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敬明:《爵迹》最大的意义,是走过的弯路

2016-10-13口述夏辰朱晓佳

南方周末 2016-10-13
关键词:郭敬明

口述 郭敬明南方周末记者 夏辰 朱晓佳

南方周末记者 夏辰 朱晓佳

口述 郭敬明

《爵迹》最终是以“动画片”立项的,管理单位也不清楚如何归类一部纯CG电影。拍摄《爵迹》,郭敬明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学习做导演,《小时代》的导演经验对于《爵迹》全无用处。

《爵迹》是郭敬明最畅销的书。十多年后,郭敬明大幅修订早年创作,包括多种情节上的bug和语言“瑕疵”。“以前很多描写都还是很华丽的,形容词多得不得了,但现在很多就比较利落了,有时候可能一句话能简单地带过去就带过去了,可能和年龄上来了有关系,你想表达的,或者你觉得更有力量的东西不一样了。”

郭敬明在访问中承认,莫言等人的精准“分分钟可以打败自己”:“莫言、严歌苓,他们的那种精准,是你觉得真正打心眼里去佩服的,真的是让我自己叹为观止。”

(以下楷体部分为口述)

文学一定有它的绝对标准

写《爵迹》,写到北方的风国时,其实比较多的是参考北欧神话。位于东方的火源国度,参考的就是东方,包括中国的神话体系、扶桑东瀛的忍术忍者。南边地源的大地之国,参考的是印度教的神话。整个大陆其实糅杂了很多派系的世界观,只是目前的电影,集中在西边水国,所以还展开不了。

写《爵迹》的时候,越往后写,就发现以前的那个版本留了很多bug,和后面冲突。当时设计的阴谋、人物关系,和我后面故事推进冲突,所以得改一些,留一些伏笔。当然也是希望把世界观建立得更真实,让观众更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而不是纯粹虚无飘渺的东西。

相比之下,《幻城》特别简单,更多还是一个情感故事。《幻城》里看不到所谓的国家、人文风貌、政治体系、宗教体系、信仰,没有这种世界观。

写《幻城》时,很多描写是很华丽的,形容词多得不得了,现在就比较利落了,不会太刻意地去描写,可能和年龄上来了有关系,你想表达的,或者你觉得更有力量的东西不一样了。

大多数所谓的中国玄幻、奇幻,还是很东方的,《诛仙》《鬼吹灯》,是从武侠,从《蜀山传》延续下来的。很多中国的网络小说,就是男主角藐天藐地、灭天灭地一路成长,霸气得不得了。我觉得那太传统,不能让自己兴奋。

网络小说,动不动就写个一百万字、两百万字的超长篇幅。可是真正好的故事,怎么可能是这种体量?

好的作家,会在语言上体现出差异化。他会形容,像在天空上打出一个个愤怒的拳头,这就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比喻,你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兴奋。很多人写风,风如刀割,切割皮肤。但毕飞宇老师描写的是,像一根很硬的棍子抵在你的胸口,在读这个语言时,就感受到极度的差异,非常有独特性。

还有作家风格,我觉得任何一个成功作家,他的辨识度都非常高的。文学一定有它的绝对标准,只是说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类型。

好莱坞能让你用的都是上一代软件

我们做《爵迹》,走过了很多弯路,也摸到一些捷径,都可以和大家、业内分享,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在把《爵迹》设定为纯CG电影的时候,我们自己心里也一直很忐忑,因为哪怕放在全球,这都是很难的技术,要么你就做成很卡通,但那很难让你代入真实情感。

没有选择实拍,因为会限制很多想象力。实拍电影里,有些镜头的运动轨迹,你是怎么都做不到的。一个人跳下悬崖,镜头跟他下去,实拍是做不到的。

还有演员的局限,吴亦凡、范冰冰,就是打不到那么漂亮,只能用替身。用替身就不能拍到脸,一拍脸就穿帮。但在CG里可以完全不受限。

郭采洁本身个子小小的,压不住特蕾娅的气场,我可以把她变到1米76,让她凌驾所有人。李治廷,没有吴亦凡那么高,但可以在电影里让他1米92。

纯CG从第一步工作流程,就和实拍电影完全不一样。我以前通过《小时代》一二三四积累出来的导演经验和导演能力,在《爵迹》面前毫无用处。

这让我一度非常沮丧,有一阵子特别怀疑自己这个决定是不是对的。《爵迹》拍完,我才发觉自己原来有这么多不懂的东西。

真正做起来,很多技术壁垒牢牢掌控在好莱坞手里。有些细节可以达成,但核心软件就是不会给你用,你付钱也不行,他不卖,也不会授权。能让你使用的,都是上一代的软件,那我们就得自己去写新的程序,研究解决的方案。

整个电影2400多个镜头里,只有一个镜头是实拍,你看出来是哪个了吗?

就是陈学冬往眼睛里滴果实药水的那个特写。因为眼球的晶状体特别难做,产生的反射、折射很难把握。一旦切到很大,晶状体的材质会有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试了好多个版本,最后出来都假,所以我们放弃了。

我觉得如果一定要比较,有一部电影可以,就是《贝奥武夫》。《贝奥武夫》里,安吉丽娜·朱莉演她自己,它比《爵迹》更好的地方,应该是模型材质的精度,灯光也特别好。从脸部细微表情来讲,《爵迹》做得不逊于《贝奥武夫》。微表情其实远比大城市、飞龙怪兽要难得多。

《爵迹》中人物的脸部绑定,很多是好莱坞在帮我们做,但他们对亚洲人的一些表情没那么理解,比如他们完全理解不了什么叫内双。欧美人都是大双眼皮,深凹眼窝,他们加到模型上所有的控制器,都以欧洲人长相为原理。亚洲人特有的表情,他们还原不出来。我们尽可能地去调整,但有些表情还是不自然和僵硬,有些表演就可以还原得非常好。

高精度的脸部模型,是雷明顿帮我们做的,雷明顿是好莱坞从业二十几年、专攻面部模型的大师,他的厉害在于,不但还原得很精细,还可以让你实现很多很生动的表情,《魔戒》里的咕噜,就是他的作品。

让人站队总比默默无闻好

其实《爵迹》小说非常血腥,一上来就肠子肚子、血肉横飞那种。电影毕竟要面对男女老幼大量观众,我也不希望《爵迹》给人的感觉都是在说它血腥,我更希望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崭新类型的电影,希望大家关注故事,而不是刻意去强化血腥残忍。

写小说的时候,因为是我自己的杂志,所以可以保留很多很极致的东西,也许换一家杂志,编辑就会说,这个太血腥了,那个太黑暗了。

《爵迹》第一部现在还处于比较温暖的状态,到后面,人性的东西会很惨烈。我本身是个很正能量的人,是个很积极的人,但我个性的某个角落其实挺锋利、挺反叛的,内心里有些锋利的审美。

没有锋利的东西衬托,就没有能够打动人的东西。比如说,麒零银尘这种师徒情,比如爱情的伟大,没有残酷的东西去衬托它,也许没那么有力量。

我自己其实挺喜欢特蕾娅的,她邪乎,你又不能说她错,她有自己的立场,是个很复杂的人。有些角色塑造起来没那么难,但特蕾娅这种亦正亦邪的,写的时候比较有挑战,感觉会酷一些。

第一部,要交代这么多人登场,每个人的身世背景,性格立场是什么,所以会占据很多空间,留下来给你建立情感基础的时间就不多了。

我觉得这也是这个庞大电影故事内容需要牺牲的地方,如果第一部我拼命去做感情,视觉冲击就会弱很多。

有些导演商业上做得特别好,但相对来讲,可能少了些风格凌厉东西。我自己还没有多么成熟的自我风格,但大家在看我电影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郭敬明的东西,有很多挺锋利的东西,能让人争论起来,能挑动人们所谓站队的欲望。有些人觉得特别好,有些人觉得一无是处。这至少比一个作品上映后,默默无闻地下档来得好。

猜你喜欢

郭敬明
郭敬明:争议的人生与商业的传奇
郭敬明愤然离席:因被北大教授指“像女人”
郭敬明的“小”与“大”
前任女粉丝读郭敬明
名人读《意林》
名人读《意林》
一个26岁的副处级干部诞生:郭敬明当官啦!
你赞成郭敬明就任出版社副总编么?(13则)
郭敬明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成功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