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松县水稻生产主要制约因素及建议

2016-10-20沈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建议

沈勇

摘要 水稻是宿松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通过介绍当前影响宿松县水稻生产的制约因素,提出应对建议,以便更好地指导该县水稻生产。

关键词 水稻生产;制约因素;建议;安徽宿松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083-01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以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主要特点,全县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7.2 mm。宿松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其是安徽省水稻生产的优势区域,目前该县水稻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因素制约全县水稻产业的发展。明确和认识到宿松县水稻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今后该县水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主要制约因素

1.1 突破性品种缺乏,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

该县水稻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组合)越来越多,据县种子管理部门调查,每年市场上出现的水稻品种(组合)超过100个之多。一方面,农民无法在众多的品种中选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更重要的是由于这其中突破性品种较少,单个品种推广的面积大幅减少。水稻品种不突出是制约全县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该县存在大田“插花”种植现象,严重制约了宿松县水稻品质。另一方面,农民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忽视了水稻品质,导致全县大量种植产量高、品质低的水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宿松縣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上近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轻简稻作技术在农村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市场上却缺乏适合轻简栽培的高产品种,也影响了全县水稻的产量[1]。

1.2 劳动力的转移

直播稻、机插秧以及人工移栽是目前该县水稻播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转移,费时费力的常规水稻栽培方式逐渐被轻型栽培方式所取代,加上农村留守人员多为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大量新的水稻栽培技术无法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限制了全县水稻的发展[2]。

1.3 机械化程度低

近年来,为了提高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全县加大了对购置农机的补贴力度,使农民购置插秧机等农机数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插秧机相关技术研究相对落后,使该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缓慢。同时有的水稻品种差,出现秧苗弹性小、素质差以及适插性低的因素影响了插秧机的使用效果,严重者出现基本苗不足的现象。另外,土地流转的进程缓慢也影响了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1.4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薄弱

根据2014年的统计,宿松县农技人员(种植业推广)在职136人,其中乡镇90人,自1998年以后就基本未再招人了。4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相对老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遇到较大难度。由于县级农科所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一些适合该县水稻种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无法实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也是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公益性推广经费缺乏造成农技部门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落后,也制约了水稻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2 发展建议

2.1 选用推广稳产、高产的优质稻品种

水稻种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高产和品质,因此应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为了促进宿松县水稻产业的发展,应该重视水稻品种的选择,就目前当地水稻品种推广方面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所选的品种应具有较高的产量,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二是所选水稻品种的生长习性应与宿松县气候环境相一致;三是尽量选择生育期在125~130 d适合轻简稻作栽培技术发展需要的品种,为水稻栽培下一步发展做技术储备;四是针对宿松县目前水稻生产上应用的一些优势品种做好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良种良法并进推广[3]。

2.2 因势利导,稳妥、适度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鼓励农民合法地进行土地流转,在保持原有各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分散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经营,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并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包括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以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为主的农村专业服务合作社等。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转变,从而提高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

2.3 通过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创新技术推广形式

要按照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水稻良种推广补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为载体,将各种水稻栽培新技术直观地展示在农民面前,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尽可能多地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根据农时环节长期深入农业一线,进村入户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然后再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真正实现政府搭台,科技人员唱戏,让群众受益。也就是说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最终实现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4]。

3 参考文献

[1] 周国列.文莱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114-116.

[2] 杜倩,孟繁君,杨波,等.关于伊通县水稻生产制约因素的探讨[J].吉林农业C版,2010(11):111.

[3] 黄卫东,程贤德.潜山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现状及相关建议[J].时代农机,2014(1):20-21.

[4] 石丙楼.2013年宿松县水稻品种对比展示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45-46.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