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2016-10-20汪向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问题

汪向东

摘要 针对2015年水稻增产不增收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

关键词 水稻产业;增产不增收;规模种植;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084-03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rice without income in 2015 were investigated,the causes were analyzed,the problems were found out,an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ice industry;increasing production without increasing income;scale planting;problems;development ideas

当前,“粮食滞销,粮库爆满、持粮观望、卖粮心痛”等问题在水稻主产区成为热门话题,掉价的粮食让种粮大户忧心忡忡,严重地影响了其种粮积极性。农业方式如何转、种植结构怎么调最基本的就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增加效益。

近期,笔者围绕“2015年水稻增产不增收”“水稻规模化种植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十三五水稻产业发展思路”等课题组织粮食流通、收储、加工、农机、育种、栽培、植保部门专家,种粮大户、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开展调研。

1 2015年水稻增產不增收的原因分析

1.1 粮食中部分品种相对过剩

2015年我国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丰收,产量增多,种植大户中稻产量普遍增产5%~10%,导致粮食品种出现相对“饱和”,粮食“供大于求”,引起稻谷等粮食价格下降。

1.2 粮食进口价与国内生产成本价差异加大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地租提升,物化投入在高价位运行,粮食成本居高不下,而部分产粮国家由于机械化程度高或者劳动力成本低等原因,其粮食生产成本低,在粮食销售市场上往往以低于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价出售。如越南的农村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我国20个世纪90年代的价格,他们的农业投入品价格也低于我国同类产品。因此,他们的稻谷价格比我国自产稻谷生产成本还要低,导致部分粮食加工企业舍近求远,进口低价粮食,国内粮食价格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滞销价低的局面[1-2]。

1.3 国家和社会收储压力加大

一是我国粮食已实现十二连丰,尤其是2015年,水稻是近年来少有的特大丰收年,国有企业仓储“爆满”,基层粮站老的粮库严重失修,许多已失去储粮能力,新建粮库不足,库容有限,难以继续收购。二是由于国家经济调整,一些中小型粮食加工销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减少收购;粮食经纪人也因为资金不足收购量大幅度减少,形成了粮食滞销的局面。三是随着规模种植面积的扩大,原来一家一户储粮的做法没有了,他们自己不储粮而是在市场上购买粮食食用。目前桐城市近80%农户土地已流转,也就是说,全市近80%的农村人口的口粮都需要由国有粮库和社会粮仓来储存,而这部分占全市总产70%左右的粮食过去是由农户分散储存的。储粮的任务就交给了社会,增加了国家和粮食购销企业的库容压力。

1.4 种植面积增加引起总产增多

由于近几年棉花等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种植不能增收甚至亏本,导致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调减,调减的面积多数用来扩种大豆、水稻、玉米,种植结构失衡,引起粮食面积增加,总产增加,销售过剩。

1.5 少数地区粮食销售条件差

部分地区市场信息不畅、交通不便,销售难、价格低;另外,烘干设备分布不均匀,导致不能及时烘干而达不到标准水分,只好不收割或者以更低的价格出售。

1.6 种植大户受制于人

桐城市种植大户特别是中小户,没有烘干设备和足够的晒场,水稻收割后必须出售湿谷,而国有粮库只收割干谷,湿谷只能卖给私有烘干企业和加工企业,单价较低。部分加工企业和从事烘干的私营企业在收割稻谷时严重压级压价。据调查,他们在收购时虽然执行的是国家保护价,但首先直接扣除5个百分点的水分,1个水分点扣稻谷0.75 kg/hm2,并扣除4%的杂质,再按实测水分点折扣到要求的水分点。中籼稻机口湿谷平均收购价2.2元/kg,最低的不到1.8元/kg,比上年减少0.2元/kg;粳稻机口平均价2.4元/kg,较上年减少0.3元/kg。糯稻行情更不稳定,由一开始的2.6元/kg跌至2.2元/kg。

1.7 谷贱伤农影响深刻

一是增产不增收。2015年水稻种植户普遍增产,由于销售行情的变化,价格下跌幅度超过10%,增产的幅度赶不上跌价的幅度。二是挫伤大户种粮积极性。价格低、卖粮难将严重影响种粮大户积极性。一些土地流转到期的大户正在考虑来年是否续期,更多的在想着来年田里到底种什么,“非粮化”“非农化”情绪在滋长,大户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也大打折扣。三是不利下茬作物种植。由于卖粮难加上天气多雨,稻谷收割推迟,不能及时让茬,影响油菜、小麦种植,即使已种植的投入减少,苗情较差。

2 水稻规模化种植存在的瓶颈性问题

2.1 合同的短期性与地力培养的长期性

据调查,桐城市当地规模种植大户普遍反映土地承包期很短,一般只有1~2年时间,短的只有1年时间。主要原因是一般农户和大户之间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样。农户认为地租每年都会上涨,同时担心土地承包期长了大户会不还给农户。承包期短、地租年年长让种植大户不愿意做长期种植的准备,多数采取掠夺式生产,不利于土地持续高产优质高效。也就是说,由于承包合同期较短,导致农户只注重一两季高产,不注意培肥地力,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多,地力越来越差,不利于水稻的持续高产高效[3]。

2.2 规模的大小与经济效益的不对等性

从调查情况看,各地规模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桐城市规模种植最大农户,他承包的面积达到2 000 hm2,一般规模种植面积在20.00~33.33 hm2,由于科技水平、种植经验、物化投入等不同,导致承包面积的平均产量差异较大、经济效益也不同。种植技术到位的产量高,经济效益就高;种植经验不足、科技应用到位率低,产量就不高。一般以种植面积在20.00~33.33 hm2的农户经济效益好。

2.3 承包人的财力与科技素质的不关联性

在规模种植大户中有不少大户是在其他行业中赚取了第一桶金,然后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激励下,这些人员将工商资本转移到农业生产上,但是他们对于农业科技的作用看得轻,不注重科技投入和应用,认为水稻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靠的是运气和机会。他们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增施肥、多喷药来实现高产稳产,以至于因为茬口安排不合理导致水稻生产中遭遇自然灾害、不能实现高产稳产,种植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本,形成了高价承包田地,亏本退田走人,即所谓的“永远的土地流水的大户”。

2.4 政策的扶持与实际操作的不吻合性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种植补贴政策力度,补贴金额不断增加,补贴原则是“谁种谁受益、种多少补多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规模种植大户除了150元/hm2的大户补贴和种植小麦的农资综合直补1 050元/hm2外,其他的如良种补贴、粮食直补、水稻农资综合直补等全部发放给原承包农户。这就造成了种植水稻的没有享受种粮补贴,不种植水稻的却享受多种补贴的不公平现象,这种现象影响了种植大户种粮热情。

2.5 生产与销售的不关联性

前几年国家对于种植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的补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水稻等保护价也是年年提升,让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感觉种粮效益稳、不存在卖难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民种粮不必考虑销售问题,而市场上无论是一般品质的稻谷还是优质稻谷都是一个价,没有实行优质优价,同时收储企业也没有分品种单收单储,造成生产的稻谷加工品质差、整精米率低,影响加工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推广。

2.6 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种植大户赚钱的方法也是机械化。虽然桐城市当地机械化生产水平不低,水稻机收比例高达90%左右,但是机播、机插秧比例仅占30%左右,并且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在水稻的管理上,比如施肥、病虫害防治上的机械化率更低。特别在规模种植的农户中,有农机具没有农技员的很多,比如在机插秧育秧上,培育的机插秧秧苗素质差,秧苗移栽以后缓苗期长,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2.7 资金缺乏影响种植大户的生产管理

规模种植投入资金较多,一般是春種秋收,先期投入较大,比如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物化投入,比如耕地、田租等。一般种植数年、人脉关系好、信用度高的还可以在相关单位赊欠,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先期投入就会让土地承包人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规模种植大户由于没有有效的抵押物而不能从银行里贷款。资金缺乏,导致种植大户在生产中一切从“省”,结果是产量低、效益低,对稳定发展十分不利。另外,如果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极有可能造成“三角债”甚至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 “十三五”水稻产业发展思路

整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稳定、五配套、三提高”,确保水稻产量稳定提高、农民和种植大户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即稳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实行良种、良田、良法、良制、良境5个配套,提升水稻品质、提高稻谷产量、提高稻米加工转化能力[4]。目前“十三五”水稻产业发展亟需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做好水稻种植结构规划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工作,水稻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生产布局和发展规划要围绕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来调整。要在稳定水稻面积、扩大绿色水稻种植的同时,积极扩大市场畅销、消费人群多的粳稻种植面积。

3.2 解决好以标准化、工厂化育秧为突破口的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

水稻种植效益的提高,根本在于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虽然某些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较高,但是由于农机与农艺没有完全融合,也就是说在技术环节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行农机推广和农技推广2个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攻关,解决机械化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千方百计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3.3 做好适度发展水稻规模种植工作

水稻面积的稳定靠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已经不行,必须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种植,通过规模效应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这就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扶持种植面积在6.67~20.00 hm2的规模种植大户,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允许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的种植大户建立烘干厂和标准化仓库,为种植大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帮助大户建立高产稳产良田、优先给予水稻生产加工销售项目建设等。

3.4 搞好稻米供求市场变化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双适应工作

我国加入WTO后10年过渡期以后,农产品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受国际稻米市场影响,稻谷的价格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粮价的波动会带来种植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因此,稻米生产一定要与市场销售大环境相结合,努力做到农民种稻效益不减,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

4 发展水稻生产的主要措施

4.1 完善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作物生产保障体系和机制

完善制定《粮食作物生产考评以奖代补实施意见》《技术指导岗位责任制》《粮食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活动经费提取比例》等文件和执行标准化;实行分管市、镇长负责制和专家包镇、包种粮大户,乡(镇)技干包村技术指导责任制。定生产目标,定下乡指导天数,定奖惩措施,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稳定桐城市粮食生产能力。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国家、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等多元化融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4.3 抓好重点工作

一是落实粮食种植面积。根据省市政府粮食年度种植计划,要层层分解抓落实。二是提高耕地规模经营比重。总结推广耕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种植效益经验和做法;大力发展耕地流转协会和种粮大户,发挥粮食规模种植效益。三是提高水稻生产产业化水平。通过项目、信贷贴息等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粮食加工企业,增强创建名牌食品和加工增值销售能力,不断扩大“企业+基地+农户+标准”一体化经营规模。四是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机协会(合作社),抓住购机国家补贴契机,提高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比重。大力发展粮食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资营销企业,发挥协会的作用,提高统一产销比重和农资统供比重。五是提高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单产和总产水平。围绕农业重大项目和按“订单”要求实施,普及应用优质高产品种。淘汰低产低质常规品种。通过省水稻良种核心示范区项目实施和国家“三补”资金捆绑运作,实行统一供种来实现。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部级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种3产4”、科技培训等项目工程,加强项目区基地建设,总结推广高产高效经验。大力推广水稻抛秧、直播、机耕(机插秧、机点播)、花草增产、稻草过机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控等节本增产增效配套技术。力争水稻抛秧、机插秧、机直播面积占90%以上;稻草还田面积占70%以上;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辐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曾良贵,陈可明,揭紅科,等.湖南省水稻生产概况及发展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7-19.

[2] 方伟,王丰,万忠.2013年上半年广东水稻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1):1-3.

[3] 万忠,康艺之,方伟.2012年上半年广东水稻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3-5.

[4] 俸文芳.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49.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问题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