境。交通运输部门对产品的销售运输予以支持。加工企业要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在产品收购中要保证按合同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5-7]。

5.3 政策保障

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二是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对良种给予补贴。三是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发挥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四是把扶持现代农业的各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扶持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五是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令,保证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5.4 资金保障

一是财政部门保证经费,为特色产业引种、栽培试验提供科技支撑,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对良种给予补贴。三是积极争取项目,以项目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5.5 技术保障

一是加强科技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培养科技中坚力量,提高科学技术在产业中的贡献率。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采用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提高种植技术和水平。三是加强种子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打造品牌产品,实行种子生产的市场准入机制,保证种子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基地、种植大户的联系,保证原料的收购。五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站的联络平台作用,积极发挥信息时代快速接受新技术、新信息的桥梁作用。六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6 参考文献

[1] 朱绪荣,李靖,付海英.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13(6):231-239.

[2] 雷岁江,曹俐.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及发展策略:以江苏连云港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546-549.

[3] 楊献中,吴建荣,叶飞华,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上海农业科技,2009(2):5-7.

[4] 郭淑敏,周颖,王秀芬,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4):203-211.

[5] 黄晓江.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06.

[6] 曾树,白明祥,胡生富.建设攀枝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5(2):70-71.

[7] 黄伟.河南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13(23):55-56.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任务目标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