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

2016-10-11刘蕊

科技视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

刘蕊

【摘 要】人们喜欢读图,因为图片与文字处理相比,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读起来省时、省力。但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图象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弊端。本文对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使图像与文字相结合,更好地实现图文并茂。

【关键词】读图时代;天气图;视觉疲惫;图片符号

真正的“读图时代”是在远古,当人类文明刚开始萌芽,还未出现文字,人们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图画的“优势”不言而喻——它可以超越时空距离、跨越地域界限,使人类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读图已经成为风尚。

1 读图时代图像显著的作用和特点

直面“读图时代”,新闻传播在内容、形式、规模、效率方面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读图”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图片传播具有信息接受的高效性,实验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受得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图片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直接性,更便于理解,并且不受读者区域语言和民族语言以及大众文化水平高低的局限,是人类文化传播中都能读懂的一种共同语言。图片便于阅读,受众们对网页中图片的阅读速度要远远快于对文字的阅读。因此,我们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面探讨“读图时代”网络新闻传播中图片的运用,探讨读图时代的新闻发展应何去何从。

2 天气图的诞生

就说天气图,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诞生于1820年。但是天气预报业务更多时候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

1854年11月,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和俄军决战,可是出师未捷,英法联合舰队就遭到了一场强风暴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受命调查这次强风暴过程。他依次把同一时间的各地气象情况填写在一张图上,经分析发现此次风暴在经过欧洲,到达联军舰队所在地的前一两天,西班牙和法国西部已受其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注意到这一现象,这场灾难是可以避免的。1855年3月,勒弗里埃正式向法国科学院提出建议,由政府组织气象观测网,并将观测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绘制天气图。1856年,法国首先开始了天气预报的业务工作。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起了气象站网,开展天气预报工作。天气预报在1875年4月1日首次刊登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这也是天气预报第一次刊登在主流报刊上。

普遍认为,现代天气预报开始于天气图的诞生,气象工作者依靠天气图根据经验和固有的理论基础对天气的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分析和描述,从而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虽然预报仍然与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也是一种概率问题,但是基于天气图出发的分析手段使天气预报技巧大大提升。

随着天气预报的不断迅猛发展,气象观测站点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以中国为例,根据统计,全国气象观测站数量达到2423个。这样就会使绘制出的天气图更接近真实大气的运动;加之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形成多套资料之间的对比分析,使得这种基于天气图的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比如24小时降水量图,图中反应当前降水呈现什么规律和特点,哪些区域需要做好防洪预案;全国最低、最高气温图。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等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一天中最低气温.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我们只有认识各种天气符号,才能看懂天气预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还有卫星云图的识读方法:根据颜色来判断天气情况1.白色代表云层,白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2.绿色代表陆地;3.蓝色代表海洋;4.黄色代表沙尘暴等等。天气图像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加上配乐,解说,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读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多地将图像体验与精神感觉体验相交织,并将它渗透于生活的点滴之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了能在第一时间以最直接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都大量地采用图片。而受众对于图像信息的依赖感与日俱增,这样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渐渐转变成了“读图”形式,读图时代的图像,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这是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3 对读图时代的冷思考

人们喜欢读图,因为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读起来省时、省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一些成年人喜欢读图主要是因为现代生活过于紧张,人们没有耐心去处理高深的文字。有研究表明,人们读图和读书时大脑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文字是高度凝练的,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会调动更多的大脑潜能,而对图片处理只是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1]但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图象在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3.1 图片刺激感觉神经失去认知

从认知的角度讲,图像是直观的刺激,不需要认知和理解力的参与便可接受,这就意味着对认知能力的剥夺。我们每天都要从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之所以会成为我们的经验,并积累成我们的智慧,是因为我们在受到这些刺激时,并不只是消极地产生反射,还要通过认知和理解来组织和把握这些刺激,使之整合成为有序的、有意义的经验,成为记忆和思维的材料。但图片使我们把感觉神经的刺激当作现成的、已经组织成整体的经验,从而使我们失去了认知、理解和整合对象的需要。[2]图象文明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非文字化“产生了物质社会特有的“图像文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被最大程度地图像化。电影、电视自不必说了,连小说、评论亦加入了图像文明的行列,利用大量图片来吸引读者。即使是四大名著,也被不由分说地“漫画“了。现实世界的图像文明越是五彩缤纷,消费大众越是寄望于浅白易懂的文化工业产品中逃避现实,消磨掉的正是人类千万年来培养起来的承受挫折、砥砺斗志、完善人格的精神。

3.2 视觉的疲惫和负重带来的审美疲劳图像

图象,代表各种人为制造的形象。图像的泛滥意味着导致各种人为形象的蜂拥而至。从人趋近形象到形象逼近人,这个转变是由于大量的机械复制成为可能,由于我们越来越生存于一个人为的符号化的社会之中,形象对人的包围和追踪便是一个不可遏制的趋势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观。

种种视觉花样的轰炸,反倒使得人为的刻意的形象失去了震撼力和冲击力,在其视觉刺激无所不在的同时,在不断强化视觉刺激效果的同时,它也在钝化乃至麻痹了人们对种种新奇独特形象的视觉反应,使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甚至出现了冷淡、无动于衷的现象。

总而言之,读图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转变,图片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符号都有其剩余和局限,只有充分衡量二者的利弊关系,将图片的直观效果和文字的意蕴相结合,才能实现图文并茂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03).

[2]曾军,陈瑜.传媒时代的学术生产——“读图时代”批判[J].探索与争鸣,2008(03).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
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
浅析“读图时代”的图像传播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