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天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家

2016-10-15

金融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教授银行

天一教授1927年出生于浙江上虞,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金融教育家。在金融教育战线工作的40年间,他以高洁的学品和人品令人敬重,被誉为中国金融黄埔系的打造者之一。

崇学尚用,倡导“理论联系

实践”的金融教育家

俞天一教授先后在上海宝康银行、东北银行总行和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有丰富的金融实践经验。他1959年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教研室任教研组组长,后先后任金融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在他几十年的金融教育工作中,始终强调除课堂外,还应该通过实习、调查研究等方式亲身体验和参与金融实践活动,学行并举。

上世纪60年代,俞教授在主讲《工商信贷与结算》等课程时,亲自带队,率领本科生到人民银行分行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业实习,和学生们一起,跟随信贷员站柜台、跑工厂,亲身体验基层信贷工作,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素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担任国家重要部门领导和金融机构高管的金融人才。俞教授讲课不用教案,而是先发提纲,每讲内容随时更新并成稿印发给学生,到期末合订起来就成了一本活学活用的教材。他每次上课都会从理论上解读亲身参与改革形成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讨论的问题,使学生们及时获知金融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发展成果。俞天一教授曾为学生亲自谱写过一首名为《未来的金融战士》的歌曲,鼓励学生为国家多做贡献。

因时立教,

大胆探索的学科建设者

改革开放后,俞天一教授敏锐地意识到金融教育必须进行改革。1983年,他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在国内率先倡议并安排开设了《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课程;1984年,他开始开设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讲座,把西方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1994年,他率团到台湾参加了第一届海峡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完成了两岸金融实践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的破冰之旅。

1987年9月,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刘鸿儒教授亲自点将,将俞天一教授调至中国金融学院担任副院长并兼任金融系主任。俞天一教授在金融学科的新建和课程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学院的金融学科建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专业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同时,突出培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一是在基础理论课程突破了“资”“社”分立的传统教育模式,率先引进发达国家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形成了体现经济市场化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模式;二是专业课程设置率先开设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取代计划体制下的《银行信贷管理学》,使中国金融学院金融学科的培养模式从初建始就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高水准的起点。

建言献策,银行和资金管理

体制改革的直接推动者

俞天一教授几乎参与了所有2000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金融提出的重要问题的讨论。

早在1979年,俞天一教授就提出了推动银行经营机制从计划向市场化转轨的新办法——销售资金率贷款法,关注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强调贷款效益。该办法被中国人民银行采纳,在多地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银行系统推广,成为推动银行经营机制转轨的最早措施之一。1980年他在《财贸战线》上撰文,明确提出“要给银行以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与此同时银行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国内最早主张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学者之一。1986年,针对专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于一身带来的矛盾,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建立政策性和经营性的双轨制银行体系,组建政策性银行,将政策性业务从专业银行分离出去,将专业银行改组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综合业务、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这个观点在当时是非常超前并有前瞻性的。在有关银行改革的一系列论文、内部政策建议中,他都结合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力推市场化的银行体制改革,为我国银行业成功转轨提供了大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银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俞天一教授在1979年针对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供应的弊端,在中国人民银行内刊上撰文分析了原因并澄清了一些模糊看法,提出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定额内的流动资金应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实施全额信贷制,发挥银行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具体提出了按以周转速度为标准衡量资金使用效率,作为掌握贷款发放和采取不同利率予以奖惩等实施方案。1983年他接受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委托研究中央银行如何管理货币流通和信用的课题时,指出当时实行的“差额包干”办法的弊端,认为这种管理办法下银行可以通过创造派生存款的方式实现多存多贷,造成货币供应的扩大和通货膨胀的危险,提出银行应该“以销定贷”,按企业销售资金率发放贷款,走市场化信贷决策之路。他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引起了高层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1983年,俞天一教授在所承担的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课题“关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利息杠杆作用”的内部研究报告中,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系统地论证了利息是与价值规律密切联系的经济杠杆,尖锐地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率管理的弊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行差别利率以调整行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企业贷款按经济效益的好坏实行浮动利率、运用利率杠杆鼓励企业进行内部资金积累以提高内源融资能力、调整存款和贷款利率结构并增加利率灵活性等具体的政策建议,为决策层提供了积极而又有可行性的参考意见,对于推进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发挥了正向作用。

俞天一教授对我国转轨时期的企业体制改革也进行过深入研究。1979年,他撰文剖析了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改革信贷体制,给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的主张。1984年他提出了“企业内部积累奖息制”,主张用利率等经济杠杆激励企业进行内部资金积累,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后来,他进一步提出了“积累率奖金分成制”,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利益脱节问题,克服短期化行为,加强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该成果被新华社《国内动态》和《经济消息》作为内部资料刊登。

创新求是,转轨时期货币

信用和宏观调控理论的探索者

上世纪80年代,俞天一敢于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理论框框,紧紧抓住市场化改革方向和渐进式改革进程,实事求是地探索研究我国转轨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大大推动了国内货币理论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澄清了转轨过程中对货币理论的一些认识错误,为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俞天一教授依据市场经济中货币运行的基本原理,针对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深入研究转轨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这一时期,他提出的关于货币流通范围和层次的观点、关于必须通过控制贷款调控货币数量的观点、关于重新考虑信贷原则和改善资金管理的观点等,对我国货币金融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俞天一教授对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金融宏观调控问题的研究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就对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出了超前的观点,相继发表了20多篇论文,主张发挥银行体系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强调利率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货币政策的目标、手段和条件,剖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特点和对策等等。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大大推动了我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沿着市场化改革方向前行。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教授银行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银行激进求变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