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存历史文脉考验管理智慧

2016-10-13□袁

党政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实验楼原子能文脉

□袁 浩

留存历史文脉考验管理智慧

□袁浩

虽然有多位科学家呼吁保留,但有“共和国科学第一楼”之称的中科院原子能楼还是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了解到,原子能楼的原址上将建该中心的新实验楼,目前中心已经修改了原设计方案,将把原子能楼的南墙按原貌复制在新建实验楼南墙,同时在旧址设立纪念标志物。

据了解,位于中关村北一条的原子能楼已有63年历史,是中国核科学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原子弹的研究起点,曾经在楼里工作的青年才俊中,后来有7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陈芳允、朱光亚;还有一大批泰斗级科学家:谢家麟、陈佳洱、何祚庥、何泽慧、杨承宗……因此自从近日“拆楼”的消息传出,就有科学界多位人士,包括一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离退休人士呼吁将其保留,以作为对老一辈科学家的纪念之地,为科学界留下一处历史文脉。

说到历史文脉,不由得想起近年来各地广为流行的“大拆大建”模式。不可否认,近年来日渐勃兴的拆迁,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同时,也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环境,不少人甚至在大拆大建中一夜暴富。不过,从长远看,这样的拆迁“红利”并不会无休止复制。毕竟城镇化中部分群体的受益,对于全民而言并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野蛮拆迁往往割断了历史文脉的延续。所谓历史和文化,都需要由具体的东西来承载,因此,保护历史文脉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承载着历史信息的东西。一些具有明显时代印痕的古建筑一旦毁弃,再难觅回。

去年年底,关于济南老火车站先拆除后复建的新闻爆出后,人民日报就曾刊文尖锐指出,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不知不觉”,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无知无畏”,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后知后觉”,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原子能楼作为一座记载和见证了共和国科学历史的重要建筑,它的价值已不能简单地以能否使用来衡量,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的第一座科研大楼,具有独特的历史地标意义和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价值;作为核科学的摇篮,是“向科学进军”时代的历史见证,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样一座建筑,我们不能当做普通楼房对待,不能简单地以可否使用来衡量其价值。如果强行将原子能楼拆除,就难免有“后知后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

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历史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传统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历史文脉的重要宝藏。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防止盲目的大拆大建,要切实传承好历史文脉。放眼世界,没有哪一个地方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以摧毁历史的重建方式来完成。我们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它们滋养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心灵。因此,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留存好历史文脉,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希望城市管理者能够真正站在对历史、现在和未来负责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找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维系好历史和现代的平衡,让历史文脉更好地融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使城市发展建设与历史文脉保护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内乡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实验楼原子能文脉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日间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海尔布隆实验楼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某高校制药实验楼废气处理改造工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